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林火现2千热点 雾霾随风吹向狮城

新加坡周三早上出现雾霾。
(新加坡26日讯)东南亚湄公河一带的林火热点多达2000个,雾霾由东北季风吹向新加坡,当地26日早上的空气质量处于中度污染水平。
新加坡国家环境局数据显示,当天早上9时的24小时空气污染指数(PSI)指数介于61至75之间,中央地区的空气质量最低。
PSI指数在51到100之间属于中度污染,人们仍可照常进行户外活动。然而,当天早上的悬浮颗粒(PM2.5)浓度保持在正常水平。
PM2.5是跨境雾霾期间的主要污染物。
PSI则是基于六种污染物的浓度,包括PM10、PM2.5、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臭氧和二氧化氮。
总部设于新加坡的东盟气象中心上星期发布警告说,长期的干旱天气和持续且显著的热点活动,导致东南亚地区面临严重跨境雾霾的风险增加。
该中心说,湄公河一带的热点和雾霾情况在近期因持续干旱天气进一步恶化。
中心网站显示,缅甸、泰国、寮国、柬埔寨和越南等国的多个地区都有热点。3月15日和16日2天,那一带检测的热点分别达到2177个和1941个。
目前,狮城正处于东北季风季节,风向主要来自西北或东北。这意味着来自狮城以北国家的烟雾可能会被吹向当地,进一步影响空气质量。
灭绝“幽灵鱼”20年后现踪 “1.3公尺长鱼身”被目击3次

消失20年的幽灵鱼,重新现身湄公河。(取自脸书MekongWonders)
(华盛顿24日讯)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曾被科学界认为已经灭绝的巨型鱼类“曲鲤”在亚洲湄公河中再次被发现。这种鱼自2005年以来已被认为消失,直到最近的研究表明,这种掠食性鱼类在过去3年内被目击了3次,让研究人员相当意外。
综合外电报导,“曲鲤”是一种长达4英尺(约1.3公尺)的巨型鱼类,拥有明显的黄色眼纹,是湄公河地区的象征性物种。此次发现是由柬埔寨内陆渔业研究与发展研究所进行的,该研究在《生物保育》期刊上发表,研究详细记录了2020年至2023年间的3次目击事件,这些目击主要依赖当地渔民的报告。
根据研究,2次目击发生在湄公河沿岸,另一次则出现在柬埔寨一条支流中,这些地点皆超出了该鱼类的典型活动范围。研究人员购买了目击到的鱼类,这些鱼长度介于2至3英尺之间,进一步证实了“曲鲤”仍在这片河流中生存的可能性。
参与此研究的内华达大学雷诺分校鱼类生物学家霍根(Zeb Hogan)表示,这次的发现对他来说意义重大。他向CNN透露:“我一直在寻找这种鱼,我曾经以为它可能已经灭绝了。等了20年,这个消息真是一个希望的象征,代表还来得及(拯救它)。”
研究团队计划进一步与寮国和泰国的当地社区合作,以确定这种鱼是否在湄公河的其他地区活动。然而,曲鲤的重新发现也引发了对该地区其他迁徙物种的关注,特别是那些受工业污染和过度捕捞威胁的物种。
华盛顿史汀生中心东南亚计划主任艾勒尔(Brian Eyler)指出,湄公河沿岸已建造超过700座水坝,这些设施严重阻碍了鱼类的迁徙路径。
保护国际(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在今年3月份的报告中指出,全球五分之一的鱼类正因人类活动面临灭绝的风险,湄公河生态环境受工业发展、污染和过度捕捞影响,已使许多物种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最终可能走向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