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赋予非北约盟友地位 台湾恐步拉美后尘

梅南德兹(左五)和格雷厄姆(右四)率团访问台湾,提出“2022年台湾政策法案”。
报道:向骏
美国有意赋予台湾“非主要北约盟友”(MNNA)地位,并考虑加快对台军售,但鉴于南美3国的案例,它们事后都务实地转向中国大陆,台湾成为MNNA,是该喜?还是忧?
美国联邦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梅南德兹及参院预算委员会共和党首席议员格雷厄姆6月17日联名提出“2022年台湾政策法案”,他俩直言该法案是1979年通过《台湾关系法》以来,美国对台湾政策最全面的修订。
内容包括在4年内提供45亿美元军事外援资金,并赋予台湾“主要非北约盟友”(Major non-NATO ally,MNNA)地位。
该法案将“优先考虑并加快”对台军售,直到国会确定对台湾的威胁已明显降低,并指示美国国防部长制定训练专案,提高台美军队的“相互操作性”。
美国的“主要非北约盟友”是指美国指定与美军有战略合作关系,但不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不一定与美国有互相防御条约,但享有美国授予非北约国家无法获得的各种军事和金融优势。
早在2002年9月美国国会提出的《2003财政年度外国关系授权法》中,就要求美国把台湾当成MNNA对待。
阿根廷亲中
被美斥“变样”
南美3个美国的“主要非北约盟友”案例应可提供台湾朝野如何看待MNNA的参考。
●先看阿根廷。
1997年11月16日克林顿到访时宣布给予阿根廷主要非北约盟友地位,因为“认同阿根廷在政治和安全上与美国的密切合作”。阿根廷是南美唯一参加波斯湾战争的国家。然而2012年传统基金会外交政策中心主任Luke Coffey认为阿根廷已不配享有MNNA,原因是:“总统克莉丝汀娜领导下的阿根廷已不像1990年代的阿根廷,已失去信任和友善。”不断提升的阿中关系是主要原因。
2009年4月阿根廷成为拉美首个和中国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国家,规模为700亿元人民币/380亿阿根廷比索(约100亿美元)。2015年9月17日,中国与阿根廷签署在阿根廷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合作备忘录,次日授权中国工商银行担任阿根廷人民币业务清算行。
2017年5月中旬阿根廷总统马克里受邀成为北京“带路论坛”两位拉美总统之一,是他上任以来最风光的政绩。同年7月18日,中国与阿根廷续签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规模为700亿元人民币/1750亿阿根廷比索,协议效期3年,经双方同意可展期。2019年5月22日,马克里接见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时表示,感谢中国在阿根廷经济遭遇困难时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今年初,阿根廷总统费南德斯不仅成为拉美两位出席北京冬奥的国家领导人之一,阿根廷更成为第21个签署“一带一路”合作了解备忘录的拉美国家。说到底就是要借钱。
巴西拒制裁俄
拜登不通电话
●次看巴西。
2019年5月特朗普表示打算给予巴西主要非北约盟友地位,主要原因是有“巴西特朗普”之称的右翼新总统博索纳罗和他惺惺相惜。
同年8月1日特朗普在送交国务院的通知注明:“我在此指定巴西联邦共和国为美国的主要非北约盟友。”但2020年4月下旬,美国波音公司宣布退出收购巴西航空工业公司(Embraer)商用飞机业务的协议,尽管波音须支付高达1亿美元的违约金,但也导致了巴西经济的动荡,专家甚至认为巴西可能重蹈阿根廷的覆辙。
今年俄乌冲突爆发前,博索纳罗不顾美国反对,于2月16日访问俄罗斯,期间两国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举行了首次“二加二会谈”。
2月27日博索纳罗再次强调在俄乌冲突上巴西坚持中立立场,尽一切可能寻求解决方案。
当天,巴西常驻联合国大使对西方国家加码施压俄国的做法表示不认同。经济部长也毫不讳言地表示,巴西宪法不允许巴西支援未经联合国批准的制裁,并指将俄国从国际货币基金除名会引发更激烈的经贸战,难怪拜登上任15月仍拒绝和博氏通电话。
6月美洲峰会期间博索纳罗首次与拜登正式会晤,但两人未在记者面前握手,仅“求同存异”地表达了各自的看法,且双方都避免眼神接触。
哥伦比亚出左翼总统
MNNA地位恐不保
●末看哥伦比亚。
2022年3月10日拜登会晤到访的哥伦比亚总统杜克时宣布准备将哥伦比亚列为主要非北约盟友,加强两国军事及经济联盟。
右翼的杜克因强烈反对邻国委内瑞拉的马杜罗左翼政府,获美国青睐。5月23日,白宫网站以备忘录通告授予哥伦比亚MNNA地位。
美国于1999年提出“哥伦比亚计划”,目的是打击哥国毒品贩运集团。在“九一一”事件发生、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人民军(FARC)被美国列为国际恐怖组织后,美国对哥伦比亚的资助开始转为反恐与扫毒并重,2000至2016年间依据“哥伦比亚计划”援助哥国超过70亿美元,但大部分经费均用在对抗游击队,未能根除毒品买卖活动。
