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迪遇刺秘密档案揭开 中情局牵连但谜团未解

报道:丁果
美国总统特朗普公开肯尼迪遇刺案密件,一共有6万多页,有部分内容牵连中情局工作秘密,但仍有不少信息被屏蔽和删减,而且内容杂乱无章,没有决定性新证据。
美国总统特朗普践行大选时的承诺,在3月18号晚间公布了1123份与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又译甘迺迪)1963年遇刺案相关的解密文件。
文件没关键史料
毫无疑问,对于60多年前发生的惊天大案,无论好莱坞还是普通民众,无论美国媒体还是世界舆论,都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和猜测,加上案情的错综复杂和调查内幕的曲折,给阴谋论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以至于迄今为止各种真相探索和故事演绎,充斥在文学、历史、坊间八卦的各种载体上,没有最终的结论和“真相大白”的爽快,所以人们对特朗普敢于冲破“深层政府”的各种条规限制,把美国各届政府吞吞吐吐挤牙膏似的文件解密一下子捅开,公布最后1%的保密文件,自然有很大的期待和盼望。
但希望多大,失望也有多大。
这次的文件公布,依然没有产生即时的轰动效应,因为文件里没有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关键史料,可以曲径通幽,让迷雾笼罩的肯尼迪遇刺案黑幕曝光。
特朗普的公开有水份
虽然特朗普和马斯克大搞颠覆解构“深层政府”的破坏,对民主党过往历史的披露无所不用其极,让人以为美国政府以往在肯尼迪遇刺案调查上的种种肮脏内幕,都会在特朗普团队的“公开化”原则下一览无遗。
部分信息仍保密
但事实证明,这次肯尼迪遇刺案披露的文件仍然不是事件的全貌,部分信息仍然保密。
而特朗普在公布前一天重复上任后第3天签署的总统行政命令内容,在翌日的公布中并没有被完全执行,他在肯尼迪艺术中心声称有“8万页”文件公布,且没有“删节任何内容”,但实际上在国家档案馆网上提供的文件只有6万多页,仍然有不少信息被屏蔽和删减,且国家档案馆并未做出任何说明,其中就包括500多份美国国税局纪录,以及最近发现的2400多份联邦调查局文件。
此外,涉及到肯尼迪家族的第一夫人在遇刺案后的采访录音、肯尼迪弟弟的采访录音,都应肯尼迪家族的要求被法庭封存,要到事件百年后才可能见天日。
当然,正如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公布部分案件文件时所说,涉及国家安全的一些内容仍需要保密,民众对此并无异议,因为“保护线人”是情报机构获得信任的基本原则。
但对普通民众而言,这些打字报告、手写笔记等原始资料相当难读,而档案馆的专家学者并没有提供导读般的摘要。
泄露数百个人信息
更加离谱的是,这些公布的调查文件,很多是未经证实的第一手询问,不但杂乱无章,且有众多的猜测和胡言乱语,以至于真相可能没有被厘清,阴谋论则获得了更多的“原始材料”,从而让事实真相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这或许正是特朗普团队所要的效果:让人们对民主党及其领导下的深层政府——情报机构,产生更多的怀疑和不满,为特朗普团队今天要解构和重建中央情报局(CIA)和联邦调查局(FBI)提供更多的正当理由,因为白宫要的就是“读者自行判断”。
事实上,文件公布后翌日,就发现公布文件泄露了数百名前国会工作人员、情报研究人员、以及一名大使的个人信息,用《纽约时报》援引的专家意见来说,“是一次令人震惊的泄密事件”。
显然,领导文件公布的新任国家情报总监加巴德(Tulsi Gabbard)不在乎文件公布前所涉的个人隐私权或者真相披露,而是如何让特朗普政府在这次披露中获得预想的利益。
没第二枪手存在证据
