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周刊专区

中共开明派 锺沛璋飘逝

报道:江迅

被境外媒体视为中共党内“开明派”、“改革派”、“民主派”、“自由派”标签人物锺沛璋,于2月6日去世。

这位曾在1989年“六四”事件中同情学生的中宣部新闻局前局长的去世,在中国政坛激起不小的话题涟漪。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于10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习近平母弟送花圈

令人意外的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母亲齐心、胞弟习远平等人罕见送花圈,中共中央政治局前常委胡启立夫妇、国家前副主席李源潮等也都送上花圈,已故中共中央前总书记赵紫阳秘书、“六四”后曾遭判囚7年的异见人士鲍彤送的花圈,与中共退休政要送的花圈同场,引发关注。

遗体告别仪式上,锺沛璋的灵柩盖上中共党旗,中宣部领导和各界人士近200人出席。

锺沛璋子女通过微信称,“家父于2月6日上午9时57分去世,享年96岁。根据他本人生前意愿,丧事一切从简。特别是疫情期间,尽量需要遵守相关规定。敬请大家各自保重身体。我们可以代为以挽联的方式表达悼念”。

98岁的前新闻出版署长、《炎黄春秋》社长杜导正用毛笔书写条幅,送去锺家:“沉痛悼念锺沛璋老朋友!你与我有深交,你是一位有独立的、有信念、有志向、有品德的中国老共产党员。我很难过。但愿你在天国中,照样活得自在、活泼。老友杜导正并率儿女杜淩、杜莉、杜星、杜明明、杜小雷。”

锺沛璋是前《炎黄春秋》老编委。锺生前好友及部属纷纷撰文悼念,“在坚持11届三中全会的政治路线上他坚定不移,锺佩璋与一大批老干部、老知识分子当得起‘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的崇高评价”,“在今天的中国,像锺沛璋这样,仍怀有一颗理想主义之心,仍在为舆论自由之梦呐喊的人,似乎已经不多了”。

推动新闻和媒体改革

锺沛璋1924年生于上海,1939年加入中共,曾创办上海《青年报》,任总编辑,其后担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副社长,以及中宣部新闻局局长等,上世纪九十年代创办了颇具影响的《东方》杂志,着有《献给正在思考的大学生》、《奋起集》、《时代召唤着新人》等。

《从哪里来向何处去:一个老共产党人的世纪思索》收录他晚年的大部分文章,《民主宪政是中国人民的康庄大道》、《何时能见开一代民主新风》等文章的题目,大致可显示他思考的路向,不过,在他为新闻和出版奋斗了一辈子的土地上,他的这部书只能以自印本方式问世。

早在2011年12月,他在腾讯新闻《大师》访谈节目中谈到政治改革滞后的话题时说:“1989年发生政治风波,当时学生游行,打的大标语‘妈妈我们没有错’,把示威的对立面称为‘妈妈’,这是全世界没有的这种情况。

“抗议游行的对象,把抗议游行的对象看成自己母亲,是对母亲提意见,妈妈我没有错。当时也有人打着标语‘反对垂帘听政’。胡耀邦、赵紫阳就不能做主,有邓小平垂帘听政,这就触犯了邓小平,其实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早就说了,经济改革能不能成功,最后要看政治改革能不能成功。但是1989年之后,他看到人民矛头对准他了,他就不提政治改革了,慢慢就形成了权贵资本主义。”

主张开放舆论

当年,前总书记胡耀邦提出全面改革,在中宣部新闻局任职5年,锺沛璋以推动新闻改革、推动传媒改革作为一个工作重点,他推动党政分开、舆论监督,应恢复新闻出版署。

他曾跟前总书记江泽民一席谈,谈民主宪政,要“改天换地必须要民主宪政,民主宪政第一步就是要开放舆论,人民要有说话的权利,要有监督官员的权利”。他跟江泽民谈的时候,江记了16张纸,还把王沪宁(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叫来一起听。锺沛璋事后回忆说,“江泽民他心里都有数,但他不想动”,“他都知道,但他不想改革”。

撰文批评部长吃霸王饭风波

上世纪80年代的一天,商业部长王磊到北京丰泽园饭店吃客饭,付的钱连一碗汤钱都不够。当时青年厨师对这个现象不满,指出是吃“霸王饭”,向中纪委反映,中纪委核实后就批评商业部长占便宜吃饭,这个不良之风不好。

