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周刊专区

为疫所困看不见曙光 民众怒举黑白旗

报道:林友顺

马来西亚受疫情折磨,民众对政府无止境的封城及看不到曙光的前景转向愤怒。众多组织发起举白旗运动,号召陷入困境的民众高举白旗求援;线上则出现高挂黑旗的抗争运动,宣泄对政府无能的不满。

受疫情折磨近500天的马来西亚民众,对政府没完没了的封城行动及看不到曙光的抗疫前景,已从疲惫转向愤怒;因疫情及封城行动的打击导致众多商店倒闭及高涨的失业浪潮,也让不少失去经济来源的民众陷入难以温饱的困境。无助及绝望迫使民众高挂白旗求助,而因抗疫行动拖延太久及对政府无能的失望,点燃了不少民众的怒火,纷纷线上高挂黑旗宣泄不满,并要领袖下台。

零星行动可汇成洪流

这种线下白旗求助、线上黑旗抗争两股运动同时发动的情况还是首次在大马出现,同时也是自2017年净选盟发动的黄色街头运动之后,最大规模的颜色抗争运动,两者的差别仅在于黄色运动走上街头,白旗运动走入家庭,黑旗运动则线上飘扬。

最近推特出现数个以黑旗为标签的抗争运动,包括#BenderaHitam(#举黑旗运动)、#Lawan(#抗争)等,要求马上召开国会、结束紧急状态及领袖下台,反映线民对政府的不满迅速升温;黑旗运动也获得数以万计线民的支持与转发。

由人民团结互助秘书处发动的“#举黑旗运动”呼吁人民举起黑旗以示对政府的抗议;该联盟促请民众在住家、商店、路边或任何地方高挂黑旗,然后拍照上载到社交媒体以示抗议。该联盟表示,这些做法是为了达到有关诉求的目的,让政府了解人民对多次抗疫失败感到失望和疲累,促请政府正视人民的诉求和心声。不过,这也引来警员总部刑事调查主任阿都加里尔在推特警告回应,指当局可以援引法律调查参与者。

尽管如此,一些民众依然在网上通过各种创意方式高挂黑色物件表达抗争,包括垃圾袋、T恤、头巾。推特用户W(@waniy_sd)写道:“我正在为这场运动尽一份力。我累了……我们厌倦了这个政府!#Lawan #BenderaHitam。”另一用户穿上全黑的衣服、头巾和举着黑色拖把表示,她害怕这样做,但更害怕这个政府和自己的未来。Raja Nur Hanisah (@rnurhanisah_)发表推文宣泄不满:“在这个未被选中的政府造成这么多伤害后,我不认为这是发声的最佳方式,现在唯一的选择是高举#BenderaHitam及#Lawan。”

在野党也加入黑旗抗争运动,在推特发布黑旗的图片并把个人照换成黑白照片。国会反对党领袖拿督斯里安华及大马民主联合阵线创办人赛沙迪分别在推特发布3个黑旗的表情符号,前任教育部长马智礼发表推文:“人民已经发声了!”尾随3个黑旗的表情符号。

公正党副主席蔡添强号召人民响应“举黑旗运动”,认为人民不应该接受毫无目的及无效的封锁行动管控令,也不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政客身上,人民必须站起来,决定自己的命运。蔡指出,种种迹象显示社会正陷入更深的危机,当权者不能视而不见、依然故我。他表示,一群年轻社运分子发动“举黑旗”运动,宣示他们已准备好为改变而战斗的决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虽然民间出现的都是零星行动,似乎只不过是针对个别议题,很可能正在酝酿着演变成群众大洪流的力量。

三餐不继贫民求援

黑旗反映人民的愤怒,白旗凸显人民的无助。白旗运动最先是由一名母亲聂法莎掀起,她眼见一些无助的民众难抵持续的疫情而自杀,起心动念在面簿发文,促请需要援助的人士与家庭直接在家门外举白旗,以此发送求助讯号,不要伤害自己及家人。

出乎聂法莎意料之外的是,她的举动很快在社交媒体上传开,许多快走投无路的民众走出家门挂起白旗,他们没能等待政府的资助,只能无助地向社会求援,希望家里三餐不继的老幼能有食物果腹。

白旗遍地开花

这个消息在社交媒体传开后,只见白旗遍地开花,大马民众及组织也发挥高度的“一方有难,八方救济”的精神,不分种族为挂起白旗的家庭提供食物,为在疫情中苦苦撑下去的贫困家庭,带来一点温暖,也带来一丝希望。

50岁的罗哈雅说,由于积蓄越来越少,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导致她在过去4天里都没有白米下肚,她与14岁的女儿只能吃饼干和邻居赠送的蛋糕来填饱肚子。她的妹妹知道其情况后鼓励她竖白旗求助,她自言不知道竖白旗是否真的有效,不过她已经走投无路,照着妹妹的吩咐去做。她很感恩,白旗挂起后,人们纷纷为她提供援助。

