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周刊专区

李光耀的期许和邓小平的沉思

报道:邱立本(《亚洲周刊》总编辑)

台海“邦联模式”回到比较暧昧、各取所需的框架,是九二共识的变奏,赢得和平,拒绝战争。这是新加坡华人的良好愿望,未到最后关头,不轻言放弃和平。

李光耀对台海两岸都有很深的情愫,他在任内推动新加坡部队在台湾训练,让“星光计划”成为新加坡建军的基础。他和蒋经国是好朋友,也欢迎邓小平来访,并且表达对中国改革开放的乐观期许,为邓小平的现代化大计加油。

在和邓小平的会谈中,李光耀说移民新加坡的闽粤两地华人大都是来自社会底层,为逃避饥荒和战乱才“下南洋”,而留在中原的不少是饱学之士,一时俊彦,因而新加坡的现代化可以成功,神州大地将来也一定可以成功。

中派官员到狮城观摩

这番话让邓小平陷入了沉思。他了解中国“大有大的困难”,但也感激这位远房亲戚的打气,让他看到盼头,立下决心奋勇向前,新加坡成为中国学习的对象,派出很多官员到狮城观摩,提出“新加坡可以,为什么中国不可以”?

30年后,中国国力飙升,在不同领域的进步,都不是当年李光耀所能够想象的,但新加坡仍然是中国的重要参考系,研究新加坡的高效治理方式,永远保持高度的国家竞争力,士气高昂,消除贪腐,也化解族群、宗教的内部矛盾,让这个本来被各方看扁的城邦国家,可以在强敌环伺之下,茁壮成长,成为亚洲最富裕国家,人均总产值(GDP)高达8万美元(约37万6400令吉),压倒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

中国的人均GDP迄今不到2万美元(约9万4100万令吉),但由于体量大,如今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从邓小平到习近平,都在探索如何提升管理能力,但今天中国面对最大的挑战不是经济,而是政治上如何实现两岸统一的梦想。

新加坡人对两岸很有感情,他们都不愿看到台海陷入战火,成为美国削弱中国的棋子,而是希望新一代人有创新的智慧,可以化解危机,消弭战祸。

贤能政治是人民福祉

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最近提出台海“邦联模式”,引发很多的讨论,初步的反应似乎两边不讨好,没有获得双方正面的回应,但新加坡人和李光耀一样,都是务实主义者,也在过去大半个世纪的实践中,展现“贤能政治”才是人民的福祉,不是靠沦为民粹的选举政治,从美国到台湾,都让夸夸其谈的政客左右老百姓,陷入内耗的深渊。

台湾的民主政治,最后无法保障人民的安全,反而陷入战争的边缘,都刺激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思考,来自新加坡的灵感,是否应该加以严肃的考虑?

对中国来说,邦联模式似乎也是“政治不正确”,但却可以带来和平,避免战火爆发,也避免中国和平建设的进程受阻。两岸若回到一个比较暧昧、各取所需的框架,也可以说是九二共识的变奏,赢得和平,拒绝战争。

这也许是新加坡华人的良好愿望,在战火的映照下,未到最后关头,不轻言放弃和平。全球华人社会都希望给台海和平一个机会,还中华民族一个奇迹。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中华联邦主义历史渊源

报道:林之文

杨荣文最新的方案,很大程度仍是荜路蓝缕、承继前人成果。它不会是凭空出世的异物,反而可以看作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

在中国的名义下建立一个邦联或联邦,以往其实很多人已经提出过。杨荣文自文章与演词,便提到台湾前副总统吕秀莲曾经言及类似方案,也就是她前年在《两岸恩怨如何了?》一书所说的“中华国协”或“中华邦联”。这类主张一般被统称为“中华联邦主义”,历史上其实源远流长。

早于辛亥革命期间,贵州的独立发言就有“大汉联邦民主共和国”之说,其后民初北洋政府也有带联邦制色彩的“联省自治”改革。

甚至1922年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亦将“用自由联邦制,统一中国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作为党的奋斗目标。

