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卖港口陷中美政治风暴 中反垄断法长臂管辖亮剑

作者:林铁城
北京以《反垄断法》阻止李嘉诚旗下的长和集团,出售包括巴拿马港口等43座港口管理权给美国投资银行贝莱德,这是中国首次应用《反垄断法》尝试长臂管辖以及域外行动,与美国的“长臂管辖”正面交锋。
近几个星期以来,要数震动华人政商界的新闻,莫过于发迹自香港的长和集团拟出售包括巴拿马运河两座港口管理权等43座港口予美国投资银行贝莱德(Blackrock),随后引发中方强烈不满。
隶属香港中联办的《大公报》连发数则文批评长和系创办人李嘉诚,并在3月29日升级,以封面报道、社评以及网上报道两管齐下炮轰,并动用《反垄断法》调查,是中国首次应用《反垄断法》尝试长臂管辖以及域外的行动,也是中国法律国际化,与美国“长臂管辖”的首次正面交锋,具有历史意义。
这场惊天动地的长和卖港口交易于3月4日披露,长和发表公告,与贝莱德集团、贝莱德旗下全球基础设施合作伙伴(GIP)以及地中海航运(MSC)旗下码头运营商TiL,组成的财团达成协议,由贝莱德—TiL财团收购长和在海外的43座港口。
交易分两部分
交易有两部分,一是万众瞩目的巴拿马港口权益,长和向贝莱德—TiL财团出售巴拿马港口公司(PPC)90%的权益;二是长和向该财团出售持有的和记港口控股(HPHS)及和记港口集团控股(HPGHL)的全部股份,二者合计持有长和在和记港口集团80%权益。和记港口集团在全球23个国家的43座港口,拥有、营运199个泊船位及相关资产。
当中并不包括长和系香港、中国内地的葵涌港、深圳盐田港和上海洋山港的权益。
这桩交易的背景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源于美国新上任的总统特朗普不断向巴拿马施压。
特朗普声称“优秀的中国士兵”正在“可爱地但非法地运营着巴拿马运河”,并且威胁要以武力收回运河,指控美国船舶支付“过高”的费用。但是实际上中国并无运河的控制权,只是中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在2023年10月2024年9月,中国占了运河货物运载量的21.4%,是主要的使用者之一。
尽管特朗普的指控都是不确实的,但是长和最终仍决定出售相关的资产,显然是希望在政治上息事宁人:通过这次交易,既退出高度政治化的除了中国以外全球的港口业务,也通过交易能获得超过190亿美元现金的收益,该笔现金占长和系总资产的大约15%,是一笔可观的套现。