这位6个孩子的母亲说,平日她只能靠为峇迪布上色来赚取一块布2令吉工资,一天最多可以画到7块布,可是现在处于行动管控期,也没有很多峇迪布需要上色,这使她的生活陷入捉襟见肘的困境。她说:“我的其他孩子都在吉隆坡。他们薪水也因为疫情受到影响,无法帮助我。”

吉打州哥打瓜拉姆拉马来甘榜逾20户人家得悉民间发起“白旗运动”之后,第一时间在家门前挂上白旗求救,当地民间义消队接到消息后马上筹集物资,赶赴当地发放救济品。以捉螃蟹维生的村民沙班迪接到救济品后说:“我是真的输了,彻底输了才举‘白旗’等人来救。”

他指出,封城行动导致没有买家向他购买螃蟹,加上到河口捕螃蟹会遇到警员开罚单,不敢冒险,唯有放弃;他透露,过去6周都没有收入,每天都在为下一餐发愁,他与太太及两名孩子只能靠家前种植的一些农作物,或到河里捕鱼裹腹。在接到民间组织的相助后,他与家人至少可安心渡过往下两周。

聂法莎发起白旗运动

一个善念而令许多受苦大众得到帮助的聂法莎是吉兰丹民间女性自立组织的成员,也是在野党诚信党党员,长期在乡区援助女性和底层家庭,疫情期间不少母亲向她恳求奶粉和白米救济,一些人甚至衍生自杀念头,聂法莎深有感触地在面簿贴文说:“我期许那些面对生活困难、没钱买粮食的朋友,不妨在家门口升起白旗,好让周围近邻看见了,能齐心相助解困,然而千万别对自身和家人做出损人伤己的行为。你无需跪求、无需羞愧,只要挂起一面白布。”

她选择白色是因为:“我也是母亲,想到家中最多的是白色尿布和缝制孩子校服的布料,这是一个母亲随手可得的物品,无计可施下,可以变成我们的求救信号。”

也是白旗运动参与者之一的社运分子伊斯瓦迪莫尼说,这是人们对政府表达不满和愤怒,因为他们已经受够了。他说:“我们愤怒是因为我们已经受够了,已经一年多了,为什么我们在应对疫情时仍然毫无头绪?”“如果你不适合领导,你必须有自我醒觉及内疚,把权力交给别人。”

白旗运动受到朝野政党及众多组织的肯定,许多组织,甚至是大企业也纷纷投入白旗运动中,在社交媒体上广发贴文,准备为有需要的民众提供食物救济。不过,执政成员党伊斯兰党却把白旗运动视为洪水猛兽。伊斯兰党领袖、也是吉打州务大臣莫哈末沙努西说,州政府不会帮助那些举起白旗的人,他指这是政治宣传,让人们认为政府在应对疫情失败了。伊党中委聂阿都认为目前正值上苍考验,不要通过教人民举白旗向考验认输,人民应该举起双手向上苍祈祷以通过这次的考验。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孙中山逝世百周年座谈会 中华王道对抗特朗普霸道

报道:平浩东

《亚洲周刊》携手恒生大学举办座谈会,纪念孙中山逝世百周年,探寻其王道理念对今天全球发展的启示,剖析两岸关系及反霸权之深远影响,期冀“天下为公”精神重光。

3月12日,《亚洲周刊》与香港恒生大学联合举办《孙中山对全球发展的启示——纪念孙中山逝世100周年座谈会》,探讨孙中山思想如何启发全球华人应对“现代化”与“全球化”风潮,并通过回顾一代伟人孙中山的思想足迹,反思面对全球化现象的危机与转机。

香港恒生大学校长何顺文以馆藏孙中山真迹,追溯其“天下为公”思想的当代价值。

香港恒生大学大中华研究中心主任高朗阐释“反霸道、行王道”与“21世纪亚洲”的现代化实践。《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剖析了孙中山“大亚洲主义”对反霸权和两岸关系的启示,直指“使美国再伟大”是历史倒错,强调两岸文化不可割裂。

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李金强强调,中国世界工厂现代化成就印证孙中山的经济远见。

延续孙中山革命精神

中华新时代智库基金会理事长李大壮,呼吁企业家和年轻人接续孙中山的革命精神。

中评智库基金会秘书长罗祥喜和中流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周阳山,则从民族复兴与中庸治国角度,从两岸和平与全球治理观点分析孙中山的治国智慧。

何顺文校长发表开幕致辞,表示孙中山是一位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伟人,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更是一位思想家和实践家,“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和“以民为主、以和为贵”的思想,成为全球华人的精神瑰宝。

心系和平奋斗救中国

何顺文随后以校内图书馆珍藏的孙中山亲笔签名书籍为引,强调这些宝贵藏品,可以让人们近距离感受他的思想魅力,更为今天的座谈会增添了特殊的意义。

高朗教授表示,孙中山对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除了推翻满清,更提出了完整的建国思想论述,批判性吸收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点出民族、民权、民生3大问题,直到今天依然在全球范围内有论述的空间。这套思想的目标就是中国不要再被列强欺负,并且成为一个一等一的独立自主国家。直到去世的时候,孙中山依然心系“和平、奋斗、救中国”,而他当年宏伟的实业计划愿景,很多都已经在今日实现。今天,大家相聚在这里追忆孙中山留下的思想遗产,不只是怀念,更是希望从他的思想脉络得到反省,启示中国和世界的未来。

