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周刊专区

美民主峰会反中俄 国际关注美内部矛盾

报道:丁果

美国召集多国举办民主峰会,尝试说服世界抵抗中国与俄罗斯,惟会议最后却变成了对美国模式的民主制度的诸多批评和反省。而这反而更加激励了中国按自己的方式和历史条件创造出“中国的民主观”,为世界另辟新径。

由美国主导的为期3天(12月10到12日)首届民主峰会已经落下帷幕,但对峰会的评论则刚刚揭开序幕。

在全球遭遇冠病疫情肆虐和打击的情势下,全世界111个国家及其地区领袖、公民社会组织等集中在一起讨论民主制度面临的挑战,未必是一件坏事。

只是在挑选民主峰会参与者的问题上,美国将严峻挑战其全球霸权的中国和俄罗斯排除在外,在会议前就引发了美中两大国的口水战;中国还特地发布美国民主白皮书以及召开另类的“民主峰会”,与美国进行舆论激战,争辩谁是完全民主的体现。

因此,可以说,美中博弈和制度之争成为首届世界民主峰会的“场外主场”,引发了全球媒体的关注和辩论,这是美国等主办者始料未及的。

拜登的外交困境

在美国阿富汗撤军遭遇全球诟病之后,拜登政府能够让首届民主峰会召开,也算是挽回了作为“世界领袖”的一点颜面。

拜登政府上台后,就制定了“美国回来了”的全球外交策略。这个策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克服前总统特朗普造成的“全球退群”,先动员西方盟国重回美国的“领导中心”,形成西方对付中国和俄罗斯的新同盟;二是联络全球民主国家,形成以美国为政治道德中心的“国际民主秩序”,来帮助美国与中国及俄罗斯进行“大国博弈”。

但是,美国设计的“民主峰会”主题和愿景,在民主峰会进行的过程中,已经无法按照美国的剧本进行,以至于3天的峰会除了来自于台湾和香港的一些异议者集中火力炮轰北京之外,整个会议的多层次讨论早就从与中俄抗争的主题逸出,变成了对美国模式的民主制度和破绽的诸多反省和批评。

欧洲印度强调多元性
“美国民主”不代表全球

虽然在美中模式竞争中,美国发动了“组团抗中”,而民主峰会也有华盛顿要“群殴中俄”的明显意图,但美国领袖力的衰退却是不争的事实。

即使在美国发动外交抵制北京冬奥时,“五眼联盟”的英国、澳洲、加拿大等都迅速跟进,但欧洲国家比如法国、东亚的韩国和日本都表达了不同的声音。

同样,在民主峰会的最后一天,法国总统马克龙否定了全球民主就是“美国民主”的定义,他表示:“如果通向民主有多种途径,而且我们在大西洋两岸都很清楚这一点,我认为我们有责任帮助我们的伙伴加强他们自己的模式,实现更多的民主。

不是通过给他们上课,不是通过认为有一个单一的模式,而是通过促进民主的出现,恰恰是伴随着民主的公共辩论的活力,在世界各个社会中出现。”

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印度总理莫迪也都在同一天强调民主的多元性。

莫迪称:“世界不同地区走的是不同的民主发展之路。我们可以从对方那里学到很多东西。我们都需要不断改进我们的民主实践和制度。而且,我们都需要不断加强包容性、透明度、人的尊严、反应迅速的冤情处理和权力下放。”

也因为峰会意见纷陈、莫衷一是,民主峰会并没有形成一份共同宣言,也没有达成广泛的决议文件。

峰会带来不小压力
北京数招缓解国际批评

毫无疑问,在全球舞台上的任何缺席,对北京来讲都是难过的。

尽管在民主峰会的前后,中国抨击美国的民主乱象和民主制度的缺陷,并呼吁要用“民主实施的结果”来衡量民主的好坏,以证明中国才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并通过颇具国际性的南南人权论坛(2021年12月7日至8日)来制衡民主峰会;但是,民主峰会给台港异议者提供国际舞台,也让新疆人权问题再度成为热点议题,利用新疆议题揭起抵制北京冬奥的风潮,所有这些都给北京带来压力。

北京的反弹越大,证明民主峰会的压力并非是“小风波”。

很显然,尽管美国的民主机构漏洞百出,民主实践效率不彰,但这也无法让北京现有的模式论述自然成为世界普世价值的一部分,而北京在中共二十大之前的舆论收紧政策以及网络审查机制更成为世界舆论评论的焦点。

为此,北京也在民主峰会前后发起了多项活动,以缓解国际批评压力。比如中国驻日本大阪总领事馆招募日本游客访问新疆,感受新疆实况;动员环球传媒向160个国家宣扬中国民主实况,批评美国民主虚伪;通过尼加拉瓜对台断交,抨击受邀参加民主峰会的台湾是“倚美谋独,不得人心”等。

从受邀国反映美国政治
民主峰会没那么民主

这从总统拜登的开幕式演讲和闭幕式演讲中可以看出端倪。在开幕式上,拜登虽然强调了民主需要每一代人的“更新”,但他将攻击的重点放在“全球的自由正受到寻求扩大权力、输出影响力和为打压辩护的专政政体的威胁”之上。

言外之意就是,中俄是民主的最大威胁,并向与会者提出了世纪之问:“在我看来,我们正处于历史的转折点……我们会允许权利和民主继续倒退下去吗?”

