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峰会背后 中美陷新冷战

第9届美洲峰会从星期一至星期五在美国洛杉矶市召开。
报道:向骏
本届美洲峰会反映了美国和拉美之间的不和,例如美国以民主为由不邀请古巴、尼加拉瓜及委内瑞拉领导人与会,又强迫拉美要在俄乌战争或中美矛盾中选边站,限制拉美自由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
拒邀古巴尼加拉瓜委内瑞拉
为了替6月6日在洛杉矶举行的2022年美洲峰会暖身,5月3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年度美洲会议的演讲中提出一系列雄心勃勃的目标,重点是“公平增长”。
5月19日第一夫人吉尔·拜登则访问了厄瓜多尔,并谈到该地区“实现公平和可持续的未来、巩固医疗卫生健康和流行病的抵御能力以及加强民主政府”。但5月27日美洲玻利瓦尔联盟的10个会员国在哈瓦那发表声明,表示“不接受将在洛杉矶举行美洲国家峰会上的排挤性和歧视性待遇”。
由于美国以民主和人权状况为由,不邀请古巴、尼加拉瓜与委内瑞拉国家领导人参加本届美洲峰会,引起部分国家不满,墨西哥及危地马拉等领导人已表明不会与会,墨西哥总统洛佩斯表示改派外交部长出席。
巴西总统博索纳罗也告诉助手不打算参加峰会,但稍后告诉记者他会出席但仅在场边(on the sidelines)会晤美国总统拜登。
为免其他国家响应抵制,6月1日拜登政府恢复飞往古巴的定期商业航班和包机,并取消每季1000美元的侨汇限额。另外,国务院将尝试每年发放2万张移民签证。
美中在拉美形成新三角
2022年美洲峰会主题为“为西半球建构可持续、有韧性、公正性的未来”,该峰会是北美、拉美、中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的会议,今年为第9届。
第1届峰会于1994年12月9至11日在迈阿密举行,当时风华正茂的总统克林顿正在享受后冷战初期美国独霸全球的风光,世贸组织于1993年12月15日完成乌拉圭回合谈判,次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也正式生效,克林顿因此在会中野心勃勃地提出“美洲自由贸易区”,并期待在2005年完成。
美洲理事会副总裁Eric Farnsworth 5月初在《美洲季刊》发表题为《拜登的峰会应当唤起一九九四精神》文章,曾任职白宫、国务院、美国贸易代表署的他以亲身经历回忆该次峰会的成就及影响,例如巴西代理总统佛朗哥及候任总统卡多索联袂出席就可算是创举。但他也语重心长地提醒“当许多人欢迎和美国建立更紧密关系时,其他人则寻求替代伙伴,也就是正在区域内扩张存在的中国”。28年来美国与拉美关系至少有以下3个层面的重大演变。
地缘政治
从地缘政治层面看,本世纪初高涨的“粉红浪潮”导致2013年11月18日美国国务卿克里在美洲国家组织致辞中宣告“门罗主义时代已结束”,并表示新的政策将视对方为平等伙伴、分担责任、不拘泥于意识形态、增进共享的价值和利益。然而根据《纽约时报》今年4月下旬的统计,大约三分之一的美国驻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大使职位悬缺,包括区域内最大经济体巴西和美洲国家组织的大使。看来美国并未记取教训。
地缘经济
从地缘经济层面看,首先是2018年10月1日美墨加3国正式同意“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议”条款,不仅取代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其中更包含了针对中国而设计的“毒丸条款”。其次是2020年9月1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名的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西半球拉美事务高级主管毛里西奥·克拉韦尔—卡罗内参选新任美洲开发银行行长,当天举行的行长改选表决结果卡罗内获30票支持,另16票弃权,阿根廷、墨西哥、智利、尼加拉瓜、千里达和多巴哥等国和欧盟投弃权票,表达对美国政府打破惯例提名美官员参选的不满。联名写信表示抗议的前总统包括巴西前总统卡多索、智利前总统拉哥斯、乌拉圭前总统桑吉内提、哥伦比亚前总统桑托斯以及墨西哥前总统塞迪略。
国际关系
从国际关系层面看,主要变化在于从后冷战时期进入新冷战时期。2006年初,“美洲对话”前总裁哈金(Peter Hakim)在《外交》杂志一篇题为《美国正失去拉丁美洲吗?》的文章中警告,“许多拉美人士视中国为美国霸权的替代品”。
同年4月美国国务院主管拉美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夏侬访问中国并与外交部拉美司司长曾钢会晤,这不仅是中美双方拉美政策负责人首次见面,更“隐含双方承认中国、美国和拉美的‘三边’关系”。2011年社科院拉美所和威尔逊中心共同出版了《中国、拉美和美国:新三角》,此一三边关系算是正式成立。