可是总体来说,民国初年统治阶层对于联邦主义比较不以为然。孙文在《三民主义》一书里,更加直斥中国仿效美国行联邦制“真是谬误到极点,可谓人云亦云,习而不察”。

抗日战争后的国共谈判时期,共产党重提联邦省宪的构思,国民党亦作出严厉反对,最终修宪当然也没接受相关主张。

分裂分子掩盖意图

随着时移世易、政治局势改变,北京官方今天明显不再支持中华联邦之说。尤其某些“港独”、“藏独”分裂主义分子,往往利用中华联邦倡议伪装来掩盖真实意图,导致现时除了部分民间学术讨论之外,中国社会整体都视之为过气或别有用心的说法。

与此相对,台湾近年却越来越多人提出相关主张。从《中国时报》创办人余纪忠、国民党前主席连战到海基会副秘书长石齐平,以至曾任立委的张旭成、费希平、周阳山等人,都先后提议以“中华邦联”、“大中国邦联”、“大中华邦联”或“中华联盟”等名目的邦联或联邦。

杨荣文非始创

至于两岸以外第三方提出设立中华联邦,亦非杨荣文所始创。如日本经济学者大前研一、榊原英资,本世纪初便先后提出过“中华联邦”、“汉字东亚经济体”的看法。他们强调东亚各地经济、文化接近,甚至不排除新加坡、日本、韩国加入其中。

杨荣文最新的方案,很大程度仍是荜路蓝缕、承继前人成果。它不会是凭空出世的异物,反而可以看作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

九二共识与一个中国

杨荣文演说提到自己的邦联设想,是建基于“九二共识”,他引用国民党主席朱立伦的说法,认为“九二共识”其实对“一个中国”并“没有共识”,是“没有共识的共识”的“创造性模糊”,暂时也没有更好的持续交流方式。

杨荣文声称这个“模糊性”是通往未来的钥匙,因为中国方面没有指出统一时机以及“什么都可以谈”,因而认为台湾可以在此基础上将“一个中国”解释成为“一个中国人的邦联”。

“九二共识”是指两岸民间组织海协会、海基会在1992年就“一个中国”问题达成的商谈结果。当时经过一轮会谈、函电后,双方确认海峡两岸同样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两岸对一中认知不同

然而,台方对结果普遍理解为“各表一中”,亦即两岸对“一个中国”有不同认知,并且可以各自表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或者“中华民国”。

中方则强调“各表”一事不在共识范围之内,随即再于1993年《台湾问题与中国统一》白皮书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等观点跟“一个中国”之说联系起来。

2015年“习马会”在新加坡举行,潜台词是双方支持“九二共识”的“一个中国”。

2008年底,胡锦涛提出“一个中国框架”,表示两岸若在这个原则问题上形成共识,“就有了构筑政治互信的基石,什么事情都好商量”。

2011年,台湾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提出使用“台湾共识”取代“九二共识”,到她于2016年当选总统后甚至不承认“九二共识”存在。

Commonweal突显独特性

在“亚太千里论坛”上,杨荣文称他提出的“Chinese Commonwealth”被台湾人翻译成“邦联”而非“联邦”,原因之一是“联邦”这词有太多意涵及五花八门的同名成例,他在《亚洲周刊》独家专访进一步澄清用“Commonweal”可能更好。

一般来说,“邦联”是指多个主体国家缔结成一个联合体,对应英语“confederation”一词;“联邦”则是多个地方政府共同承认一个联合中央政府,对应英语“federation”一词。不过在实际操作上,两者的名称往往会混杂使用,譬如1958年的阿拉伯“伊约联邦”属邦联制,中、英文名却都用上“联邦”与“federation”;近代最有名的邦联组织“Commonwealth of Nations”,也是很多时候被译作“共和联邦”。

即使是英语中的“Commonwealth”,其实也包含有多重意思。17世纪中期英格兰昙花一现的共和国联邦政体是这样叫的,可是前述那个20世纪以英国为首的类邦联国际组织“共和联邦”亦以此为名(Commonwealth of England,1649至1660年)。还有作为主权国家的澳洲联邦至今挂着“Commonwealth”的名号。

至于“Commonweal”,基本就是“Commonwealth”的词源前身。过去鲜见有人使用该词来称呼政体或命名国家,少数例外有《格列佛游记》作者斯威夫特晚年作品《诗论赋》等。然而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才更能突显杨荣文方案的独特性。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