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周刊专区

中国日本韩国三驾马车聚力新合作

报道:毛锋

中日韩外长在东京举办三方会议,以面向未来的姿态,加强在经济和防灾的合作。重启3国自贸谈判,加快协调进程,以便尽快在日本举办3国峰会。

以中日韩3国领袖峰会为合作机制的“三驾马车”能否持续保持合作互助势头,促进3国合作机制紧密化、机制化、稳固化,成就亚洲三强面向未来的稳定之锚?这成为了3月22日在东京举行的中日韩外长会谈的焦点。

中日韩外长一致强调3国合作的重要性,表示要保持去年3国峰会以来的良好势头,推动稳定紧密合作的机制化,重启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FTA)谈判。

三方一致决定要以面向未来的姿态促进人文交流和相互理解,强化经济和防灾合作,并在应对少子老龄化等共同课题方面推进务实合作。

日中韩3国外长还达成共识,决定加快协调进程,以便能尽快在日本举行第10次3国峰会。

中日韩峰会是在东盟和中日韩(10+3)框架外单独举行的3国领袖会议的合作框架,以强化中日韩之间政治对话与磋商等。

2008年12月在日本福冈举行了第一次峰会;随后,中日韩共同推动将此合作机制化,决定由3国轮流担任主席国并每年定期举行领袖峰会,加强对话沟通磋商。

此间,因中日、日韩之间在领土问题与历史问题等方面发生摩擦对立等,造成原定每年轮流由3国主办的领袖峰会断断续续,曲折多变,好事多磨。

作为为3国领袖峰会进行铺路搭桥准备的中日韩外长会议,成为了峰会能否顺利推进的关注焦点。

去年5月,由韩国担任主席国的第9次中日韩峰会在首尔举行,重启了中断4年半的3国合作机制,也带来了中日韩关系转圜回稳。

中日韩加强合作

作为今年轮值主席国的日本能否持续保持3国领袖达成的合作共识,推进落实在日本主办第10次3国领袖峰会,成为了外界关注的焦点。

3月22日上午,中日韩外长会议在东京饭仓公馆举行,历时1小时20分钟,就中日韩合作面向未来展开了富有建设性的讨论,对地区与国际形势广泛交换意见,达成多项共识,3国外长强调了面向未来加强合作的重要性,确认要持续保持紧密沟通,落实3国合作机制化并决定加快工作进度,尽快在日本举行第10次中日韩领袖峰会。

2025年至2026年为中日韩文化交流年,4月14日将在东京举办交流年开幕式。

促成三国领袖峰会

在会后举行的中日韩3国外长联合记者会上,担任主席国的日本外长岩屋毅表示,日中韩三国不仅在本地区,而且在国际社会对和平与繁荣负有重大影响和责任,推进面向未来的交流与合作对3国至关重要。日本将以促进相互理解、创造和守护美好生活、解决应对少子老龄化等共同面临挑战为三大合作支柱,推进务实合作。

岩屋毅表示,三国外长同意决定加快工作协调进程,尽早在适当时候在日本举行第十次中日韩领袖峰会。

中国外长王毅表示,在国际格局变乱交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日韩有必要有责任进一步加强彼此沟通,增进互信,深化合作,为地区的和平发展提供更多稳定因素,并要不断培育合作新动能,打造合作新亮点。

王毅强调,中日韩总人口近16亿,经济总量超过24兆美元(约106.3兆令吉),市场广阔,潜力巨大,3国合作对各自发展及地区繁荣具有重要影响。中日韩将重启自贸协定谈判,推动RCEP扩容,维护地区产业链稳定畅通。

王毅表示,应该努力实现到2030年4000万人次人员往来的目标,夯实3国合作的民意基础。

他还表示,3国就举行第10次中日韩领袖峰会进行了有益沟通,要努力为此营造良好条件和氛围。

确保合作势头不断

韩国外长赵兑烈表示,为了实现3国合作机制化,加强实质性合作,应该定期举办韩日中领袖峰会,确保3国合作势头没有阻断,这尤为重要。

他说,为了让韩日中民众切身感受不断加强的3国合作,需将重点放在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项目上,强化实质性合作。