然而在3天的讨论中,与会者将视野转向民主的“内部敌人”,寻找当今世界民主、尤其是美国民主倒退的真正原因。

甚至有评论者根据“自由之家”2021年的报告指出,在与会国家中,77个国家被评为“自由”或完全民主的国家,另外31个受邀者被评为“部分自由”,有3个国家属于“不自由”阵营。

如果将评分指数和“民主多样性”项目统计结果结合起来就可以发现,将近十几个受邀国家民主和言论自由都有很大的问题,其中包括安哥拉、民主刚果、塞尔维亚、巴西、印度、菲律宾、波兰等国。

对此,《经济学人》发表“拜登的民主峰会没有那么民主”的评论文章,直指美国邀请哪些国家参与峰会,与其说是体现民主价值,不如说更加反映美国政治。

到了闭幕会讲话时,拜登明显收敛了开幕时那种“重登世界民主捍卫者地位”的志得意满,而是强调通过3天的聆听,看到了民主面临的挑战和重振民主的机会。

他承诺:“美国致力于在国内加强民主,并与全球各地伙伴共同证明,民主国家能够在对人民最重要的问题上满足人民的需要。”

为此,国务卿布林肯也承诺,美国要勇于面对自己的问题并进行改革。

尽管在峰会中,拜登政府承诺投入4.24亿美元(约17.9亿令吉),对外援助“独立媒体、开放互联网、选举安全”等多项议题,美国财长耶伦还透露设立了“盗贼统治基金”(Kleptocracy fund),来奖励那些提供有关腐败的外国领导人在美国藏匿金钱的线索。

然而,最令拜登尴尬的是,民主峰会召开期间,他在美国的支持率续跌,来到了43%的“低洼地”,更有48%的美国受访者认为拜登已经不适合担任总统,仅46%持相反意见。

在诸多内政问题上,除了抗击冠病疫情获得民众的“及格”评分之外,在诸如通货膨胀的问题,拜登都是不及格。以至于《纽约时报》直接了当指出,拜登召开民主峰会,但美国却遭遇“坎坷”。

“在美国国内面临诸多问题时,人们质疑美国能否充当一个合格的民主代言人。”

这种评论令人想起不久前民主党总统初选候选人杨安泽宣布退出民主党时的酷评:美国两党制正在走向末路。

重提邓小平反击西方

《人民日报》在12月9日发表“改革开放是党的一次伟大的觉醒”的4000字署名文章,作者曲青山是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

由于该文强调了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的历史性意义及江泽民、胡锦涛在改革中的成就,却只字未提习近平,而导致了国际舆论的纷纷猜测以及党内斗争的联想。

殊不知,这正是面对民主峰会,北京再度出招,以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来阐述中南海秉持的全球化价值观,来缓和国际社会的压力。

北京十分清楚,邓小平的改革开放路线不但奠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还在数十年中赢得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认同,为中国带来了和平发展的契机。

这张“神主牌”比其他什么牌都灵,也会获得中国广大民众的高度赞扬,北京值得再打50年。

由此可见,美国虽然想借着世界民主峰会“党同伐异”、讨伐中俄,但从实际效果来讲,则开启了全球各国制度改革的序幕,也把中美博弈纳入了模式竞争、制度为民的和平竞争轨道,这不是拜登的本意,但确实是历史的呼吁。

人们可以期待,下次的民主峰会,改革的承诺也能结出实际的果子,而人民必定也应该是全球大国博弈、制度竞争的最大赢家。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国际

民主峰会开幕 布林肯:专制借科技毁人权

(首尔18日讯)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表示,在面对威权主义者和专制政权试图利用科技来破坏民主与人权时,应该运用科技来维护民主价值。

布林肯18日在韩国首尔出席第3届民主峰会。他发表开幕致词时提到捍卫民主是一项集体努力,“志同道合的政府和他们的人民,正共同努力要促进自由且公平的选举。”

布林肯说:“随着威权主义者和专制政权运用科技来破坏民主与人权,我们需要确保科技是用来维护和支持民主价值与规范。”

民主峰会是美国总统拜登上任后的一项倡议,目的在促进民主阵营国家合作,今年由韩国主办,从本月18日至20日。

布林肯除了出席这场峰会之外,也将和韩国外长赵兑烈会谈。韩外交部先前表示,双方的会谈将讨论如何强化两国的民主合作与美韩同盟,以及朝鲜半岛区域与国际情势等议题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