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演算法突破性技术

据特朗普说法,中美双方原本“即将”就TikTok脱售一事达成协议。
作者:黄杰
202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科技评论》把TikTok演算法列为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指其高准确性、高用户黏性创新演算法逻辑,成为少数获得专家认可的商业发明。
《纽约时报》引述TikTok内部文件及用户数据,指TikTok演算法“更善于给予新创作者曝光机会,加速人们在网络上的成名时间和减低成名成本,造就大量多样化、多元化的次文化群体,为用户提供更大的社群凝聚感,从而转化为市场、商业及文化动力”。
有别于其他社交媒体,TikTok的演算法更有利于小众的流行话题,更有效地推广精准而多样化的影片,既能精准把用户有兴趣的影片推广给目标受众,又可避免过分重复同一议题的影片而让用户失去兴趣,保持内容多样化。
TikTok的演算法透过计算“用户价值”,设计出一套有利于用户经营小众市场和各种次文化(subculture)的内容推送系统,而由于内容的“个性化”程度甚高,让用户在使用TikTok时有非常深厚的社群凝聚感及亲切感。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星空的青春爆发力/邱立本

九二年出生的鲍硕,祝融号火星任务总调度。(中国军网截图)
报道:邱立本
宇宙最古老的空间,面对中国最年轻心灵的探索。中国航太的中坚力量出现九零后和零零后。他们是中国教育“规模效应”的产物,运筹帷幄,在星空中展现爆发力和续航力。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这是中国很多学校教室内的标语,对很多年轻的心灵带来憧憬和启发,在浩瀚的太空中,寻找自己理想的愿景,发现人生的惊奇,展现青春的爆发力和续航力。
这是不一样的人生。中国航太事业的惊奇之处,就是越来越多的领导层和中坚力量都是青春的一代,包括95后和00后。
这些二三十岁的专才,秉承钱伟长、钱三强、钱学森等祖辈在太空开疆辟土的传统,赓续航天的探索之旅,取得最新的突破。
最近中国嫦娥六号降落在月球的背面,抵达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触碰的空间,领先美国,不仅打破了美国的太空霸权,也带来了科研上新的方法学,运用AI人工智能的灵巧,安全着陆,也采集了一些人类前所未见的物质,改写了科学史。
最古老的空间,面对最年轻的探索。
为何今天中国的太空事业有那么多的新一代参与?背后其实是中国教育事业的规模效应,每年逾千万的大学毕业生,约一半是理工科专业,他们构成了中国科研产业链的核心,千锤百炼,淬炼出很多的优秀人才。
在火箭和太空船的发射控制室,都可以看到那些年轻的脸庞,聚精会神,发号施令。他们运筹帷幄,决算于万里之外。江山代有人才出,这些新生代都有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掌握很多跨界的学科互动,可以在复杂的、日新月异的航太发展中,脱颖而出。
美国理工生越来越少
美国航天领域的人才,相对老年化。美国太空总署(NASA)的人员平均年龄都在40多岁,其中有四分之一都在退休的边缘,而美国大学的太空科系的学生人数,也总体比不上中国,本土美国人念理工科的人数本来就越来越少,最优秀的美国新一代都跑去念金融和电脑,在太空科技的探索上,缺乏50、60年代美国年轻人的冲劲,如今要靠外国学生来填补,尤其是亚裔学生都崭露头角,弥补美国太空人才缺乏的遗憾。
事实上,美国当前的基建老旧,背后就是人才资源的老旧,亟需海外人才的输血,但近年美国掀起了“仇恨亚裔”的歪风,对于东方人脸孔都排斥。
白人精英圈子,往往是言辞歧视,特朗普就曾经在白宫记者会公开羞辱CBS华裔记者姜维佳,引起新闻界的公愤,而旧金山等华裔集中的城市,还出现黑人在街头随机攻击华裔老人的事件,令人发指。
学术界的华裔俊彦之士,往往被怀疑有“忠诚问题”。
麻省理工学院的陈刚教授就曾经被诬陷,折腾好久才被还以清白。
因而中国留美的不少精英都重返故园,在无垠的太空中贡献自己的心力。
中国人仰望星空,发现诗和远方,但也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发现脚下土地不灭的情怀。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