地方

王睦端:学生受惠家长方便
电脑班纳正课利多于弊

电脑班有助学生获得最新的科学、工艺、工程及数学教育。(取自面子书)

(巴生26日讯)巴生区发展华小工委会署理主席王睦端说,电脑班有助学生获得最新的科学、工艺、工程与数学教育(STEM),将其纳入正课上课也可降低学习成本,希望教育部慎重考虑禁止全国华小电脑班纳入正课的事宜。

他说,雪隆有15个发展华小工委会将于近日开会讨论,若大多数通过支持,加上全能电脑公司代表表示已获得514个家教协会的背书,公函已呈递丹斯里李金友以转交首相敦马哈迪,希望获得首相协助。



工委会日前与巴生县华小校长理事会召开会议,针对教育局禁止全国华小电脑班插入正课(不影响正课)课题进行讨论。

王睦端

王睦端较后接受《南洋商报》询问时强调,很多学校在推行电脑班时,虽延长了学生的上课时段,却没有影响到教育部所规定的课时。

“其二,电脑班学习费用昂贵,惟通过全校集体学习,却有助降低学习的成本,而且纳入正课时段进行,可免除家长费时载送孩子,换言之,有关安排是利多于弊。”

仅少数家长反对

他坦承,确实有少数家长反对电脑班纳入正课,其中一个校外团体——家总,更代表少数群体发出异议。



“我们认为有关校外团体的发言不利于家长、学校和学生的,一来,他们不熟悉校内运作,二来,他们的反对只是代表少数群体,然而却罔顾考量大部分人的利益。”

学校电脑班是每周上两堂课,课时为1小时至1小时10分钟,尽管校方没强迫学生参加,但却因纳入正课,家长都会选择让孩子参与。

巴生区发展华小工委会与巴生县华小校长理事会,日前召开会议,左起:陈伟后、陈丽珍校长、陈小姐、汤荣坤、呂志勤及李雄谋。

电脑班若安排课后学习

收费将因人数少变昂贵

按我国1996年教育法令,所有被列入正课时间表内的科目皆不能收费,针对电脑班纳入正课却以收费方式运作而受质疑,王睦端表示,电脑班若安排课后学习,收费将因人数减少而变得昂贵,而且也无法满足更多人的学习需求。

“课后学习或面对硬体设施不足问题,而无法让更多学生受惠,而且一旦人数不多,其费用也将因此变得更昂贵。”

据悉,华小电脑班收费为每个月10令吉,一年收取11个月费用,学习内容包括各种电脑软件操作,近年一些电脑公司则推出进化版“STEM电脑班”,收费则调整至每个月25令吉左右。

针对电脑费的营运用途时,王睦端表示,一般由各校家教协会管理,主要用于缴付电脑师资、维修电脑、购买电脑器材及软件等。

“一般上,有关课程并无法给家协带来盈利成本,甚至有时候三机构还得提供部分资助,尤其对于小型的学校。”

李雄谋建议董家协开会

寻求所有家长同意

工委会副主席李雄谋建议董事会联合家协开会以寻求所有家长同意,持续让电脑班实施于正课再呈教育局,希望6月能处理妥当,让所有家长签名。

总务吕志勤希望所有学校一致同意,才能事半功倍。

校长陈丽珍则认为,需要向家长简报,才能获得大多数家长,支持续办电脑班。

汤荣坤:有华小友族学生过多

提议另开班以第二语言学习

汤荣坤指出,工委会之前已拜访过几所华小,发现他们所面对的各种问题,包括友族学生过多,校长提议开办另外一班,让友族以第二语言来学习。

其他问题包括华小缺少书记,教育局随便调派教师等。

反应

 

言论

谈非华裔生的教育公平/梁庆业

近40年,越来越多非华裔学生选择就读华文小学。1985年,华小的非华裔学生不到8000人,可在8年后增加接近三倍,达到2万1508人。

之后,非华裔华小生人数持续增长,1995年约为3万5000人,2006年达到6万零96人。截至2021年,非华裔学生占华文小学学生总数的19.75%,约有10万人。

针对此现象,笔者观察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方面,有人欢迎非华裔学生就读华小,认为是友族同胞认可了华文教育,同时也有助于巩固华小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有人持反对态度,认为非华裔学生的增多可能会影响华小的教育质量,逐渐使其“变质”。

其实,这两种看法都带有一定的政治立场。笔者认为,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群美各方面成长,因此在探讨这一议题时,应关注学生本身,并以教育研究为依据。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关于华小非华裔学生的学术研究并不多,尤其是华裔与非华裔学生在学习表现上的具体差异,更是鲜有探讨。

3维度有显著差异

大众普遍认为华裔与非华裔在学习表现上存在差异,但具体差异的细节却少有详述。笔者在硕士论文中对华小里不同群体的学生差异展开研究(389个样本数,研究地点:雪州八打灵)。(在论文中,笔者不以种族区分学生,而是依据其母语,因为从学术角度看,这种划分更能反映教学现状。因为有些华裔学生主要使用的语言并非华文。)

结果证明,华文母语学生与非华文母语学生在投入程度中的3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学习行为、校内人际关系和学校参与?

这表明,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非华文母语学生难以适应华小的教学环境。

只需克服语言障碍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两者在上述3个维度中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学习热忱、认知和对学校认同维度上,两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这可能意味着,非华文母语学生只要克服了语言障碍,他们也可以融入以华文为教学媒体的环境中。

基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在政策、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上应更多地考虑这部分学生的需求。例如,政府是否有相关政策以确保华小具备足够且有能力的师资?课程发展司在制定课程时是否展开多方面研究?课本或教材的编写与设计是否有考虑后进生(或非华文母语)学生需要的学习鹰架?这些问题都亟待更多有影响力的决策者去思考。

林连玉先生已经离开我们40年,但其追求教育平等、文化传承和母语教育的精神一直与我们同在。马来西亚的华人群体约占总人口的两成,我们为保障母语教育的权利一直在不懈努力。

然而,如今在华小中同样占比近两成的非华裔学生,是否也有相应的资源与支持来满足其教育需求?

(作者为教育心理学硕士)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