高朗提到1924年孙中山在日本神户的“大亚洲主义”演讲,孙中山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深刻体悟,看透了“霸道”和“王道”的本质,当西方武力强大时就会压迫、殖民和控制亚洲民族,他希望亚洲国家联合起来,真正复兴,打倒霸道国家。与美国的霸权主义不同的是,当今中国搞“一带一路”的实践建设,帮助弱小国家,正是对“王道文化”的当代诠释。亚洲东盟十几个国家相互尊重、相互合作,也是做得非常好,可以得出结论,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亚洲可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发展。

“天下为公”成两岸黏合剂

《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表示,应以孙中山的思想精髓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其对两岸关系和反霸权反殖民的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尤其是“天下为公”的理念,可以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黏合剂,成为全球华人思想的最大公约数。孙中山曾提出“大亚洲主义”,呼吁日本勿当“西方霸道的鹰犬”,要做“东方王道的干城”,这一诘问今日仍振聋发聩。

邱立本表示,“使美国再伟大”口号是“历史倒错”,是丛林思维的霸权主义复辟。反观孙中山主张“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世界大同”的思想,中国当前推动的“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这一精神的延续。

谈及两岸关系,邱立本强调两岸文化纽带:“绿营搞‘去中国化’,但台湾宫庙香火鼎盛的哪咤三太子、妈祖信仰等各种文化背后,哪一项不是中华文化血脉?”中国大陆的“全过程民主”强调实质民生改善,强调贤能政治,恰是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践行。而西式民主则流于程序正义导致民粹泛滥,思想和意识形态撕裂。

他警告台湾产业的风险,台积电若沦为美国的地缘政治弃子,恐成下一个乌克兰——技术命脉被掏空,繁荣基业毁于美国的背叛。

李金强以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和相关的英文版手稿整理过程为切入点,强调该计划凝聚了宋庆龄、蒋梦麟等当时知识分子的远见卓识,深入探讨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远见。

他指出,孙中山在百年前提出的“实业计划”,与当今中国在发展高科技、利用外资建设世界工厂等方面取得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成就,反哺世界,促进博爱之心的养成有着高度契合。他强调,孙中山对民生问题高度关注,香港“民生为本”的实践(如公屋政策),正是孙中山“住者有其屋”思想的微观落地。

“实用主义者”自居

李大壮则以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后人的身分,讲述孙中山与家族的历史渊源,并以“实用主义者”自居,从实践角度强调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思想对当代企业家的启发。他认为目前仍是革命时代,因为还有很多没有解决的事情,比如台湾问题,伟大的思想家必须要认清产生思想的原因和时代背景,革命不应该只成事在我,需要后代不断努力,在处理两岸关系时,也应借鉴灵活应变的方式方法,但是原则不可以变。李大壮希望看到年轻一代生活得更好,但是不可以自我感觉良好,面对经济上的起起伏伏也不要气馁,要目光长远。

民族复兴对华社影响

罗祥喜则从孙中山的民族复兴思想谈起,分析其对中国思想、台海问题和全球华人社会的影响。

他指出“中华民族”和“振兴中华”口号是孙中山首先提出的,必须要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也从孙中山《建国方略》的学说中汲取营养。

罗祥喜认为,孙中山的思想为人们把握台海形势和推进祖国完全统一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同时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我们可以从孙中山的治国理念中得到启示,避免战争,这是两岸人民之福,也可以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他还强调,孙中山的爱国精神和革命情怀,对当代中国和全球华人都具有重要的鼓舞作用。

提出渐进式民主转型

周阳山教授通过视频连线阐释他的见解,表示孙中山的治国理念不是折中,而是秉持中道而行,以中庸思想为核心,这在世界范围内非常罕见,并且针对西式民主的弊病腐化,补充提出五权宪法,完善考试和监察制度,有持之以恒的历史和现代价值。孙中山提出通过渐进式的军政、训政和宪政制度设计,提升公民的政治素养,转型为一个新兴民主国家,也对现代地缘政治纷争有指导意义。尤其是乌克兰战争的和谈进程,应该先用联合国军维和,下一步修正党派之争和议会民主,最后走入宪政民主,各国可以和谐维持战后重建。

在互动提问环节时,台湾作家廖书兰阐述孙中山的思想和实践,如何在不同的地区留下痕迹,并成为华人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

香港作家谢悦汉询问,孙中山的思想在当代落实和执行上是否存在困难,李大壮回应东西方的生活习惯和历史文化之差异,导致相当不同的思维方式,中美关系的缓和需要时间和努力。

李慧仪博士以长期在美国居住和生活的经验回应,美国没有一个像“中华民族”一样统一的民族概念,美国对中国不能流于意识形态的反覆攻击,而要深入沟通彼此的文化。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