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周刊专区

何志平劫后归来谈未来 剖析香港与中国发展愿景

报道:黄宇翔

香港前民政局长何志平在美国历劫归来后,首次自剖心迹,认为香港需要第二次回归,也是人心回归,并分析香港与中国发展愿景。他在午夜跨年之际,小提琴奏起了《狮子山下》、《抗敌歌》等名曲,鼓励港人奋勇向前,引起现场观众的合唱共鸣。

何志平曾担任香港民政事务局局长,自政府卸任后担任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后值倾覆,何志平在2019年被美国政府指控涉及“洗黑钱”,身陷囹圄3年,被视为“中美贸易战第一滴血”。

何志平在2020年刑期届满后回港,及后在一段时间都保持低调,仅在《东方日报》撰写专栏《槛外人》,也曾在2021年7月出席道教联合会的座谈会。在12月31日,何志平出席《亚洲周刊》主办的《跨年夜全球趋势高峰论坛暨思想派对》,是他首次回到香港后公开发表政见,演讲中提出香港需要“第二次回归,也是人心的回归”。

在演讲里,何志平回顾了他的政治生涯,也展望香港的发展,以至中国长远的未来走向。演讲之初,何志平首先援引了全国政协副主席、前香港特首董建华的话说:“若果我在过5年无法将香港人的人心转换过来,就不干特首了!”何志平认为“港英政府”只想管英国人商人利益,让中国人实施大清律例,至于华人事务,则交给华民政务司,及后就演变成民政事务局,也就是何志平曾担任的局长之位。通过这个经验,何志平认为“人心回归”始终是香港未来的要务。

香港须与时俱进

香港回归了25年,何志平认为香港所有政策都处于“冻结状态”,仍然保持着回归以前的模样:“从1997年回归到现在快25年了,现在香港这政治制度都是从港英政府殖民地遗留的,这个殖民地制度,在回归了25年后,依然实行一个‘没有英国人的殖民政府’,我们换了一面旗帜,换了一个特首而已,什么都没换。香港的民生政策一如既往,都是从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定下来的政策,所以这是‘搬字过纸’,就以为是顺利过渡,一丝毫都不变,但能够不变吗?”

面对香港目前种种问题、社会矛盾以及世道剧变,何志平认为香港还是要变的,必须要与时俱进,不能墨守成规:“政策一定要与时并进,这个社会变化的那么快,中国内地发展那么快,香港还是原封不动,老看着脚下‘一亩三分田’,吵吵闹闹,把时间都耗过去,有些人说这个世界‘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香港25年,没有进步,就是退步,‘一国两制’的原则不变,但是我们的政策一定要与时并进。”

人心回归怎么办?

回顾自己民政事务局的生涯,何志平更觉得民政事务是人心回归的关键,而在过去都没有做好,何志平比喻民政事务局是一个“统战部”,但香港民政局还要管更多的事情,包括“宗教、文化、青年、大大小小社区、人权、环保”,何志平认为民政局就是要管理香港整个“公民社会”,而香港过去都没有管好:“我从2017年之后跑国际舞台,在联合国说好中国故事,回来一年半后看到香港大大小小的事情,觉得香港民政没有发挥好适合作用,应该的角色没有做好,听不好社会声音和公民社会关系,以及他们的需要。”

总结自己过去的经验,以及香港错失的机会,何志平认为“第二次回归”要从全方位下手:“香港虽然是小地方,但其公民社会非常复杂,很难理解。5000到6000个各类的公民、社会团体怎么管。1997年的时候,董建华自己带司机就够,就去接收香港政府。1997年只是主权回归,管治权还没有回归。小到留学、大到治权等等,人性、信仰、文化、管治权都需要回归,如今要追回1997错过的,要有政府权力、社会权力架构来梳理问题,使得香港明天更好。”

其次,何志平认为香港也要在国家发展方略找到定位,尤其是通过“大湾区”这个“内循环”和“外循环”的节点找到出路:“内循环、外循环,两个循环圈的交叉点就是大湾区,大湾区也有内循环、外循环,内循环跟外循环的‘黄金交叉点’,就是香港,香港的将来要成为内循环跟外循环的黄金交叉点,是一个透气的口,是个往中国内地的口,也是要走往全世界的国际社会的一个口。”