新冷战下拉美被迫选边
今年4月28日,阿根廷托尔瓜托迪特利亚大学国关教授Juan Gabriel Tokatlian在题为《拉美不想要新冷战》的文章中抨击:“美国再次依其传统的‘支持或反对我们’(with us or against us)、‘民主或专制’(democracy or autocracy)二分法诱导拉美国家‘选边’(choose a side)。”
其实诱导(induce)算是客气的说法,强迫(coerce)恐怕才是事实。以美国和古巴关系为例,1992年以来,联合国大会每年都通过决议要求美国终止对古巴的禁运,唯一例外是2020年因冠病疫情未对该问题进行表决。2021年表决结果184国赞成,美国和以色列一如既往投反对票,哥伦比亚、乌克兰和巴西弃权。
冷战结束后拉美不再拥有具体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工具,美国与拉美关系的好坏系于领导人一念之间。
以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为例,2015年4月11日在巴拿马举行的第7届美洲峰会上,古巴国务会议主席劳尔·卡斯特罗成为21年来首位出席的国家领导人,更难得的是在稍后的正式会谈奥巴马和他相互递出橄榄枝,共同推进历史性和解。
再以特朗普为例,他认为奥巴马古巴政策错误,不仅下令严格执行美国公民前往古巴旅游的禁令,更将其列为“暴政三驾马车”(Troika of Tyranny)之一。拜登在任副总统8年期间曾访问拉美16次,可算是“知拉派”。
但美国国务院4月27日已表示此次峰会聚焦在民主伙伴的交流,因此不邀请古巴、尼加拉瓜及委内瑞拉参与。
白宫发言人5月2日表示国务卿已再次重申对委内瑞拉2015年民主选举国会的支持,瓜伊多仍为官方支持的临时总统,看来拜登仍持续特朗普的拉美政策。
拉美期望保持中立
拉美主要经济体和美国的关系值得探讨。
搞定巴西恐非易事
先看巴西:总统博索纳罗在俄乌冲突爆发前的2月16日不顾美国反对访问俄罗斯,白宫和美国国务院因此都发表声明抨击。博索纳罗访俄期间,两国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举行了首次“二加二会谈”。2月27日,博索纳罗再次强调,在俄乌冲突上巴西不站队,坚持中立立场。当天,巴西常驻联合国大使对西方国家加码施压俄罗斯的做法表示不认同。经济部长也毫不讳言地表示,巴西宪法不允许巴西支援未经联合国批准的制裁,将俄罗斯从国际货币基金除名会引发更激烈的经贸战。
今年10月大选博索纳罗最大的挑战者是5月7日已正式宣布代表劳工党参选的前总统鲁拉,鲁拉曾批评:“美国有很多种政治手段,拜登大可以避免战争爆发,而非煽动。拜登可以搭机飞往莫斯科和普丁谈谈。”看来不论谁当选总统,拜登想搞定巴西恐非易事。
墨西哥拒制裁俄国
次看墨西哥:洛佩斯2018年12月1日就职总统,直到2020年7月8至9日才把首次出国访问献给特朗普,他虽强调访美是庆祝7月1日生效的“美墨加协定”,但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托辞日程已满婉拒出席,真正原因是他觉得墨西哥在协定谈判过程中“出卖”了加方。
尽管洛佩斯在例行的晨间记者会上表示4月29日他和拜登通话的气氛非常好,但5月7日他访问危地马拉时却批评“美国已经批准了300亿美元投入乌克兰战争当中,而自前总统特朗普以来,我们一直在等待,要求他们捐赠40亿美元,但截至今天,什么都没有”。稍早墨西哥已在联合国拒绝制裁俄国,此番只是再次重申“保持中立”。
阿根廷渴望中财援
末看阿根廷:为庆祝中阿建交50周年,阿根廷总统费南德斯成为拉美两位出席北京冬奥的国家领导人之一,目的在寻求中国对阿国经济优先事项的支持。尽管已在联合国大会投下赞成票、公开谴责俄罗斯,但阿根廷外交部长卡菲罗仍表示,阿根廷不认为其在乌俄战争中有办法提供任何促进和平的机制。费南德斯的北京之行使阿根廷成为第21个签署“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的拉美国家。
智利特别值得关注
多看一眼智利:不少学者将智利2019年动乱归咎于皮诺切特执政时期的新自由主义政策。
美国瑞奇蒙大学政治学教授普里布林认为:“这是一个快速但不平等的经济增长的故事;政府不愿担当其监管和社会政策角色的故事;以及政治阶层不愿改变国家经济和社会模式的故事。”3月11日才就任总统的博里奇曾谓“新自由主义生于智利也将死于智利”,他如果在拉美再次掀起粉红浪潮恐非美国所乐见。
俄乌冲突引发美中龃龉
冠病疫情和俄乌冲突是影响此次美洲峰会的重大国际事件,由于两者均加深拉美地区间的不平等,联合国拉美经委会执行主席巴尔塞纳坦言,拉美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甚微。更值得关注的是两者均对美、中与拉美关系产生相当影响。
巴尔塞纳认为中国对抗疫情和扶贫经验值得拉美地区国家学习,中国对拉美的疫苗外交超越美国甚多更无庸赘言。但俄乌冲突似乎已再次引发美、中龃龉。