退休仍被口诛笔伐
长和系的创办人李嘉诚一直被视为香港的“经营之神”,在商道有成,也在政治上长袖善舞,但是这次交易却使长和系深陷政治风波,李嘉诚本人尽管已经退休,但是也难免成为《大公报》口诛笔伐的对象,在3月13日至21日连发4篇评论文章:《大公报》在13日开始发表第1篇评论文章《莫天真勿糊涂》,批评长和系的卖港口交易,指李嘉诚“没有腰骨地跪低、唯利是图”等,声称促李嘉诚三思“问题的性质和要害”,文章被港澳办与中联办转载;又在15日发文《伟大的企业都是铮铮爱国者》,声称面对美国霸凌,企业家要保家卫国,否则“最终没有前途”,“背上历史骂名”;19日和21日分别发表《饮水思源有担当,背靠祖国谋发展》和《停止交割,切勿因小失大》,继续批评李嘉诚“出卖全体中国人民”,上述数文都被两办转载,代表了中国官方对评论内容的认可。
除此之外,《大公报》还有多篇“来论”文章批评李嘉诚卖港口有违国家利益,如《这是大是大非问题,远非生意问题》、《为什么说长和此举是“低级错误”》等等。
市监局首次介入交易案
到此为止,《大公报》的多篇文章没有得到长和任何回应,更有消息传出长和系打算将交易执行到底,直到3月28日,事情才起了变化。
就在28日当天,中国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也宣布,将对相关交易依法展开反垄断调查,以保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是中国有关部门第一次介入交易案。
合作项目不受影响
在早一天,美国《彭博》又引述消息报道,国有企业暂缓与李嘉诚及其家族有关联的公司展开任何新的合作,现有进行中的合作项目则不受影响。
因此,在长和系受到实质的损害时,交易才变得不确定。
在3月28日当天,香港《南华早报》引述消息人士的话报道,长和将不会按原计划向美商贝莱德掌管的财团出售巴拿马运河业务,香港多家传媒亦报道长和“暂缓”交易,在4月2日的一周不会签署任何协议以完成交易。
3月29日,《大公报》的在版面上的批评更有升级之势,第一次以社评《“在商言商”只是藉口,港口交易尽快回头》发文批评。
社评更说,报章连日发表文章是“苦口婆心”,但企业“听而不闻”,反而搞公关伎俩,其实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令人失望,并且以头版文章报道“香港各界支持依法审查长和交易‘回头是岸,请与国家站在一起’”,大公文汇网上亦有“港各界:港商须有底气不应向霸权主义低头”等文章,列出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民建联立法会议员、工联会立法会议员对交易的态度,总动员了香港建制派反对这项交易。

中美首次“长臂管辖”交锋
长和系卖港口事件的分水岭是3月28日,长和面对此前所有的《大公报》批评文章都置若罔闻,但在3月28日则画风一转,变成“暂缓”,关键就在于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反垄断调查”介入。
除了剑指交易本身,据悉,这次“反垄断调查”在中国法制发展上具有历史性意义,是中国《反垄断法》首次在域外尝试施行,也就是一般所说的“长臂管辖”,美国对巴拿马运河的介入也是一种“长臂管辖”,这次巴拿马运河之争,就是中美两国史上首次“长臂管辖”交锋。
反垄断查两大法理
“反垄断调查”介入调查的法理逻辑有两条。第一,《反垄断法》亦有域外管辖效力。
《大公报》引述反垄断领域专家、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苟博程说,称根据《反垄断法》第二条,境外垄断行为若对中国境内市场竞争产生排除、限制的影响,中国有权管辖。
这次交易虽然涉及境外港口,但可能通过国际航运链条影响中国船公司的营运成本及供应链的安全,因此符合域外适用。
第二,这项审查可能符合《反垄断法》对于双方营业额的定义。
《大公报》3月31日引述北京汉坤律师事务所资深合规专家解石坡说,这项审查符合2007年通过的大陆《反垄断法》。

交易或排除限制竞争效果
市场监理总局可要求申报
石坡说,《反垄断法》规定,参与集中的经营者中,有两方上一会计年度中国境内营业额超过8亿人民币(约1.1亿美元),并且各方上一会计年度中国营业额合计超过40亿人民币,或全球营业额超过120亿人民币,就应当在交易实施前执行反垄断申报,取得批准后才可以交易。
此外,即使交易未达到上述标准,但是交易可能有排除限制竞争的效果,市场监理总局就可以要求申报。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律师李萌3月21日在《观察者网》撰文说:“中国反垄断执法机构仍可以依据反垄断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经济活动中的垄断行为,适用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垄断行为,对境内市场竞争产生排除、限制影响的,适用本法’),以及第廿六条第二款(‘经营者集中未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但有证据证明该经营者集中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要求经营者申报’),要求经营者申报,并对其展开调查。”
同时,中国《财经》杂志引述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在本交易中,由于航运和进出口的地域市场是全球市场,中国市场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如果全球市场的竞争受到影响,那么中国市场必然受到影响,受影响的包括需要向外国港口支付服务费的中国企业,以及上游的进出口公司。因此政府就会介入,但是介入的手段则未必是《反垄断法》。
或激活相关法律机制
最后,除了《反垄断法》,中国还有其他法律手段可介入交易,苟博程也说,审查不仅依据《反垄断法》,还可以结合《国家安全法》、《资料安全法》等评估港口系统资料安全的风险,防范地缘政治博弈对航运的潜在威胁。
因此,面对涉及中国重大利益的经济交易,中国有一套法律组合拳可以使用,长和卖港口一役可能激活了中国相关的法律机制,将存而不用的“兜底条款”正式搬到台面。
最终,若市场监管总局经审查认为,长江和记与贝莱德的交易影响中国相关市场的公平竞争,可采取“附条件批准交易”或“禁止交易”等反垄断措施,而根据中国的法律,经营者集中的普通审查期限合计为180天,若审查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核实或评估,期限可能会延长。
惟香港与中国存有“一国两制”,长和虽然总部在香港以及在香港上市,但是注册地在开曼群岛,香港如何执行市场监管总局的调查结果仍有难度。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谷歌被判违反垄断法 华府称历史性判决