凭歌寄意指点未来

在跨年晚会临近午夜跨年时分,何志平也拉起小提琴演奏,以琴音尽诉心中情,何志平自谦已有多年未公开演奏,但随着他的琴音奏起,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共鸣,一同合唱。

第一首拉的是顾家辉作曲、黄霑填词的《狮子山下》,《狮子山下》一直被视为香港精神的代表曲,何志平更在歌词作出改动,把“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改为“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中华名句”;第二首拉的是“抗敌歌”,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著名作曲家黄自写的、欲激起全国人民爱国斗志的乐曲,更被视为第一首“抗日爱国歌曲”;第三首演奏曲则是奥菲斯的旋律(Orpheus' melody, by Gluck),通过古希腊“奥菲斯”神话,寄语香港人:“在回家的路上,不要回首,让过去的过去,不要老是向后望。向前走,向前看。人如是。香港如是。家国如是。”勉励香港人迈步向前,让这些年艰苦、不堪回首的都过去,抓紧未来所有的光明。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孙中山逝世百周年座谈会 中华王道对抗特朗普霸道

报道:平浩东

《亚洲周刊》携手恒生大学举办座谈会,纪念孙中山逝世百周年,探寻其王道理念对今天全球发展的启示,剖析两岸关系及反霸权之深远影响,期冀“天下为公”精神重光。

3月12日,《亚洲周刊》与香港恒生大学联合举办《孙中山对全球发展的启示——纪念孙中山逝世100周年座谈会》,探讨孙中山思想如何启发全球华人应对“现代化”与“全球化”风潮,并通过回顾一代伟人孙中山的思想足迹,反思面对全球化现象的危机与转机。

香港恒生大学校长何顺文以馆藏孙中山真迹,追溯其“天下为公”思想的当代价值。

香港恒生大学大中华研究中心主任高朗阐释“反霸道、行王道”与“21世纪亚洲”的现代化实践。《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剖析了孙中山“大亚洲主义”对反霸权和两岸关系的启示,直指“使美国再伟大”是历史倒错,强调两岸文化不可割裂。

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李金强强调,中国世界工厂现代化成就印证孙中山的经济远见。

延续孙中山革命精神

中华新时代智库基金会理事长李大壮,呼吁企业家和年轻人接续孙中山的革命精神。

中评智库基金会秘书长罗祥喜和中流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周阳山,则从民族复兴与中庸治国角度,从两岸和平与全球治理观点分析孙中山的治国智慧。

何顺文校长发表开幕致辞,表示孙中山是一位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伟人,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更是一位思想家和实践家,“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和“以民为主、以和为贵”的思想,成为全球华人的精神瑰宝。

心系和平奋斗救中国

何顺文随后以校内图书馆珍藏的孙中山亲笔签名书籍为引,强调这些宝贵藏品,可以让人们近距离感受他的思想魅力,更为今天的座谈会增添了特殊的意义。

高朗教授表示,孙中山对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除了推翻满清,更提出了完整的建国思想论述,批判性吸收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点出民族、民权、民生3大问题,直到今天依然在全球范围内有论述的空间。这套思想的目标就是中国不要再被列强欺负,并且成为一个一等一的独立自主国家。直到去世的时候,孙中山依然心系“和平、奋斗、救中国”,而他当年宏伟的实业计划愿景,很多都已经在今日实现。今天,大家相聚在这里追忆孙中山留下的思想遗产,不只是怀念,更是希望从他的思想脉络得到反省,启示中国和世界的未来。

高朗提到1924年孙中山在日本神户的“大亚洲主义”演讲,孙中山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深刻体悟,看透了“霸道”和“王道”的本质,当西方武力强大时就会压迫、殖民和控制亚洲民族,他希望亚洲国家联合起来,真正复兴,打倒霸道国家。与美国的霸权主义不同的是,当今中国搞“一带一路”的实践建设,帮助弱小国家,正是对“王道文化”的当代诠释。亚洲东盟十几个国家相互尊重、相互合作,也是做得非常好,可以得出结论,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亚洲可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发展。

