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周刊专区

香港作家西西逝世 跨界文字创意超越生死

报道:王可心

香港知名作家西西在文字世界中建构起了香港这座城市,跨界文字创意超越生死。她写的《我城》建立了香港人的城市认同,对这城市风景的描绘成为很多港人内心深处的风景。

12月18日清晨,香港女作家西西因心脏衰竭,在医院安详离世,享年85岁。她一生尝试用不同文体,跨界文字创意超越生死,是全球华人社会理解香港的窗口。她写的《我城》建立了香港人的城市认同,对这城市的人文风景的描绘,成为很多港人内心深处的风景。

家人、挚友诗人何福仁、梁滇锳都在她离世之际陪伴在旁。她参与创办的素叶工作坊在脸书发文悼念称:“西西一生,精采、愉快,并且有益,有意义,众人都会怀念她。”

除了文学界众多作家纷纷发文悼念,香港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杨润雄也表达了对西西逝世的惋惜:“她的作品具备艺术性,文学价值足以成为典范。她的离世是香港文坛的损失,我们将永远怀念她。”

西西的文字也超越香港,在台海两岸与东南亚都有不少粉丝。她的书在两岸出版,受到书评界的热捧。她居住在九龙土瓜湾的美利大厦,甚至成为两岸书迷前来拍照打卡的旅游胜地。

“西西”笔名来由

西西原名张彦,1937年生于上海,祖籍广东省中山县。西西幼时居于上海英租界,1950年移民香港后,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土瓜湾。她毕业于葛量洪教育学院,曾任职小学教师,多年来共出版43种作品,有新诗、小说、散文、童话等。

根据西西自述,她的笔名来自象形文字,“西”是一个穿着裙子、两只脚站在地上的一个四方格子里的女孩子形象,“西西”就是跳飞机的意思,这是她小时候喜欢玩的游戏。

1953年,年仅16岁的西西首次将作品投稿见报,自此便开始了一生的写作生涯,年轻时便以小说、新诗获奖无数。直到41岁,西西从教师岗位上提早退休,专心写作,成为了专职作家。

年幼时从上海迁至香港定居的经历成为了最早哺育她文学创作的源泉。她将这段故事写成《候鸟》,而香港就成了她的“巢”。香港的安全与自由为西西提供让文字迎风生长的土壤,也让她选择在香港扎根。

《我城》建立城市认同

香港作家刘伟成指出:“西西的很多作品都是在香港不同的报纸杂志专栏上发表的,专栏文化其实是香港很特别的土壤,虽然连载这种形式似乎更适合武侠言情小说,但是像《我城》这样比较慢调的作品也可以找到发表空间,……足以使她选择香港作为定点,从这个定点出发可以辐射出一个很大的网络。”

在《我城》中,西西化身中学毕业生阿果,描绘了70年代香港街景与市民生活,提出了“香港人没有国籍没关系,但有城籍”的城市身分认同思考。而她早年以《我城》、《美丽大厦》等代表的城市文学作品,用文字间流动的平凡光彩映射出城市中的生活细节,在文字的世界中搭建起了香港这座城市最微末的细节,反而对香港形成了宏观的历史视角,也构成了一位香港作家对于香港的使命感。

西西过去许多长篇小说都是以连载的形式发表的,在以连载形式更新小说的情况下,西西无法对于小说结构进行细致的雕琢。她最喜欢的作品是《钦天监》,花了整整5年完成,于2022年初正式整理出版。这本书写得仔细,也写得完整,也成为她的遗作。

1989年罹患乳腺癌后,西西的右手逐渐失去功能,但她坚持不使用手机、电脑,改用左手手写文稿。而她与乳腺癌抗争的经历也在1992年被写成了长篇小说《哀悼乳房》。为了对右手进行物理治疗,西西在2000年开始学习制作布偶和毛熊,期间依然笔耕不辍,出版多部作品。

像她这样的一个女子

谈及哪一部作品可以帮助一般读者进入西西的世界,青年作家黄怡选择了短篇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这也是西西最重要的短篇小说作品之一。

