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

刺激投资振经济 狮城“派钱”助国民企业渡难关

(新加坡17日讯)新加坡副总理兼财长黄循财16日下午在国会,发布2024年度财政预算案。

《联合早报》报道,本年度财政预算案主题为“齐心协力,共创未来”,聚焦为长者、中低收入人士及家庭提供更多保障,并吸引企业投资,促进新加坡的竞争力。

据报道,黄循财当天公布一系列措施,其中以协助中年就业及长者退休为一大焦点,包括以82亿新元(下同,约290亿令吉)“共同前进配套”措施,为1960年至1973年出生的壮年国民提供退休及保健储蓄花红,以鼓励他们就业;年满40岁国民可获学费补贴报读全日制专业文凭课程,进修期间每月津贴原薪金一半,上限3000新元,最长2年。

第二,对中低收入人士及家庭的主要补贴措施包括:今年7月1日起上调最低月薪至1600新元,兼职本地雇员时薪则加至10.5新元;政府将补贴雇主向低薪雇员加薪,同时回扣50%个人所得税,上限200新元;每户家庭将获新一轮共600新元消费券。

第三,新加坡政府今年将注资20亿新元来促进当地投资,并新推出“可退还投资税收抵免”(RIC)企业税补贴计划,以鼓励企业投资关键经济及新增长领域,企业可利用RIC抵销应缴公司税,未用的补贴额4年内将以现金形式退还给企业。

ADVERTISEMENT

 
 

 

反应

 

言论

培养“精英”与“精华”/许元龙

新加坡总理黄循财,首次在国庆群众大会发表政策性言论,他坦言狮城将面对3大挑战,即地缘政治、科技冲击及气候变化。他最担忧的是中美日益加剧竞争。

他表示,美国不管谁当选下任总统,对中国将变得更强硬,以遏制中国的崛起。

新加坡政府为人民打造一个安居乐业的舒适生活环境。可以这样说,由于政府方方面面为老百姓的福利照顾颇佳,而致他们生活在舒适圈,从而对地缘政治、气候变化、经贸竞争与挑战等可能无感,而欠缺忧患意识。这也或许是生活富裕发达国家人民的基本状况。

黄循财表示,为了实践”新加坡梦",政府必须审慎又勇敢大调整政策和全民思维及教育改革。

黄循财以三语发表国庆演辞表示,他在中学0水准考获华文A1,而后因少应用而变陌生,现在正努力学好华文及马来文。

他强调,政府将调整教育政策,让华文优异学生升中学后有机会修读高级华文,培养更多“精通华文人才”,也就是说,新加坡不但有“精英”,还有“精华”。他说,这项调整也涵盖高级马来文与淡米尔文,让有能力学生受益于母语教育。

新加坡独立之后全面强化英文成学习与工作语言,而后东南亚唯一的华文大学,即南洋大学被迫与新加坡大学合并而消失,而后华文中学、小学也隨之英化。

从此,新加坡占70多巴仙的华人家庭,尤其是年轻一代,皆以英语为沟通语言。绝大多数的人皆拥有英文名(在身分证英文排在前面、华文名在后。

我国也有许多华裔年轻人也爱用英文名字,甚至不懂英文者也来这玩艺。在外国的中国人也皆如此),这种改名的崇洋心态,在马、印裔民族好像鲜有。

大马过百万人外流狮城

新加坡的精英教育政策是成功的。我国许多中小学华裔优秀生,几十年来皆成它招生对象,而大专毕业生,也外流去新加坡。现在在各领域的大马人超过百万,其中专业人士,占不小的份额,在专科医生中,有60%是原籍大马人。

我们可以这样说,新加坡在独立半世纪后发展成发达国家,大马华人功不可没。

21世纪是东方人时代,中国在改革开放约半世纪后和平崛起已难扭转。现在中国制造,可以说铺天盖地的无所不在。

巴黎奥运会,中国制造产品与运动员遍布会场。

国家强、语文就强。现在全世界学习汉语(中文)的人越来越多,也有国家将汉语列入中小学(阿拉伯诸国、俄罗斯等)的必修与选修科。一些之前消灭华校国家(如印尼),也恢复华文教育的发展。

不管马新年轻华人承认与接受与否,华文华语成学习与工作语言的强烈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当中国航天、北斗、手机、无人机、造航母、战机、大型客运机、造船、造电动车、造农、造桥、造路,甚至造林的科技技术与经贸全面提升,再加上中华民族的勤劳、拼搏、抗压精神。那你不懂华文华语,吃亏的是自己。

新加坡政府是嗅觉最敏锐的高瞻远瞩政府,而历任总理都是中国通。

因此,当中国的崛起,而带动华文华语更广泛学习与应用,已是不能回避的经国大事。

因此,黄循财领导的新政府改革教育政策,提升华文的学习强度而制造“精华”人才,这也是开启学校重视华文学习之道,也让华裔新生代醒觉,

他们崇英贬华的心态必须调整,学好华文华语,对国家、本身及下一代才能继续辉煌。

新加坡政府不会敲锣打鼓恢复华文学校,但在教育“精华”政策潜移默化下;与通晓华文华裔部长,在国会与社区多讲华语,聪明的新加坡人必定很清楚掌握汉语的重要性。

新加坡为国家人民愿景而调整培养“精华”教育政策。这是成功国家领导的高瞻远瞩。

这相对于那些不会善用且打压国内华文教育发展的国家,真的是后知后觉的继续搭时代倒车迈向落伍。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