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周刊专区

陷台独港独漩涡 余英时文化中国纠结

报道:程雪廷

史学大师余英时8月1日在美国去世,享年91岁。

他的学问成就傲视知识界,弘扬传统中华文化,继承乃师钱穆的文化中国旗帜,但他晚年支持台湾的太阳花运动,支持香港的“占中”(反修例)运动,对这些运动背后的“反中主义”视而不见,被台独和港独利用,陷入“去中国化的漩涡”,从反共走向反华,等于走向自己一生主张的“文化中国”的反面,让独派朋友成为自己思想的掘墓人,变成历史的讽刺与悲剧。

史学大师余英时8月1日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自宅于睡梦中去世,享年91岁,消息传来,引起不同的反应。

余英时的学问傲视知识界,他在美国生活逾半个世纪中,继承乃师钱穆的文化中国旗帜,但他晚年支持台湾的太阳花运动,支持香港的占中运动,对这些运动背后的“反中主义”视而不见,甚至为台独、港独背书,引起争议。

他以国学大师之姿,吊诡地变成一位为独派加持的导师;他支持的独派“朋友”,成了他思想上的掘墓人,要消灭了延续数千年之久的中华道统。他身为文化中华的支持者,却陷入“去中国化”的漩涡。作为学术巨人的余英时走入政治迷宫,成为思想史的悲剧。

余英时一方面积极担当“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对政权、国家提出批判,另一方面又说政治只是“遥远的兴趣”,论政而不参政,余英时晚年深居简出,但与台独、港独人士来往。

他对中国的变化只来自于接触流亡人士以及阅读上的认识,秉持过去坚决反共的想法,却对中国最新的变化知之甚少,坚持认为中共最后会崩溃。

以道统制衡政统的论述

余英时强调“道统”与“政统”之别,认为知识分子要坚持中华文化的“道统”,要对政权的“政统”提出批判,在全球华人的知识圈都受到肯定,也在中国大陆收获很多的支持者,他的书曾在神州大地畅销,在“钱穆热”后的千禧年后带动起“余英时热”。

余英时晚年交际圈子,不少是台独与港独的人物,余英时既为绿营背后策动的太阳花运动背书,也为掀动黑暴的香港反修例的《苹果日报》与黎智英背书,却无视他们背后反对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思维,更与主张肢解中国的余杰等人过从甚密,只要是反共的人他都往来,不问他们反共的理由。

余英时支持绿营的太阳花运动,但绿营政府修改台湾的历史与中文教科书,将中华文化掏空,将几千年中国历史压缩为东亚史的一部分,余英时却对此不置一词,等于背弃了他的老师钱穆所强调对中国历史应有的“温情与敬意”。

绿营政府修改国语(华语)课本的课纲,大幅减少文言文,反而在课本中加上日本人写的汉诗。台湾学者余光中就不惜得罪民进党政府,严厉批评。但余英时作为台湾的中央研究院的院士,却对此沉默不语,与余光中的勇于发言,成为强烈的对比。

在香港反修例的黑色风暴中,港独势力将“中国人”妖魔化,认为中国人代表落后、专制,对于一些来自中国大陆的游客或新移民,加以殴打。可以设想,2019年8月13日的香港国际机场,正是“和你飞”的占领机场的高潮,北京记者付国豪当晚遭到殴打。

余英时若此时从机场出来,只会说安徽口音的普通话,很可能会被示威者围殴,如果他公开表示自己支持中华文化,可能被侮辱。因为在港独势力的逻辑,中华文化是反动、落后的代名词,在香港说普通话就是“政治不正确”,连一些来自新加坡与台湾的旅客都被殃及池鱼。

香港教育界被一些“反中势力”所把持,考试局所出的高中考试题目采取港独与台独所流行的日本右翼史观,要求学生提出三四十年代日本对中国的贡献,等于为日本军阀侵华涂脂抹粉,但余英时对于港独势力的历史论述不但不予驳斥,还在家中接见倾向港独的政治人物罗冠聪等,视之为民主斗士,让人感到错愕。

怀缅港英政府“自由”

余英时毕业于钱穆、唐君毅等人在深水埗所创立的新亚书院,曾在香港工作几年。但他对于香港历史的了解却引起争议。

他在去世前写给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周保松的信中说:香港要保卫“自1843年所保有的自由”,也让人惊讶,因为1842年鸦片战争,香港被清廷割让给英国后,香港在150多年的殖民时期,大部分中国人都是二等公民,如按照港英所订下的《不受欢迎外国人条例》,只要港英政府认为你是“不受欢迎”,中国人可以随时被驱逐出境。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不少台海两岸的中国人被驱逐,期间无任何公开审讯,也没有任何“程序正义”。

