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州选举效应 东马自主意识抬头

砂盟横扫82席中的76席,砂州选举大胜。领导砂盟的原首席部长阿邦佐哈里(前中),与党领导层在古晋婆罗洲会议中心庆胜选。
报道:卢德仪
砂盟在砂拉越州大选中获胜,砂人的本土意识增强,试图把砂拉越从“属州”变回“联邦”,涉及大马立国协议问题。
位于婆罗洲的马来西亚最大州属砂拉越12月18日举行第12届州选举,原执政联盟“砂拉越政党联盟”(砂盟,GPS)大胜,横扫82席中的76席。砂盟会顺利重新执政在投票前已是预料之中,还看是否能够超越上一届选举。票箱打开,砂盟以本土政党形象和砂拉越自主议程,加上大打发展牌,成功打动选民,写下比上届更佳的成绩。
发展牌打动民心
砂拉越的本土意识其实早已酝酿,不过在已故前首席部长阿德南推动下,提升成为一种自主运动。领导砂盟的原首席部长阿邦佐哈里这次借着本土意识,成功超越其前任阿德南。全国政治版图的改变也是造成本土意识高涨的客观因素。
2008年大马全国大选,国阵第一次失去三分之二多数议席,促成这股本土意识抬头,让砂拉越拥有更多的谈判力量。
2013年大选,国阵流失更多议席,砂拉越更崛起成为一个强大的政治集团;2018年之后,砂拉越本土政党进一步左右全国政治,决定联邦政府的结构组成。下届全国大选,也许西马政党联盟未能独自组成政府,而砂盟甚或其他砂拉越本土政党,势有机会扮演造王者的角色。
在砂拉越本土及自主呼声中,砂拉越政治和位于南中国海另一端的西马(东马人习惯称之马来亚)政治逐渐脱勾,马来亚政治不受欢迎。
在这场选举里,来自西马、以西马为主体的反对党如行动党、公正党和诚信党所组成的希盟以及伊斯兰党溃不成军,证明砂人的反马来亚情绪高涨。至于国阵,自从在2018年全国大选丢失政权、砂盟与之分道扬镳后,事前自认无法在砂州本土意识中占有优势而没有参选。
之前倒戈而导致希盟联邦政权执政22个月后倒台的国盟也没有参选,主要是领导国盟的时任首相慕尤丁为了拉拢砂盟,以便在随时举行的下届全国大选时结盟,拿回政治主导地位。
砂盟在组成之前是国阵的一员,自从分道扬镳后,自立自强,靠本土意识及发展策略拉拢民心,不需仰赖联邦政党巫统就能大胜,证明砂盟绝对有能力单独领导砂拉越。这种本土意识高涨的情势,对于来自西马的反对党是一大打击,砂盟还是国阵一员时,反对党如行动党尚有发挥空间,成为强大的反对力量。砂拉越人希望有一个强大的州政府可与西马的联邦政府抗衡,西马的反对党因此失去政治空间。
砂团党制衡州政府
在这次选举中,砂拉越人将监督和制衡政府的主要责任赋予本土反对党——砂拉越全民团结党(砂团党,PSB)。
砂团党的创党人是砂拉越政坛老将黄顺舸,过去一直是执政政府的一员,因理念问题而自立门户,这次他希望能替代现届政府,为砂拉越人服务。这次选举是砂团党初试啼声,虽然竞选70席只赢了4席,但已是一股潜在的本土政党力量。
砂拉越是在1963年同意与当时的马来亚、沙巴和新加坡(后来退出)组成马来西亚,而签署了称为《马来西亚协议》(MA63)的立国协议。在协议精神之下,彼此地位平等;而根据砂拉越的18点声明,以及沙巴的20点声明,砂拉越和沙巴在宗教、语文、移民、原住民权益等方面拥有高度的自主权力。
但是协议之后被修改,契约精神不再,在1976年联邦宪法修正案之下,砂拉越和沙巴的自主权力大不如前,地位也从建国平等伙伴,降级成为13州中的两个州属,地位平等的“邦”变成州,贬低了砂拉越和沙巴成为马来西亚联邦一员的地位,造成砂拉越和沙巴人民长期不满。
砂拉越和沙巴人一直追求回到MA63之下的平等地位。砂拉越人的意识更强烈,所以他们需要强大的本土政府。
联邦政党也意识到这一点,明白只有在满足东马人的诉求下,才可以获得东马政治力量辅助,成为强大的联邦政府。从国阵到希盟,他们执政联邦时都积极推动修宪恢复东马的平等地位,然而一直因政治角力而受阻滞。
希盟执政时,来自沙巴民兴党的已故时任首相署部长刘伟强曾于2019年4月4日在国会下议院,提呈修订联邦宪法第一(二)条文法案,寻求恢复沙砂的“邦”地位。但在4月9日修宪法案二读表决时,记名投票结果只有138人支持,59人弃权,24人缺席,无人反对。由于修宪无法达到三分二门槛,以失败告终。当时弃权的国会议员是来自砂盟、国阵与伊斯兰党,证明政治角力是导致修宪失败的主因。