主政《中国青年报》的锺沛璋得知消息就派记者专门采访揭露这个事情,引起很大震动。一个小饭馆的“店小二”厨师来批评中央大部长,从来没有这种事情。当时很多年轻人看破红尘,看到这个报道敢于说真话,都触动很大。但中央也有人认为怎么能这样批评呢?是谁同意这样批评的?锺沛璋当时在《人民日报》写了篇大文章《开一代民主新风——评厨师批评部长》,指出这是党内一种新风气,不是要把王磊批倒,他检讨了,付了钱了,他的威信就更高了,党的威信也高,群众关系也好了。

2月11日大年夜,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政治秘书鲍彤写了一文纪念锺沛璋也谈到此事。

《中国青年报》头版报道当天上午,恰逢国务院例会。9时开会,赵紫阳到会前,照例是大家三三两两“开小会”时刻。有人提到是日《中国青年报》的这篇报道。副总理万里没有听清楚,问“什么事”?有人就向他解释。万里说:“我不知道啊,报纸为什么不跟国务院打个招呼啊?”此时,赵紫阳进来了,见大家议论纷纷,就问什么事,万里复述了一遍。赵当即表态附和:“是啊,报纸批评国务院部长,应该跟国务院打个招呼。”接着,例会开始。

鲍彤说,那一整天,他为赵紫阳说的那句话感到心里纷乱。晚上回家,仍心神不定。有人敲门,来的是锺沛璋。锺开门见山,只说了一句:事实是经过核实的。只问了一句:如果批评部长应该跟国务院打招呼,是不是批评处长应该跟部长打招呼,批评厅长应该跟省长打招呼,批评老百姓应该跟居民委员会打招呼?报纸以后该怎么工作?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孙中山逝世百周年座谈会 中华王道对抗特朗普霸道

报道:平浩东

《亚洲周刊》携手恒生大学举办座谈会,纪念孙中山逝世百周年,探寻其王道理念对今天全球发展的启示,剖析两岸关系及反霸权之深远影响,期冀“天下为公”精神重光。

3月12日,《亚洲周刊》与香港恒生大学联合举办《孙中山对全球发展的启示——纪念孙中山逝世100周年座谈会》,探讨孙中山思想如何启发全球华人应对“现代化”与“全球化”风潮,并通过回顾一代伟人孙中山的思想足迹,反思面对全球化现象的危机与转机。

香港恒生大学校长何顺文以馆藏孙中山真迹,追溯其“天下为公”思想的当代价值。

香港恒生大学大中华研究中心主任高朗阐释“反霸道、行王道”与“21世纪亚洲”的现代化实践。《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剖析了孙中山“大亚洲主义”对反霸权和两岸关系的启示,直指“使美国再伟大”是历史倒错,强调两岸文化不可割裂。

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李金强强调,中国世界工厂现代化成就印证孙中山的经济远见。

延续孙中山革命精神

中华新时代智库基金会理事长李大壮,呼吁企业家和年轻人接续孙中山的革命精神。

中评智库基金会秘书长罗祥喜和中流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周阳山,则从民族复兴与中庸治国角度,从两岸和平与全球治理观点分析孙中山的治国智慧。

何顺文校长发表开幕致辞,表示孙中山是一位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伟人,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更是一位思想家和实践家,“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和“以民为主、以和为贵”的思想,成为全球华人的精神瑰宝。

心系和平奋斗救中国

何顺文随后以校内图书馆珍藏的孙中山亲笔签名书籍为引,强调这些宝贵藏品,可以让人们近距离感受他的思想魅力,更为今天的座谈会增添了特殊的意义。

高朗教授表示,孙中山对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除了推翻满清,更提出了完整的建国思想论述,批判性吸收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点出民族、民权、民生3大问题,直到今天依然在全球范围内有论述的空间。这套思想的目标就是中国不要再被列强欺负,并且成为一个一等一的独立自主国家。直到去世的时候,孙中山依然心系“和平、奋斗、救中国”,而他当年宏伟的实业计划愿景,很多都已经在今日实现。今天,大家相聚在这里追忆孙中山留下的思想遗产,不只是怀念,更是希望从他的思想脉络得到反省,启示中国和世界的未来。

高朗提到1924年孙中山在日本神户的“大亚洲主义”演讲,孙中山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深刻体悟,看透了“霸道”和“王道”的本质,当西方武力强大时就会压迫、殖民和控制亚洲民族,他希望亚洲国家联合起来,真正复兴,打倒霸道国家。与美国的霸权主义不同的是,当今中国搞“一带一路”的实践建设,帮助弱小国家,正是对“王道文化”的当代诠释。亚洲东盟十几个国家相互尊重、相互合作,也是做得非常好,可以得出结论,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亚洲可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发展。