而在殖民政府部门,中国人长期以来都无法与英国人同工同酬。20世纪50年代,香港第一位华人检察官余叔韶就因为不满白人同事比他待遇更高而愤而辞职。

余英时说香港在英国统治后就有自由:“香港自开始(1843年)便享有自由,不在专制王朝手中。以香港人的觉悟程度而言,也决不甘心作奴隶或顺民。”可能只是指一些“高等华人”,那却是服务于英殖民政府利益的少数人而已,当年孙中山在香港从事革命活动,港英政府受到清政府压力后,他就立即被送出境外。港英政府大多数时间具有严密的新闻审查、出版审查机制,政治部的眼线遍布各界。

钱穆曾受殖民主义之害

余英时的老师钱穆也曾身受殖民主义之害。

钱穆曾说:“香港只有居民教育,而无国民教育;只有职业教育,而无人才教育;只有语言教育,而无文化教育。”对殖民地政府下的文化空间感到郁结。钱穆辛苦创立的新亚书院也被港英政府以“中文大学”的名义夺去,而余英时对港英的政策曾经加以支持,背叛了钱穆与唐君毅等师长,曾被批评是欺师灭祖。

余英时在1978年作为美国的学术代表团的一员,曾经回中国大陆一行。在此之后他就强调,自己绝对不会再回中国大陆。他对中国的判断还是停留在六四时期,认为中共一定会崩溃。这与特朗普政府的国务院顾问余茂春的看法一致,当然不符现实,也和中国13亿民众的想法背道而驰。

“中国人认同”被抹黑

事实上,历史的发展极为讽刺,对余英时大加赞赏的绿营政府,是台湾“去中国化”的黑手,也将中国国民党在台湾所建立的“中国人认同”掺沙子、抹黑,而终致今天台湾新一代都失去了“中国人”的认同。

同样的,被余英时所支持的香港“民主斗士”黄之锋等人,也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并且对中国的一切都深痛恶绝。

但被台独与港独所痛恨的中国大陆,在过去十几年间,已经成为全球中华传统文化最坚强的捍卫者,不仅超越过去的马列史观来看中国历史,在普及中华文化方面也胜过台港,电视综艺《中华好诗词》、《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深入人心,受海内外中国人的欢迎。中国学术界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推陈出新。除了官方大力推崇的儒学复兴运动,民间也有澎湃的中华文化回潮,各式墨家、儒学组织如雨后春笋。

文学大师去中国化的反讽

余英时对此视而不见,还在他的小圈子中,与中国的异见分子余杰等相见甚欢,殊不知余杰如今极为痛恨“中华文化传统”,在国学名家饶宗颐逝世时,余杰不仅没有哀悼,更说“国学就是奴才学”,把国学大师们都称为奴才。他的理想世界是借用基督教加尔文教派的“政教合一”社会,也像“历史发明家”刘仲敬一样,要肢解中国,把中国裂解成十数个小国家,对中国儒家文化传统更是全盘否定;而他也自称是“蒙古人”,要和“中国人”撇清。

余杰的学问粗疏为海内外有识者所共知,加州大学哲学系教授王伟雄就曾批评余杰对罗尔斯、诺齐克的观点完全曲解:“谁懂点罗尔斯和 诺齐克的,看到他(余杰)这篇文章(“黑命贵”的不正义)定必翻白眼。“但余英时却对余杰这些方面问题视而不见。

公共知识分子理应有强烈的主张,但余英时的政治主张却是过于简单、黑白分明的。他并不了解具体的事实以及中国最新的变化。他在政治上所支持的,也和他的学问上的主张相互矛盾。他要弘扬中华文化,似乎要像钱穆一样继承失落的道统、肩负“灵根再植”的文化承担,但却在论政的领域中走向自己思想的反面。

“我在哪里,中国就在哪里”

但最让人错愕的,还是台独与港独势力一面倒的吹捧余英时“去中国化”的立场,而一些长期研究中国的学者将中国传统文化加以扭曲,为分离主义张目,成为一种“余英时们”现象。台湾的绿营学者杜正胜就是典型的例子。