哥伦比亚虽为美国坚定盟友,但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越来越转向中国。
以波哥大首条全长24公里的地铁线路为例,合同总额逾50亿美元,委托给中国国营企业中国港湾工程公司负责兴建,2020年10月20日已举行开工仪式,因此被视为哥国重要的外交政策转折点。
6月19日,推动社会深化改革的前左翼游击队成员佩特罗击败承诺打击贪腐的地产大亨贺南德兹,成为哥伦比亚史上第一位左翼总统,哥国非北约盟友地位恐将不保。
2022年6月23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14次会晤前夕,阿根廷驻中国大使牛望道表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对建构更平衡的世界秩序有深刻意义,继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后,阿根廷也希望尽快成为金砖国家的一员,并期待各方能就金砖扩员问题达成较为正式方案。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孙中山逝世百周年座谈会 中华王道对抗特朗普霸道

报道:平浩东
《亚洲周刊》携手恒生大学举办座谈会,纪念孙中山逝世百周年,探寻其王道理念对今天全球发展的启示,剖析两岸关系及反霸权之深远影响,期冀“天下为公”精神重光。
3月12日,《亚洲周刊》与香港恒生大学联合举办《孙中山对全球发展的启示——纪念孙中山逝世100周年座谈会》,探讨孙中山思想如何启发全球华人应对“现代化”与“全球化”风潮,并通过回顾一代伟人孙中山的思想足迹,反思面对全球化现象的危机与转机。
香港恒生大学校长何顺文以馆藏孙中山真迹,追溯其“天下为公”思想的当代价值。
香港恒生大学大中华研究中心主任高朗阐释“反霸道、行王道”与“21世纪亚洲”的现代化实践。《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剖析了孙中山“大亚洲主义”对反霸权和两岸关系的启示,直指“使美国再伟大”是历史倒错,强调两岸文化不可割裂。
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李金强强调,中国世界工厂现代化成就印证孙中山的经济远见。
延续孙中山革命精神
中华新时代智库基金会理事长李大壮,呼吁企业家和年轻人接续孙中山的革命精神。
中评智库基金会秘书长罗祥喜和中流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周阳山,则从民族复兴与中庸治国角度,从两岸和平与全球治理观点分析孙中山的治国智慧。
何顺文校长发表开幕致辞,表示孙中山是一位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伟人,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更是一位思想家和实践家,“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和“以民为主、以和为贵”的思想,成为全球华人的精神瑰宝。
心系和平奋斗救中国
何顺文随后以校内图书馆珍藏的孙中山亲笔签名书籍为引,强调这些宝贵藏品,可以让人们近距离感受他的思想魅力,更为今天的座谈会增添了特殊的意义。
高朗教授表示,孙中山对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除了推翻满清,更提出了完整的建国思想论述,批判性吸收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点出民族、民权、民生3大问题,直到今天依然在全球范围内有论述的空间。这套思想的目标就是中国不要再被列强欺负,并且成为一个一等一的独立自主国家。直到去世的时候,孙中山依然心系“和平、奋斗、救中国”,而他当年宏伟的实业计划愿景,很多都已经在今日实现。今天,大家相聚在这里追忆孙中山留下的思想遗产,不只是怀念,更是希望从他的思想脉络得到反省,启示中国和世界的未来。
高朗提到1924年孙中山在日本神户的“大亚洲主义”演讲,孙中山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深刻体悟,看透了“霸道”和“王道”的本质,当西方武力强大时就会压迫、殖民和控制亚洲民族,他希望亚洲国家联合起来,真正复兴,打倒霸道国家。与美国的霸权主义不同的是,当今中国搞“一带一路”的实践建设,帮助弱小国家,正是对“王道文化”的当代诠释。亚洲东盟十几个国家相互尊重、相互合作,也是做得非常好,可以得出结论,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亚洲可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发展。

“天下为公”成两岸黏合剂