“天下为公”成两岸黏合剂

《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表示,应以孙中山的思想精髓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其对两岸关系和反霸权反殖民的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尤其是“天下为公”的理念,可以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黏合剂,成为全球华人思想的最大公约数。孙中山曾提出“大亚洲主义”,呼吁日本勿当“西方霸道的鹰犬”,要做“东方王道的干城”,这一诘问今日仍振聋发聩。

邱立本表示,“使美国再伟大”口号是“历史倒错”,是丛林思维的霸权主义复辟。反观孙中山主张“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世界大同”的思想,中国当前推动的“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这一精神的延续。

谈及两岸关系,邱立本强调两岸文化纽带:“绿营搞‘去中国化’,但台湾宫庙香火鼎盛的哪咤三太子、妈祖信仰等各种文化背后,哪一项不是中华文化血脉?”中国大陆的“全过程民主”强调实质民生改善,强调贤能政治,恰是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践行。而西式民主则流于程序正义导致民粹泛滥,思想和意识形态撕裂。

他警告台湾产业的风险,台积电若沦为美国的地缘政治弃子,恐成下一个乌克兰——技术命脉被掏空,繁荣基业毁于美国的背叛。

李金强以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和相关的英文版手稿整理过程为切入点,强调该计划凝聚了宋庆龄、蒋梦麟等当时知识分子的远见卓识,深入探讨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远见。

他指出,孙中山在百年前提出的“实业计划”,与当今中国在发展高科技、利用外资建设世界工厂等方面取得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成就,反哺世界,促进博爱之心的养成有着高度契合。他强调,孙中山对民生问题高度关注,香港“民生为本”的实践(如公屋政策),正是孙中山“住者有其屋”思想的微观落地。

“实用主义者”自居

李大壮则以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后人的身分,讲述孙中山与家族的历史渊源,并以“实用主义者”自居,从实践角度强调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思想对当代企业家的启发。他认为目前仍是革命时代,因为还有很多没有解决的事情,比如台湾问题,伟大的思想家必须要认清产生思想的原因和时代背景,革命不应该只成事在我,需要后代不断努力,在处理两岸关系时,也应借鉴灵活应变的方式方法,但是原则不可以变。李大壮希望看到年轻一代生活得更好,但是不可以自我感觉良好,面对经济上的起起伏伏也不要气馁,要目光长远。

民族复兴对华社影响

罗祥喜则从孙中山的民族复兴思想谈起,分析其对中国思想、台海问题和全球华人社会的影响。

他指出“中华民族”和“振兴中华”口号是孙中山首先提出的,必须要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也从孙中山《建国方略》的学说中汲取营养。

罗祥喜认为,孙中山的思想为人们把握台海形势和推进祖国完全统一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同时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我们可以从孙中山的治国理念中得到启示,避免战争,这是两岸人民之福,也可以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他还强调,孙中山的爱国精神和革命情怀,对当代中国和全球华人都具有重要的鼓舞作用。

提出渐进式民主转型

周阳山教授通过视频连线阐释他的见解,表示孙中山的治国理念不是折中,而是秉持中道而行,以中庸思想为核心,这在世界范围内非常罕见,并且针对西式民主的弊病腐化,补充提出五权宪法,完善考试和监察制度,有持之以恒的历史和现代价值。孙中山提出通过渐进式的军政、训政和宪政制度设计,提升公民的政治素养,转型为一个新兴民主国家,也对现代地缘政治纷争有指导意义。尤其是乌克兰战争的和谈进程,应该先用联合国军维和,下一步修正党派之争和议会民主,最后走入宪政民主,各国可以和谐维持战后重建。

在互动提问环节时,台湾作家廖书兰阐述孙中山的思想和实践,如何在不同的地区留下痕迹,并成为华人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

香港作家谢悦汉询问,孙中山的思想在当代落实和执行上是否存在困难,李大壮回应东西方的生活习惯和历史文化之差异,导致相当不同的思维方式,中美关系的缓和需要时间和努力。

李慧仪博士以长期在美国居住和生活的经验回应,美国没有一个像“中华民族”一样统一的民族概念,美国对中国不能流于意识形态的反覆攻击,而要深入沟通彼此的文化。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