余英时在现实世界的抉择上,与那些主张“去中国化”的政治势力之间形成了“共犯结构”,这实在是他身为一位中国道统捍卫者最大的讽刺。

德国学者汤玛斯曼曾有名言说道:“我在哪里,德国就在哪里。”余英时也模仿说:“我在哪里,中国就在哪里。”但问题是余英时晚年“他在哪里,台独与港独就在哪里”。一代史学大师陷入“去中国化”的漩涡,成为思想史的反讽与悲哀。

余英时小档案

祖籍中国安徽省潜山县官庄乡金城村,1930年生于天津市,父亲余协中亦是历史学者,后弃学从政,曾为国民政府智囊、高层。国共内战末期,余英时入读北京大学历史系,来港探亲时,在父亲劝告下留在香港,转赴香港新亚书院、新亚研究所,师从史学大师钱穆,对他影响至深,启发他对思想史的研究方向,后到哈佛大学师从经济史名家杨联升,博士毕业后历任密西根大学副教授、哈佛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校长兼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于中文大学任职时担当改制工作组主席,新亚学生更在校内以大字报形式攻击余英时,余因此在2年后去职,回到美国研究。

余英时在思想史上贡献良多,《朱熹的历史世界》、《方以智晚节考》、《士与中国文化》、《论天人之际》、《余英时文集》12卷在中国大陆影响深远,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历史与思想》等作品都甚为畅销。余氏学术成就也受到国际肯定,曾获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首届唐奖“汉学奖”,教学多年亦桃李满门,黄进兴、陈弱水、王汎森、林富士等都是独当一面的学界名人。

在学术以外,余英时积极参与公共政治,除了撰文以外,更积极协助流亡海外的中国异见人士在美安顿,于普林斯顿中国学社照顾他们,包括严家其、方励之、王丹等人都受到他的帮助。余英时从不讳言他的反共立场,晚年也支持太阳花学运、雨伞运动,并与独派的余杰等人过从甚密。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黄埔百年·情牵两岸 中华民族情怀掀反台独

【封面专题(上)】

报道:向骏、黄杰

黄埔军校100年,成为情牵台海两岸的时刻,全球中华民族主义情怀的历史符号,掀起反对台独的浪潮。

“中华民国”前海军陆战队上将季麟连与数百名黄埔校友,不顾民进党当局阻扰,前往广州纪念黄埔百年的活动。

不少黄埔后人从全球前往广州原校址纪念,包括很多毕业自高雄凤山陆军官校的黄埔人,现场高挂“中华民国”旗和国民党党旗,高唱黄埔校歌,不满赖清德政府删除黄埔校史有关抗战的部分,不满民进党媚日言论,赖清德上任不足1个月流失近200万人支持,支持度跌破50%。

中华民族主义的情怀成为两岸的感情脐带。黄埔军校也是国共恩怨情仇交缠的焦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曾任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毛泽东的接班人、但后来被打倒的林彪是黄埔4期,同期同学还有胡琏、戴笠等,而中共开国大将陈赓,更是黄埔1期,在北伐战役中曾背着校长蒋介石逃离敌军包围,改写了中国的历史。 

今年6月16日是黄埔陆军官校百年校庆。4月陆军官校7名历任校长共同发表的《志节、气节、黄埔魂》联合声明,指出“中华民国”建军将百年,黄埔曾惨澹创校,开起转折历史的序幕,黄埔的命运即与国脉民命血气相连,黄埔精神仍是国军一贯效忠先烈、前辈碧血丹心,捍卫“中华民国”国家发展,以黄埔军魂护守两岸和平。

缅怀景点被扣红帽子

7位历任校长分别是第12任校长许历农、第15任校长黄幸强、第20任校长马登鹤、第22任校长丁渝洲、第23任校长张岳衡、第24任校长杨国强及第27任校长全子瑞。

对于部分退役军官有意前往大陆参加黄埔军校活动,被绿营政府和绿营网军扣上红帽,甚至统战污名,杨国强说,缅怀景点有何不可,扣红帽子的行为很不道德。

不满绿营“去黄埔化”

就在两岸争夺话语权之际,台湾却为如何庆祝争论不休。

“务实台独工作者”赖清德主持典礼合适吗?曾任台湾“国安会”咨询委员的苏进强,以陆官校友身分投书指出,赖清德可能为了要将台军“去中国化”、“去黄埔化”、营区“去蒋化”,出席百年校庆时将只强调民国39年复校后的校史,刻意淡化黄埔建军时期的史实。

赖清德除了以三军统帅身分出席陆军官校黄埔百年校庆外,又怎能任令独派团体及绿媒、侧翼口耳相传,污衊破坏军队形象?