民众之间人员往来,是加强3国合作的核心基础。

有句成语曰:“三者成全,万物皆美。”

这意味着三者聚合在一起,可以形成更大更稳定更完美的成果。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言论

中国凭何屹立不倒?/许文谦

美国长久以来有着“打老二”的恶名。近百年来,凡有国家或组织显露出崛起势头,威胁到其霸主地位,美国必定出手制裁,毫不留情。英国、德国、苏联、日本、欧盟等,都曾在美国的制裁下元气大伤。

如今,特朗普在贸易上重新掀起与中国的关税大战,妄图通过加征关税,破坏围绕中国的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迫使其他国家与中国脱钩断链,进而建立以美国为核心的产业链体系。

科技领域,美国对中国企业疯狂制裁,限制芯片等高科技产品出口,打压人工智能的发展。

然而,令美国始料未及的是,这一次,它的种种手段似乎都打在了“棉花”上。在这场战斗中,中国并未如它所愿倒下,反而在这场激烈的博弈中,愈发坚韧,稳步前行。

中国之所以能够在狂风暴雨中屹立不倒,有着诸多坚实的底气。

庞大的人口基数与经济体量,为中国提供了强大的抗风险能力。14 亿人口所形成的巨大消费市场,足以支撑起经济的内循环。

此外,国民也有“未雨绸缪”的储蓄习惯。根据数据,2023 年中国居民储蓄率保持在35%左右,远高于美国的 8.9%。高储蓄支撑的消费潜力成为经济“稳定器”。

抱团取暖抵制美式霸权

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正逐步构建起广泛的朋友圈。“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让中国与众多发展中国家紧密相连。通过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开展贸易合作等方式,实现了互利共赢。越来越多的国家将中国视为可靠的合作伙伴。

在亚洲、非洲、拉美等地,中国收获了良好的口碑与信任。这些国家与中国抱团取暖,共同抵制美式霸权。

在科技领域,中国也不断取得突破,以“ DeepSeek”为代表,展示了中国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实力。这增强了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话语权。

中国也在 5G、特高压、新能源等领域快速建立全球领先优势。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更是成为全球第一,形成从电池研发到整车制造的完整产业链。

在外交层面,面对美国的步步进逼,中国官方反击言辞犀利。通过双语战斗影片等形式,向世界清晰地表明立场,促美国及时收手。同时,中国向世界发出灵魂拷问:各国是要继续困在美国营造的高墙林立的小池塘里,还是要拥抱中国所倡导的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广阔海洋,构建全新的国际秩序?这影片让越来越多国家深思。

从全球视野来看,特朗普政府发动的“全球关税战”,不仅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更将欧盟、加拿大、墨西哥等传统盟友纳入打击范围。他对进口钢铝加征25%关税,还威胁对欧盟汽车加征20%关税。即便对等关税实施暂缓90天,但其释放的“美国利益优先于一切”信号,已彻底动摇国际社会对美信任。

更具讽刺性的是,美国还自行退出巴黎气候协定等17个国际组织,亲手拆解自己主导的全球化框架。

当美国试图迫使盟友“选边站”时,其战略操作却不断将合作伙伴推向中国。中国以“非对抗性开放”破局,例如在能源领域,中国从加拿大进口原油增长,缓解加方因美加管道争议导致的出口困境。

在农业领域,中国也扩大澳洲牛肉和巴西大豆的进口。更具标志性的是,中日韩外长会在东京举行,三国为经济领域合作达成共识。

如今,美国的对手,或许早已不是中国一个国家,而是一片不愿被美国主导的联盟。

在这次战斗里,中国显然命硬,扛得住美国的全方位打击。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