希盟倒台后,国盟因抗击冠病疫情,无暇顾及修宪,而国阵重新拿回联邦政权后,趁着砂拉越选举再次将修宪提呈三读,并在选举投票前于国会顺利通过。
负责提呈修宪案的现任首相署部长旺朱乃迪是来自砂拉越及砂盟主干的土保党,择定天时地利人和优势提呈三读表决,距离砂选举投票日(12月18日)仅剩最后3天,被质疑是利用修宪案来赢取选举。

修宪方案四大要点
大马国会下议院是于12月14日取得三分之二多数票修宪门槛,朝野一致三读通过MA63修宪案。修宪通过的条文共有四项要点:
1.修改“联邦”的定义:从原本是以马来亚1957年独立为中心,改为包含《马来西亚协议》及东马组建马来西亚联邦。
2.修订第一(二)条文,恢复1976年之前的宪法版本,恢复马来亚与婆罗洲州属(砂拉越和沙巴)的平等地位。
3.正式规定9月16日为马来西亚日。
4.修订161A条文,剔除砂拉越“土著”的定义,允许砂拉越法律定义土著,并让砂拉越原住民的混血后裔享有土著身分。
基本上,这与希盟2019年修宪版本大同小异,只是政治局势和时空改变了,支持的政党根据本身的需要来支持修宪通过。但即使修宪成功,并不表示砂拉越和沙巴马上就享有自主权,而是确认了它们可以根据协定,争取它们的特别权益,特别是18点和20点之下的自主权。
沙巴20点协议备忘录及砂拉越18点协议加上1962年《葛波委员会报告书》(Cobbold Commission Report)中有种种承诺,两个“邦”拥有文化、教育、语言、宗教、移民等部分自主权。
但是,《马来西亚协议》概念下的沙砂协定备忘录,只有某些部分在不同程度上被并入后来成为马来西亚宪法的框架,其余却沦为口头承诺,没有法律地位。这份清单当初是为了谈判成立马来西亚国时制订,预先列出各项建国条件;它一直以来都沦为政治工具,不仅没有让砂拉越和沙巴的地位日益提升,反而一再被侵蚀。
而且,自主权的商议还牵涉许多特定的敏感课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目标。砂盟甚或沙巴的政党还需要与联邦政府更进一步商讨、争取和博弈,才能够从修宪起步,慢慢拿回属于本身的自主权。
2012年《领海法令》(Territorial Sea Act,TSA或第750法令)的争议,是其中一个敏感地带。这是国阵政府在2012年通过的一项国会法案,概述了大马及各州海岸线的主权范围。虽然国际法将领海区限定为距海岸12海里(22公里),但《领海法令》将大马各州的水域限制为距海岸3海里(5.5公里),包括沙巴和砂拉越。
1963年马来西亚成立之前,沙巴和砂拉越是独立王国,在距海岸12海里以内的水域拥有主权,因此,《领海法令》被抨击为违反联邦宪法第2(b)条款,违反了两个婆罗洲邦属的权益。这个权益其中攸关石油和天然气生产的权益及税收分配,砂拉越和沙巴是马来西亚海上开採石油的主要地区。
砂沙本土意识迥异
东马人一直觉得修宪只是西马政党角力的一种手段,所以砂拉越人认为,更强大的本土政府可以提高议价空间。
另一方面,联邦政府必须列出详细的路线图逐步实践,才能证实修宪的诚意。如果这一次砂盟获得强大委托,砂拉越的地位还是无法有长足进步,政治局势会不会改写,也是值得关注的发展。
要知道,砂拉越的本土意识和政治观,和沙巴的本土意识及政治概况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也是造成东马争取自主权的复杂因素。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孙中山逝世百周年座谈会 中华王道对抗特朗普霸道

报道:平浩东
《亚洲周刊》携手恒生大学举办座谈会,纪念孙中山逝世百周年,探寻其王道理念对今天全球发展的启示,剖析两岸关系及反霸权之深远影响,期冀“天下为公”精神重光。
3月12日,《亚洲周刊》与香港恒生大学联合举办《孙中山对全球发展的启示——纪念孙中山逝世100周年座谈会》,探讨孙中山思想如何启发全球华人应对“现代化”与“全球化”风潮,并通过回顾一代伟人孙中山的思想足迹,反思面对全球化现象的危机与转机。
香港恒生大学校长何顺文以馆藏孙中山真迹,追溯其“天下为公”思想的当代价值。
香港恒生大学大中华研究中心主任高朗阐释“反霸道、行王道”与“21世纪亚洲”的现代化实践。《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剖析了孙中山“大亚洲主义”对反霸权和两岸关系的启示,直指“使美国再伟大”是历史倒错,强调两岸文化不可割裂。