退役中将校友黄奕炳在写给支持绿营台独的退休少将于北辰的信中表示:“你可能已经忘记:官校教我们反对台独,因为根据《中华民国宪法》,海峡两岸无论就血缘或历史文化,都同属一个中国,两岸的人民都是血浓于水的同胞,绝对不是敌人。近年,阁下参加过数不清的谈话式节目,身为退伍军人应该更能理解军人的想法,惜乎你除了迎合当权者的论调,为当权者辩护,鹦鹉学舌,跟着羞辱打压退伍军人,何曾为大家讲过一句公道话?你不知道自己也在为渊驱鱼吗?”

孙中山1924年创立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亦称黄埔军校,为北伐提供军事人才。创校得益于首次国共合作带来的苏联援助,由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招生,毕业生前仆后继上战场加入国民革命军北伐、中原大战与抗日战争等。

早期教官源自保定军校、苏联、日本及德国各地的陆军学校,与民族革命推翻封建、接收外来知识理念一脉相承,黄埔军校亦于1925年支持省港大罢工,明确主张反帝主张。孙中山于开学典礼中表明创校初衷就是“挽救中华民族存亡”,目的就是“复兴中华、统一中国”。国民政府迁台后,黄埔军校于1950年迁至高雄凤山区,秉持爱国的传统。

抗战军力多源自黄埔

黄埔军校是国共两党乃至两岸“黄埔人”的共同历史,抗战时期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高达70%将领都毕业自黄埔,而共产党的高级将领中,也有一半毕业于黄埔军校,如第1期第1名的共产党员蒋先云,后于北伐临颖战役中牺牲。

黄埔因此承载了许多国共之间的历史恩怨情仇,如第1期的共产党员陈赓就在东征时,劝阻蒋介石自杀,并背着蒋介石逃脱突围,可见历史上两党深厚渊源,因此也有“国共内战也是黄埔军校内战”一说。

但在黄埔百年,台湾赖清德政府却刻意淡化“中华民国”革命史,赖清德在校庆阅兵后致词说,“‘中华民国’在哪里,黄埔精神就在那里”,与民国在大陆时期的历史切割,仅剩下脱离史实的“国防”意识。

在台湾的黄埔建军100周年音乐会的宣传品上,更把黄埔军校贡献表述为“从东征、北伐、剿共,到守护台湾”,刻意删去“抗日”的重要民族事件,被批扭曲历史,逼使真相服膺于绿营亲美友日的路线。

秉持“反独促统”精神

实际上,今日许多黄埔人仍秉持“反独促统”精神,第15任校长暨22期毕业生黄幸强近日在桃园的百年校庆宴席上说,反对“台独”是黄埔子弟的“基本使命”之一。

另外,年届100余岁、黄埔军校第12任校长及16期毕业生许历农,更长年积极主张两岸应该迈向和平统一。

黄埔精神是中国民族革命史精神的缩影,“黄埔学生都是当时思想进步的青年,背景有别于今天从军的人,要高中毕业,还要口试、面试,在当时是优良人才,他们不甘国家军事知识落后而且军力积弱,主动献身于民族革命事业”。

香港黄埔军校后代亲友联谊会会长林际平,以自身“三代黄埔人”的家族史表示,国共矛盾不应看成是非黑即白的立场,黄埔军校承载国共合作真实历史,黄埔学生都有革命思想背景,如林际平的外曾祖父张难先就本着“中国到哪里,他就到那里”的心态,在湖北发起“科学补习所”,读《新青年》后又赴上海会见陈独秀表达敬仰,更赴京听西方哲贤杜威与罗素讲学,是反对封建的新思想世代中的一员。

国共合作历史

 

黄埔背后的革命史,也是国共两党共通的历史与思想根源。在北京于6月17日举办的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座谈会上,官方强调突出国共合作历史,国家主席习近平的祝贺信件说:“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是中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学校”,以反对台独对台湾问题的反历史诠释。

于这届政府中主导大陆对台事务的王沪宁,在现场总结发言中更进一步就对台政策表态,支持“积极参与两岸交流合作,共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不断增进国家民族认同”。

林际平表示,王沪宁在现场接见黄埔后代及各地黄埔组织的代表,期间王沪宁指黄埔后人家族的历史反映国家的根源,强调黄埔就是国共历史合作重要场所。

在台湾新一届政府“朝小野大”的格局下,北京一边强硬应对绿营“推销两国论”的软性民意工程,另一方面与支持国民党的民间代表积极交流,这种新趋势在近日黄埔百年校庆以及海峡论坛都可看到。