历史学家已确认,这次公布的文件不会推翻官方认定的肯尼迪遇刺案凶手刺杀动机和背景的基本事实认定,那就是1963年11月23日,肯尼迪在得州达拉斯乘坐敞篷车游行时,遭遇“独狼”枪手、海军陆战队前士兵李哈维奥斯瓦尔德枪击身亡,而案件调查中被猜测的第2个枪手并无确凿证据坐实。
尽管负责领导“联邦机密解密”工作组的美国共和党众议员安娜卢纳之前仍表示,她认为肯尼迪案中有2名枪手,称证据中存在互相矛盾的情况。
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Fredrik Logevall)就强调:“我认为不会有戏剧性的新发现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这一事件的认知。”
事实上,即使是专家团队,也承认要浏览所有文件、寻找历史新发现需要时间。

美国中央情报局1968年2月3日一份题为“墨西哥城年表”文件的一部分,内容涉及枪手在墨西哥的时间以及与苏联驻墨西哥城大使馆的联系,该文件于2021年12月15日公布。
枪手是否苏联间谍之谜
当特朗普在调停乌战时,明显偏袒俄罗斯而颠覆西方世界挺乌价值观的时候,这次公布的文件中出现了一个否认俄罗斯(或者通过古巴)介入肯尼迪遇刺案的细节,尽管人们还是不解为何枪手在案发前会前往墨西哥城的苏联和古巴使馆。
那是一份中情局的备忘录,记录了1991年11月一名中情局官员通过一名美国教授结识了一名苏联克格勃官员,该官员声称自己看过很多关于肯尼迪案嫌疑人奥斯瓦尔德的文件,“确定奥斯瓦尔德从来都不是受克格勃控制的特工”,尽管他同时承认克格勃曾持续密切关注奥斯瓦尔德在苏联的行动,包括枪手在苏联期间的打靶纪录显示他枪法不佳。
这样的披露,是否予人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
没证据显示中情局参与
当然,这次披露,仍然有重大的新闻和历史研究价值,甚至是填补了认知和史实上的空白。坦率而言,在特朗普大选中被认定是重要深层政府组成部分的情报机构,尤其是中央情报局,是这次披露中的“受害者”。
当然,没有证据显示中央情报局参与刺杀行动的阴谋存在,但文件证实,中情局对枪手奥斯瓦尔德实行了严密的跨国监控,而连带着让中情局的秘密基地名单遭遇曝光,南非约翰内斯堡、英国伦敦、日本东京等城市都在名单中。
对此,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尼克逊总统图书馆创始理事蒂姆.纳夫塔利做了比较善意中性的解释:相关文件多年来一直被保密并非因为文件中有劲爆内容,而是为了不公开中央情报局收集情报的方法。
中情局监视盟国与美国
事实上,中情局不仅监视包括当时埃及在内的盟国,甚至策动暗杀,中情局也监视美国自己。
这次披露文件的75%是中情局文件,暴露了中情局扮演“深层政府”角色,渗透美国国务院、美国驻外使馆的许多内幕,其中国务院竟然有1500名特工,美国驻外使领馆中47%的外交官是中情局间谍。
最有意思的是,1961年的一份账单显示,中情局在拉美21个国家行动,包括暗杀多米尼加共和国当时的领袖;而对古巴强人卡斯特罗的暗杀计划,则遭遇了时任司法部长、肯尼迪总统的亲弟弟罗伯特肯尼迪的反对。
特朗普今天的卫生部长小肯尼迪,正是罗伯特的儿子。人们要问的是,这个账单,放在今天是否会被政府效率部的马斯克取消拨款?
为清扫“深层政府”正名
尽管阅读和聆听这些杂乱无章的文件令人生厌,但无人怀疑解密文件对厘清历史真相的重要性。有历史学家称,这起持续60多年的解密马拉松终于跑进了“最后一公里”,虽然可能最终仍无助于肯尼迪遇刺案的真相大白,但其涉及的黑幕遭遇曝光,仍有重要价值。
但人们依然要问,在关税战和国际关系中遭遇挑战的特朗普,工作千头万绪,为何对解密这件60多年前的案件如此执着?当然,最直接的原因是——通过揭露内幕,来为今天清扫“深层政府”正名。
特朗普“阴谋论”治国
其实,特朗普执政的正面意义肯定无法超越美国国父华盛顿和打赢南北战争、废除奴隶制的林肯,但他执政前后带来的“阴谋论”精采度,早就超过肯尼迪遇刺案本身。
他在大选期间鼓吹企图暗杀他的人是拜登之类深层政府的工具,2020年的总统大选结果是被“窃取”的,那他就有责任在任内查出这些指控是否属实?