谷歌
(华盛顿6日讯)美国联邦法院5日宣判,谷歌公司已违反了该国的反托拉斯法(即反垄断法)。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首都华盛顿联邦地区法院认定,谷歌每年斥资数百亿美元违法垄断,成为全球预设搜索引擎。这是华府挑战科技巨擘主宰市场地位首获一大胜利。
这项判决为第二场审判确定潜在的解决方案铺路,其中可能包括谷歌母公司“字母”(Alphabet)分拆业务,此举将改变谷歌主宰多年的网络广告界版图。这也等于准许美国反托拉斯执法单位积极起诉科技巨擘。大型科企成了各个政治派别攻击箭靶。
据报道,联邦地区法院法官梅塔(Amit Mehta)5日那天写道,法院达成一项结论,即“谷歌是垄断者,而且为了维持独占一直在垄断”。谷歌控制大约90%网络搜索市场,在智能手机搜索引擎市占率更达95%。
梅塔指出,谷歌光是2021年就付了263亿美元(约1175亿令吉),以“确保自家搜索引擎成为智能手机和浏览器的预设搜索引擎,以及维持最大市占率”。
判决传开后,科技股5日当天广泛走跌,“字母”股价下挫4.5%。谷歌广告事业去年占母公司总营收77%。
美国司法部长加兰形容这项判决结果是“美国人民历史性胜利”,还说“无论规模多大或多有影响力,没有任何公司能凌驾法律之上”。
“字母”则宣布将针对梅塔的判决提出上诉。谷歌也在声明中说:“这项判决承认本公司提供最佳搜索引擎服务,但结论却是不应该让本公司轻易提供服务。”
接下来“救济”阶段可能会很冗长,可能会上诉到首都华盛顿巡回上诉法院和联邦最高法院。官司可能会打到明年甚或2026年。
这是一连串挑战科技巨擘涉嫌垄断的案件中第一项重大判决。谷歌案是共和党前总统特朗普政府提出,法官去年9月至11月开庭审理。
在过去4年,美国联邦反托拉斯主管机关也对脸书母公司Meta、亚马逊公司和苹果公司提告,指控他们都非法维持垄断。
这些案件都是始于特朗普执政期间。民主党籍的国会参院司法委员会反托拉斯小组委员会主席克罗布彻表示,此案横跨两届政府,显示反托拉斯执法获得共和、民主两党强烈支持。
随着微软公司搜索引擎必应(Bing),以及人工智能开发公司OpenAI新兴搜索引擎SearchGPT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加剧竞争,谷歌的搜索业务将受到阻碍。
科技业联盟“进步商会”(Chamber of Progress)总执行长科瓦切维奇认为:“今次判决最大赢家不是消费者或小型科企,而是微软。微软数十年来在搜索方面投资不足,但今次判决为法院授权‘必应’的预设搜索引擎协议打开了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