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李金强强调,中国世界工厂现代化成就印证孙中山的经济远见。
延续孙中山革命精神
中华新时代智库基金会理事长李大壮,呼吁企业家和年轻人接续孙中山的革命精神。
中评智库基金会秘书长罗祥喜和中流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周阳山,则从民族复兴与中庸治国角度,从两岸和平与全球治理观点分析孙中山的治国智慧。
何顺文校长发表开幕致辞,表示孙中山是一位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伟人,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更是一位思想家和实践家,“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和“以民为主、以和为贵”的思想,成为全球华人的精神瑰宝。
心系和平奋斗救中国
何顺文随后以校内图书馆珍藏的孙中山亲笔签名书籍为引,强调这些宝贵藏品,可以让人们近距离感受他的思想魅力,更为今天的座谈会增添了特殊的意义。
高朗教授表示,孙中山对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除了推翻满清,更提出了完整的建国思想论述,批判性吸收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点出民族、民权、民生3大问题,直到今天依然在全球范围内有论述的空间。这套思想的目标就是中国不要再被列强欺负,并且成为一个一等一的独立自主国家。直到去世的时候,孙中山依然心系“和平、奋斗、救中国”,而他当年宏伟的实业计划愿景,很多都已经在今日实现。今天,大家相聚在这里追忆孙中山留下的思想遗产,不只是怀念,更是希望从他的思想脉络得到反省,启示中国和世界的未来。
高朗提到1924年孙中山在日本神户的“大亚洲主义”演讲,孙中山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深刻体悟,看透了“霸道”和“王道”的本质,当西方武力强大时就会压迫、殖民和控制亚洲民族,他希望亚洲国家联合起来,真正复兴,打倒霸道国家。与美国的霸权主义不同的是,当今中国搞“一带一路”的实践建设,帮助弱小国家,正是对“王道文化”的当代诠释。亚洲东盟十几个国家相互尊重、相互合作,也是做得非常好,可以得出结论,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亚洲可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发展。

“天下为公”成两岸黏合剂
《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表示,应以孙中山的思想精髓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其对两岸关系和反霸权反殖民的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尤其是“天下为公”的理念,可以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黏合剂,成为全球华人思想的最大公约数。孙中山曾提出“大亚洲主义”,呼吁日本勿当“西方霸道的鹰犬”,要做“东方王道的干城”,这一诘问今日仍振聋发聩。
邱立本表示,“使美国再伟大”口号是“历史倒错”,是丛林思维的霸权主义复辟。反观孙中山主张“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世界大同”的思想,中国当前推动的“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这一精神的延续。