至于他不惜与盟国撕破脸,也要偏袒俄国总统普丁和俄罗斯,引发了不少阴谋论,其中的内幕恐怕也需要6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才能找到真相。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1MDB案】黄宗华虽获美保护令 不能约束大马法庭
(布城23日讯)高庭裁定,虽然美国纽约东区法庭向高盛集团前银行家黄宗华发出保护令,惟这对我国的法庭不具约束力,后者可接受问话,也可出庭供证。
前首相拿督斯里纳吉涉及的一个马来西亚发展有限公司(1MDB)洗黑钱和滥权案今日续审。
法官科林是针对黄宗华的代表律师陈福泉申请展延黄宗华接受问话和出庭供证的日期,以便向美国法庭入禀申请更改保护令一事,做出上述裁决。
他说,我国法庭受到自身管辖权的约束,不受任何其他外国司法管辖。
“此案涉及公众利益,审讯拖延太久了。本庭不准备等待任何更改保护令的申请,也不愿等待(美国)法庭的裁决,因为外国法庭在我国法庭不具管辖权。”
科林也指出,是否接受问话,取决于证人是否同意,不能强制证人接受问话。
较早前,陈福泉告诉科林,其律师事务所在本月21日接获通知指黄宗华接获庭令,以便在今日接受问话,如有需要,则被传召为此案出庭。
陈福泉说,对此,他已和黄宗华在美国的代表律师接洽,后者向他递交由美国纽约东区法庭在2019年7月23日向黄宗华发出的保护令。
律师:不利于美国法庭上诉
陈福泉阐述,在此保护令下,黄宗华被禁止接受其他案件的问话及出庭供证,这涉及黄宗华在美国庭审中,控方向黄宗华及其辩方团队提供的资料和信息(不能被披露)。
“这项保护令迄今仍然有效,适用于黄宗华以及整个辩护团队。因此,美国的律师建议向纽约东区法庭提出动议,申请更改保护令,允许我的当事人(黄宗华)就此案接受问话及作为证人出庭供证。”
陈福泉指出,根据美国律师的说法,在这项保护令下,若黄宗华被迫就此案接受问话及出庭供证,那么黄宗华或将面对刑事制裁。
“我的当事人(黄宗华)面对的案件目前尚在美国法庭上诉中,还在等待裁决。因此,如果违反这项保护令,我的当事人可能会在美国的案件上诉中面对不利。”
他说,美国律师因此提出申请更改保护令的建议,那么其当事人就不会被禁止接受问话或供证。
“因此,我要求法庭展延黄宗华接受问话和出庭供证的日期,以便向美国法庭入禀申请更改保护令。”
陈福泉也强调,问题不在于黄宗华是否拒绝接受问话或出庭,而是黄宗华若违反保护令,可能面对刑事制裁。
“这对我的当事人(黄宗华)是非常不公平的。”
沙菲依:黄宗华供证不应被起诉
针对沙菲依建议科林援引证据法令第132条文,以便让黄宗华为此案供证时自由发言,且不能基于后者的供词对他提起任何起诉一事,陈福泉表示,若届时出现问题,黄宗华则须独自面对。
黄宗华于2019年5月被引渡到美国,在当地法庭面对与1MDB有关的刑事指控。
2024年3月,他在美国法院被裁定贪污罪成,被判监禁10年。同年10月,警察总长丹斯里拉扎鲁丁指出,黄宗华已被引渡回马,在国内协助警方的调查工作。
黄宗华曾是高盛集团在马来西亚投资银行业务的负责人,他是唯一在1MDB丑闻中受审的高盛银行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