巧合的是,在这篇小说之中,西西将主人公“我”塑造为一位女性入殓师,想像自己从事着生者间最靠近亡者的工作。她在文中描绘:“死亡真的是最佳的安息……在这样的一个地方,并没有人世间的是是非非,一切的妒忌、仇恨和名利的争执都已不存在;当他们落入阴暗之中,他们将一个个变得心平气和而温柔。”

当生者变为往生者,当那颗“停止悲鸣的心脏”终于属于她自己,西西也将自己的魂永远熔铸进了香港的魂。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ADVERTISEMENT

 
 

 

反应

 

德国之声

香港作家西西逝世 终生以文学关怀“我城”

(香港20日讯)香港作家西西12月18日因心脏衰竭辞世,终年85岁。她生前有份创立的出版社在社媒专页发表讣闻,指西西在医院安详离世时,其家人、作家及好友何福仁、梁滇瑛陪伴在侧。帖文形容:“西西一生,精彩、丶愉快,并且有益,有意义。我们都会怀念她。”

原名张彦的西西1937年于上海出生,1950年以12岁之龄随父母移居香港,就读中学期间开始向香港的报刊杂志投稿,年仅十多岁经已在征文比赛夺冠。大专毕业后任职小学教师,42岁提早退休专注写作。数十年文学创作生涯期间,其著作遍及小说、散文、诗等,亦涉猎剧本创作和电影评论。她于八十年代也为台湾书店主编小说集,向台港两地读者介绍中国作家。

西西的作品为两岸熟知,最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包括:描写七十年代香港故事的长篇小说《我城》被喻为开创本土文学、短篇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1989年她患上乳癌,治疗康复后右手神经受损,从此需转用左手写作,她把患癌经历写成长篇小说《哀悼乳房》,及后被改编为电影《天生一对》。

根据她的自述,笔名“西西”是象形字,意念来自穿著裙子的女孩子站在地上的四方格,玩童年游戏“跳飞机”的形象。直至晚年她仍然不辍笔耕,今年初完成小说《钦天监》。在西西临终时陪伴在侧的作家好友何福仁接受《明报》访问,赞扬西西细致描绘和反映香港社会,并致力创新,“从本土出发,走向世界”,对文坛影响深远。

今年西西获香港艺术发展局颁发终身成就奖时,西西在何福仁拍摄的访问短片中表示,自己最钟意的著作是《钦天监》,因为从没有人写过这个题材形式,直言“文学贵于创新,有创新就好”。西西一生获奖无数,近年获颁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是第一位得此殊荣的香港作家。

喻港为危城:我们欠年轻人理想社会

西西在华语文坛备受推崇,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形容她不仅是优秀香港作定,而且“有个性”。哈佛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王德威曾称:“香港原不以文学知名,但因为西西,文学足以成为香港的骄傲。”

西西笔下富有童心,亦不忘关怀社会。她书写香港为“我城”、“浮城”,描绘香港主权移文前的历史身份和城内众生相,为后代港人经常引用,是展示本土意识的文学先驱,另亦有作品隐喻中英谈判和香港政制转变。

年逾八十的西西于2019年底接受香港《信报》书面访问,形容2019年下半年的香港犹如“危城”,自己感到很痛心。被问及对香港未来和年轻人的寄语,西西坦言:“我不知道,半年前,谁会想像到香港会变成这样?现实往往比小说更离奇,更魔幻,因为它不用说服你,事情可以不明不白。也许我会在创作里表达一些,反映一些吧,但我不想简化。”不过她称想说的是:“年轻人并不欠我们什么,相反,是我们欠他们,欠他们一个理想的社会。”

从移民到扎根,西西说一直热爱香港,忆述六、七十年代她在港可以看大量电影、,自由自在地看中外的书。即使到外地游览,“还是觉得香港才可以‘生活’。有一句老话,他乡信美非吾土。当年也是因为出外旅行,才认识到我是‘香港人’”。

新闻来源:德国之声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