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成也乡镇,败也乡镇/南洋社论

大马政坛要风云变色,得靠“政治海啸”。

国阵当然否认“海啸”的存在。首相纳吉几次面对媒体,都老神在在地表示没有感觉到马来反风,但他却一再恳请华裔选民投国阵一票,免得选后出现“巫裔在朝,华裔在野”的政治倾斜。



希望联盟对于政治海啸的诠释有小不同。领军人物马哈迪打一开始就高喊“马来海啸”,人民公正党主席旺阿兹莎则扬言“全民海啸”已形成,而民主行动党原任国会领袖林吉祥独具一格,声称希盟必须在城市、郊区、沙巴、砂拉越、妇女及青年掀起“六大海啸”,改朝换代方能成事。

财政部前部长达因接受《南洋商报》专访时,形容本届大选希盟“成也乡镇,败也乡镇”,只要10%选民转向,就足以变天,根本无需马来海啸。

过去两届大选,是国阵和民联之争,推测选情的难度相对较低;可如今是国阵、希盟和伊斯兰党三角战,此种大选情势前所未有,要准确预测战情,恐怕是难上加难。

但诚如达因所言,朝野双方生死斗的主要战场在乡镇,却是一般共识,换言之,思想较保守的巫裔乡镇选民,将是本届大选的“造王者”,谁能攻入马来乡镇,谁就笑到最后。



马哈迪曾揶揄伊党将在国会选举输到只剩一个议席,达因同样不看好伊党,甚至认为其可能失去执政了28年的吉兰丹州。

伊党果真如此不堪一击?答案必须往5·09的票箱里找,但达因之所以看好希盟会在乡镇选区取得突破,想必是看好马哈迪这张王牌。

以马来人对领袖尊敬有加的传统文化,他们对当了22年首相的马哈迪是否还心存感恩,将是乡镇巫裔选民决定投票意向的重要考量之一,可就算如今更支持首相纳吉,这些选民也不会容许任何人对他们心中的领袖作出大不敬行为。

不管是选委会所为,还是地方当局的指令,将希盟宣传板上的马哈迪肖像剪除之举,只会让巫裔选民反感与愤怒,而因此获益的,将是希望联盟。

 

ADVERTISEMENT

 
 

 

反应

 

言论

马哥打补选的象征意义/陈万诚

日前举行的柔佛马哥打州议席补选,国阵和希望联盟联手取得压倒性胜利。

这次补选的结果,特别是国阵创下的自2004年该选区设立以来的第二高得票率,似乎表明团结政府在地方合作上有所进展。

然而,这一胜利背后隐藏的复杂性不容忽视,远非简单的政治成就可以概括。

本次补选的整体投票率仅为53.84%,相比以往的补选有明显下降。尤其是华裔和印裔的投票参与度较低,这不仅是选民冷漠的体现,更可能暗示他们对团结政府的施政表现持有不满态度。

低投票率反映出这些群体对现有政治格局的疏离感,而这种疏离若不能得到有效应对,可能会对政府未来的合法性构成威胁。

巫裔选民在此次补选中对国阵的强烈支持也显得尤为关键。巫裔投票率达到61%,远高于其他族群,巫裔选民的回流为国阵带来压倒性优势。

难反映长期忠诚度

然而,这种支持并不一定反映出长期的忠诚度,而更可能是当前政治环境下的策略性选择。

国阵与希盟的合作能否长久维持这种支持,取决于他们能否进一步巩固并扩展这一基础。

从长远来看,国阵和希盟的合作模式虽然在此次补选中取得了表面上的成功,但其内在的脆弱性仍然存在。尽管双方在选举期间互相支持,但彼此间缺乏统一的策略和一致的政治形象。

政党在选举过程中的相对独立性,反映出双方合作的深层分歧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若希望这种合作模式在未来的全国选举中继续奏效,双方必须进一步整合资源,克服各自党内的分歧,形成更加紧密的政治联盟。

这种合作关系的持续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团结政府在未来选举中的表现。

对于本次补选的输家国盟,其竞选策略的局限性也是败选的关键因素。

“绿潮”非完全消退

尽管国盟在马来选民中仍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其以极端民族主义为主的竞选言论,在混合选区未能奏效。这表明,单纯依靠激烈的种族言辞,并不足以赢得更广泛的选民支持。

尽管“绿潮”在此次选举中有所减弱,但并未完全消退。国盟在马来选民中的基本支持仍然稳固,未来的政治格局依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马哥打州议席补选的胜利不能被简单视为团结政府成功模式的验证。低投票率、政党合作的脆弱性以及国盟未来可能带来的挑战,显示马来西亚当前政治局势的复杂性和变动性。

团结政府若希望继续保持竞争优势,必须进一步加强内部的合作,赢得更多选民,特别是非马来族群的信任。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