谈及两岸关系,邱立本强调两岸文化纽带:“绿营搞‘去中国化’,但台湾宫庙香火鼎盛的哪咤三太子、妈祖信仰等各种文化背后,哪一项不是中华文化血脉?”中国大陆的“全过程民主”强调实质民生改善,强调贤能政治,恰是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践行。而西式民主则流于程序正义导致民粹泛滥,思想和意识形态撕裂。
他警告台湾产业的风险,台积电若沦为美国的地缘政治弃子,恐成下一个乌克兰——技术命脉被掏空,繁荣基业毁于美国的背叛。
李金强以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和相关的英文版手稿整理过程为切入点,强调该计划凝聚了宋庆龄、蒋梦麟等当时知识分子的远见卓识,深入探讨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远见。
他指出,孙中山在百年前提出的“实业计划”,与当今中国在发展高科技、利用外资建设世界工厂等方面取得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成就,反哺世界,促进博爱之心的养成有着高度契合。他强调,孙中山对民生问题高度关注,香港“民生为本”的实践(如公屋政策),正是孙中山“住者有其屋”思想的微观落地。
“实用主义者”自居
李大壮则以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后人的身分,讲述孙中山与家族的历史渊源,并以“实用主义者”自居,从实践角度强调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思想对当代企业家的启发。他认为目前仍是革命时代,因为还有很多没有解决的事情,比如台湾问题,伟大的思想家必须要认清产生思想的原因和时代背景,革命不应该只成事在我,需要后代不断努力,在处理两岸关系时,也应借鉴灵活应变的方式方法,但是原则不可以变。李大壮希望看到年轻一代生活得更好,但是不可以自我感觉良好,面对经济上的起起伏伏也不要气馁,要目光长远。

民族复兴对华社影响
罗祥喜则从孙中山的民族复兴思想谈起,分析其对中国思想、台海问题和全球华人社会的影响。
他指出“中华民族”和“振兴中华”口号是孙中山首先提出的,必须要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也从孙中山《建国方略》的学说中汲取营养。
罗祥喜认为,孙中山的思想为人们把握台海形势和推进祖国完全统一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同时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我们可以从孙中山的治国理念中得到启示,避免战争,这是两岸人民之福,也可以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他还强调,孙中山的爱国精神和革命情怀,对当代中国和全球华人都具有重要的鼓舞作用。
提出渐进式民主转型
周阳山教授通过视频连线阐释他的见解,表示孙中山的治国理念不是折中,而是秉持中道而行,以中庸思想为核心,这在世界范围内非常罕见,并且针对西式民主的弊病腐化,补充提出五权宪法,完善考试和监察制度,有持之以恒的历史和现代价值。孙中山提出通过渐进式的军政、训政和宪政制度设计,提升公民的政治素养,转型为一个新兴民主国家,也对现代地缘政治纷争有指导意义。尤其是乌克兰战争的和谈进程,应该先用联合国军维和,下一步修正党派之争和议会民主,最后走入宪政民主,各国可以和谐维持战后重建。
在互动提问环节时,台湾作家廖书兰阐述孙中山的思想和实践,如何在不同的地区留下痕迹,并成为华人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
香港作家谢悦汉询问,孙中山的思想在当代落实和执行上是否存在困难,李大壮回应东西方的生活习惯和历史文化之差异,导致相当不同的思维方式,中美关系的缓和需要时间和努力。
李慧仪博士以长期在美国居住和生活的经验回应,美国没有一个像“中华民族”一样统一的民族概念,美国对中国不能流于意识形态的反覆攻击,而要深入沟通彼此的文化。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