“天下为公”成两岸黏合剂

《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表示,应以孙中山的思想精髓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其对两岸关系和反霸权反殖民的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尤其是“天下为公”的理念,可以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黏合剂,成为全球华人思想的最大公约数。孙中山曾提出“大亚洲主义”,呼吁日本勿当“西方霸道的鹰犬”,要做“东方王道的干城”,这一诘问今日仍振聋发聩。

邱立本表示,“使美国再伟大”口号是“历史倒错”,是丛林思维的霸权主义复辟。反观孙中山主张“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世界大同”的思想,中国当前推动的“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这一精神的延续。

谈及两岸关系,邱立本强调两岸文化纽带:“绿营搞‘去中国化’,但台湾宫庙香火鼎盛的哪咤三太子、妈祖信仰等各种文化背后,哪一项不是中华文化血脉?”中国大陆的“全过程民主”强调实质民生改善,强调贤能政治,恰是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践行。而西式民主则流于程序正义导致民粹泛滥,思想和意识形态撕裂。

他警告台湾产业的风险,台积电若沦为美国的地缘政治弃子,恐成下一个乌克兰——技术命脉被掏空,繁荣基业毁于美国的背叛。

李金强以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和相关的英文版手稿整理过程为切入点,强调该计划凝聚了宋庆龄、蒋梦麟等当时知识分子的远见卓识,深入探讨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远见。

他指出,孙中山在百年前提出的“实业计划”,与当今中国在发展高科技、利用外资建设世界工厂等方面取得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成就,反哺世界,促进博爱之心的养成有着高度契合。他强调,孙中山对民生问题高度关注,香港“民生为本”的实践(如公屋政策),正是孙中山“住者有其屋”思想的微观落地。

“实用主义者”自居

李大壮则以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后人的身分,讲述孙中山与家族的历史渊源,并以“实用主义者”自居,从实践角度强调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思想对当代企业家的启发。他认为目前仍是革命时代,因为还有很多没有解决的事情,比如台湾问题,伟大的思想家必须要认清产生思想的原因和时代背景,革命不应该只成事在我,需要后代不断努力,在处理两岸关系时,也应借鉴灵活应变的方式方法,但是原则不可以变。李大壮希望看到年轻一代生活得更好,但是不可以自我感觉良好,面对经济上的起起伏伏也不要气馁,要目光长远。

民族复兴对华社影响

罗祥喜则从孙中山的民族复兴思想谈起,分析其对中国思想、台海问题和全球华人社会的影响。

他指出“中华民族”和“振兴中华”口号是孙中山首先提出的,必须要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也从孙中山《建国方略》的学说中汲取营养。

罗祥喜认为,孙中山的思想为人们把握台海形势和推进祖国完全统一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同时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我们可以从孙中山的治国理念中得到启示,避免战争,这是两岸人民之福,也可以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他还强调,孙中山的爱国精神和革命情怀,对当代中国和全球华人都具有重要的鼓舞作用。

提出渐进式民主转型

周阳山教授通过视频连线阐释他的见解,表示孙中山的治国理念不是折中,而是秉持中道而行,以中庸思想为核心,这在世界范围内非常罕见,并且针对西式民主的弊病腐化,补充提出五权宪法,完善考试和监察制度,有持之以恒的历史和现代价值。孙中山提出通过渐进式的军政、训政和宪政制度设计,提升公民的政治素养,转型为一个新兴民主国家,也对现代地缘政治纷争有指导意义。尤其是乌克兰战争的和谈进程,应该先用联合国军维和,下一步修正党派之争和议会民主,最后走入宪政民主,各国可以和谐维持战后重建。

在互动提问环节时,台湾作家廖书兰阐述孙中山的思想和实践,如何在不同的地区留下痕迹,并成为华人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

香港作家谢悦汉询问,孙中山的思想在当代落实和执行上是否存在困难,李大壮回应东西方的生活习惯和历史文化之差异,导致相当不同的思维方式,中美关系的缓和需要时间和努力。

李慧仪博士以长期在美国居住和生活的经验回应,美国没有一个像“中华民族”一样统一的民族概念,美国对中国不能流于意识形态的反覆攻击,而要深入沟通彼此的文化。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