《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表示,应以孙中山的思想精髓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其对两岸关系和反霸权反殖民的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尤其是“天下为公”的理念,可以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黏合剂,成为全球华人思想的最大公约数。孙中山曾提出“大亚洲主义”,呼吁日本勿当“西方霸道的鹰犬”,要做“东方王道的干城”,这一诘问今日仍振聋发聩。
邱立本表示,“使美国再伟大”口号是“历史倒错”,是丛林思维的霸权主义复辟。反观孙中山主张“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世界大同”的思想,中国当前推动的“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这一精神的延续。
谈及两岸关系,邱立本强调两岸文化纽带:“绿营搞‘去中国化’,但台湾宫庙香火鼎盛的哪咤三太子、妈祖信仰等各种文化背后,哪一项不是中华文化血脉?”中国大陆的“全过程民主”强调实质民生改善,强调贤能政治,恰是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践行。而西式民主则流于程序正义导致民粹泛滥,思想和意识形态撕裂。
他警告台湾产业的风险,台积电若沦为美国的地缘政治弃子,恐成下一个乌克兰——技术命脉被掏空,繁荣基业毁于美国的背叛。
李金强以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和相关的英文版手稿整理过程为切入点,强调该计划凝聚了宋庆龄、蒋梦麟等当时知识分子的远见卓识,深入探讨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远见。
他指出,孙中山在百年前提出的“实业计划”,与当今中国在发展高科技、利用外资建设世界工厂等方面取得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成就,反哺世界,促进博爱之心的养成有着高度契合。他强调,孙中山对民生问题高度关注,香港“民生为本”的实践(如公屋政策),正是孙中山“住者有其屋”思想的微观落地。
“实用主义者”自居
李大壮则以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后人的身分,讲述孙中山与家族的历史渊源,并以“实用主义者”自居,从实践角度强调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思想对当代企业家的启发。他认为目前仍是革命时代,因为还有很多没有解决的事情,比如台湾问题,伟大的思想家必须要认清产生思想的原因和时代背景,革命不应该只成事在我,需要后代不断努力,在处理两岸关系时,也应借鉴灵活应变的方式方法,但是原则不可以变。李大壮希望看到年轻一代生活得更好,但是不可以自我感觉良好,面对经济上的起起伏伏也不要气馁,要目光长远。

民族复兴对华社影响
罗祥喜则从孙中山的民族复兴思想谈起,分析其对中国思想、台海问题和全球华人社会的影响。
他指出“中华民族”和“振兴中华”口号是孙中山首先提出的,必须要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也从孙中山《建国方略》的学说中汲取营养。
罗祥喜认为,孙中山的思想为人们把握台海形势和推进祖国完全统一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同时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我们可以从孙中山的治国理念中得到启示,避免战争,这是两岸人民之福,也可以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他还强调,孙中山的爱国精神和革命情怀,对当代中国和全球华人都具有重要的鼓舞作用。
提出渐进式民主转型
周阳山教授通过视频连线阐释他的见解,表示孙中山的治国理念不是折中,而是秉持中道而行,以中庸思想为核心,这在世界范围内非常罕见,并且针对西式民主的弊病腐化,补充提出五权宪法,完善考试和监察制度,有持之以恒的历史和现代价值。孙中山提出通过渐进式的军政、训政和宪政制度设计,提升公民的政治素养,转型为一个新兴民主国家,也对现代地缘政治纷争有指导意义。尤其是乌克兰战争的和谈进程,应该先用联合国军维和,下一步修正党派之争和议会民主,最后走入宪政民主,各国可以和谐维持战后重建。
在互动提问环节时,台湾作家廖书兰阐述孙中山的思想和实践,如何在不同的地区留下痕迹,并成为华人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
香港作家谢悦汉询问,孙中山的思想在当代落实和执行上是否存在困难,李大壮回应东西方的生活习惯和历史文化之差异,导致相当不同的思维方式,中美关系的缓和需要时间和努力。
李慧仪博士以长期在美国居住和生活的经验回应,美国没有一个像“中华民族”一样统一的民族概念,美国对中国不能流于意识形态的反覆攻击,而要深入沟通彼此的文化。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