5月2日,中国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阎学通教授在《外交》杂志发表题为《中国的乌克兰难题》的文章指出,一方面俄乌战争给中国带来了许多压力,甚至使中国陷入了一种战略困境;另一方面中国清楚美国在俄乌问题上拖垮俄罗斯的战略目标。
不论中国是否支持俄罗斯,美国对华遏制的整体战略都不会改变。所以中国只能坚持平衡策略,延续和平发展道路,避免因选边站队而带来重大风险。
冷战期间拉美地区堪称美—苏(或俄)纵横捭阖的“第二战场”,它既是美苏开展意识形态与政治经济发展模式对抗的前沿阵地,也是后冷战时代美中竞争的地缘杠杆。
因此,美国势必利用美洲峰会在拉美开辟新冷战的“第二战场”。
从去年美国国会提出的《重建美好法》法桉到今年已在两院顺利过关的跨党派《美国竞争法桉》,主要目标都在减少对中国进口商品的依赖。但在拉丁美洲,中国还是有相当比较优势。
耐心资本有助拉美基建
根据牛津经济学(Oxford Economics)统计,拉丁美洲基础建设投资和GDP的比例是全球最低的地区,因此提供了中国巨大商机。
根据华府智库威尔逊中心研究员卡普兰题为《耐心资本的崛起:中国全球金融的政治经济学》的报告,“带路倡议”在拉美“自然延伸”的主要特色之一就是“耐心资本”。
所谓“耐心资本”(Patient Capital)泛指对投资风险有较高承受力且允许较长投资回收期的资本,期待投资报酬率介于百分之五至十。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教授林毅夫和世界银行前资深经济学家王燕指出:“为了提高新兴市场在基础设施投资中的份额,世界需要一些愿意承担这些早期风险并等待更长时间来让项目成熟的股权投资者来提供更多的耐心资本。”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多次表示“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唯一例外是2018年6月接见美国国防部长吉姆·马蒂斯时还特别加了“和其他国家”。因为马蒂斯在同年5月30日才把原称为“美国亚太指挥部”改名为“美国印太指挥部”。
从当前国际局势变化观之,2011年由墨西哥、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成立的“拉美太平洋联盟”应该是值得中国争取的“其他国家”之列,因为当时4个国家的右翼总统有3个国家都已政党轮替为左翼,另哥伦比亚5月29日大选,左翼候选人佩特罗得票最高确定进入6月19日第二轮决选,且呼声甚高。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全美苹果门店人头攒动 躲避关税提前抢购iPhone

全美各地苹果门店的员工表示,店里周末挤满了顾客。
(纽约8日讯)特朗普政府威胁要大规模加征新关税导致苹果公司股价大跌,但也带来了一项短期利好:消费者蜂拥前往零售店抢购iPhone。
全美各地苹果门店的员工表示,店里周末挤满了顾客——许多消费者担心,一旦关税落地,产品价格将大幅上涨。
苹果最畅销、最重要的产品iPhone大多数在中国制造,而中国将被加征高达54%的关税。
彭博报道,一位因无权公开发言而要求匿名的员工表示,他们所在的门店几乎被抢购手机的顾客“挤爆”:“几乎每一位顾客都问我,是不是很快就要涨价了。”
员工表示,虽然门店并未出现类似iPhone发布时那种排长队的场面,但现场气氛宛如节日季购物高峰期。
“大家都是一窝蜂地涌进来,带着焦虑不断提问,”一位员工说,并补充称公司尚未就如何应对此类询问向门店提供指引。
这股抢购热潮已经转化为购买的增加。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在刚刚过去的周末,至少在一些主要市场苹果美国零售门店的销量超过了往年水平。苹果发言人拒绝对此置评。
周一下午,位于纽约第五大道的苹果旗舰零售店人头攒动。土生土长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人安巴尔正在纽约旅游,她此前已经计划为妹妹买一部iPhone 15。不过在今天早上看到华尔街的新闻后,她认为现在是入手的最佳时机。
料每部涨至数千美元
分析师和行业观察人士一直在试图衡量对中国加征54%的关税对价格的影响,一些人猜测iPhone可能很快就会卖到每部数千美元。
“我认为来这里的人都是出于恐惧,因为他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安巴尔说,“如果我们有可能以更低的价格买入某物,我们当然会这么做。”
该店的一名员工表示,如果接下来几天抢购潮持续,他一点也不会感到意外。另一名员工指出,鉴于新款iPhone一般在9月发布,眼下通常被认为是销售淡季。不过,现在许多顾客已经开始提前换机。
这波销售激增有望提振苹果的第三财季业绩。由于公司目前售出的多为此前已备好的库存,关税的影响预计要到下一财季才会真正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