世界4大知名军校

例如在广州黄埔旧校址的现场,校内可见有17辆大巴士载满从台湾到来、毕业自凤山黄埔军校的黄埔人,团体在大礼堂的活动中高唱黄埔校歌,大礼堂内同时挂上“中华民国”旗、中国国民党党旗,还原真实历史。团体后来移至酒店用餐,期间有该团代表说,访问旧校址是出于反对民进党、反对台独历史谬误的立场,希望借此对抗台独势力,但成员跟国民党没有正式关系,部分人员更因理念不合,已退出国民党。

当天到广州旧校址参加活动的“中华民国”陆军官校专修班校友会理事长蒋成龙也向台湾媒体表示,黄埔军校作为世界4大知名军校之一,为两岸培育出不少名将,“一部黄埔泪,半部中国史”,不应遗忘,并称这次来自台湾的黄埔校友终于能好好庆祝、留下历史画面。他直言:“军队是国家的,国家是民族的,但现在国家不是民族的,不知为谁而战、为何而战。”

在广州黄埔旧校址,除了大排长龙购买“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邮票的当地民众,显示对于黄埔军校的正面评价深入民心以外,当天早上还可见有不少黄埔后人自发携花前来,祭拜先辈。

绿媒侧翼被指扭曲黄埔史

被指为“绿媒侧翼”的陆官校友退役少将于北辰,近再次语出惊人,指凤山的陆军官校是国民党在国共内战失败之后,隔年才于台湾“复校”,而复校以后就不应称为黄埔军校,而是“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台湾前立委蔡正元回顾历史驳斥指出,历史上凤山黄埔军校曾正式取名“黄埔军校凤山专修班”,指出军校来台以后曾经保留“黄埔”二字,两者之间明显有很深的连系。

对于黄埔历史因为政治立场而被扭曲,林际平回顾自己三代黄埔毕业生祖辈的生命轨迹指出,家人政治立场跨越国共两党,外曾祖父张难先是新中国的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而祖父林薰南则是在战后,以同盟军军事代表及后来的政府代表身分,长期侨居日本。

以民族大义为先

但是,林薰南实际上是国民党内思想左倾分子,也没跟共产党打过内战,甚至与共产党一方的朋友保持联系,背后反映是黄埔人以民族大义为先的优良特质。

林际平总结指出,尤其是在黄埔军校这样国共两党具有共同根源的民族革命胜地中,很多时候不同个体之间的不同取态或是选择,并不是非此即彼,只是同一个民族革命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个人生命轨迹所造成不同的巨大影响,但其实背后都忠于同样的民族解放事业的理想,而这也是黄埔人、黄埔后人所承继的理想。

在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当天,于香港礼顿山庄会所举行的一场民间志庆活动上,凤凰卫视高级政策顾问刘澜昌等讨论会嘉宾,更把黄埔精神的民族关怀,体现于分析国际政治的热情讨论。

刘澜昌指出,孙中山先生100年前成立一文一武两所学校,中山大学与黄埔军校,而同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香港成立香港支部的一年,今年3件重大事件一起迎来100周年纪念,这些都是连系两岸三地历史的重要标志。

黄埔军校在历史上除了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国共双方人员在黄埔共同学习的交流中、在战场上共同奋战的经历中,对彼此的思想都带来深刻改变的影响,到今天创校100周年,仍被后人所忆记、景仰,成为全球华人的历史符号。

在今天两岸当局难以对话的困局中,黄埔精神依旧凝聚民心,成为两岸不可或缺的心灵脐带。 

黄埔军校大事年表:

1924 黄埔军校开学

1925 声援省港罢工

1926 支持发动北伐

1927 黄埔校歌颁布

1928 本校迁至南京,嗣后广设分校

1937 首次国共内战,黄埔子弟分裂

1939 受到抗战影响,本校迁至成都

1945 抗日战争结束,计万余黄埔人阵亡

1950 跟随民国迁台,本校迁至凤山

1954 参考西点军校,改行新制教育

1975 强化普通教育,增授学士学位

1984 北京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

1988 台湾成立“陆军军官学校校友会”

1991 台湾成立“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

2003 废止“踢正步”训练

2006 陈沛任成为首位台湾出身的校长

2013 台湾成立“陆军官校校友总会”

2024 黄埔军校迎接百年校庆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