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周刊专区

马航MH17悲剧 坠毁9周年真相未白

报道:卢德仪

马航MH17航班悲剧9周年,大马政府重申继续为遇难者伸张正义。荷兰法院因惨剧判处两名俄罗斯人及1名乌克兰分离分子终身监禁,但是备受争议,真相未见天日。

2023年是马航MH17航班悲剧性被击落9周年,7月17日当天,马来西亚政府通过交通部发布文告,重申为航班坠毁事件中遇难者伸张正义的工作仍在持续。

尽管荷兰法院因造成航班坠毁而判处两名俄罗斯人和1名乌克兰分离主义分子终身监禁,但是对于大马而言,一切尚未结束。

海牙地方法院在2022年11月17日的裁决,标志着揭露真相,并为事件中298名受害者及其亲属伸张正义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大马交通部表示,国际民航组织于3月17日第228次会议决定,就解决冲突各方的分歧举行听证会。

各国大使出席悼念集会

在同一天,来自荷兰、比利时、马来西亚和乌克兰的大使和外交官,以及澳洲联邦警察和外交部的代表齐聚堪培拉MH17纪念碑,悼念298个无辜丧亡的生命。

堪培拉的集会,提醒人们勿忘逝去的生命,并强调持续努力,揭开MH17悲剧背后的真相。各国在为受害者伸张正义上的合作,表明了对追究事故的坚定承诺。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也表达衷心的哀悼和声援,强调俄罗斯多年来一直在这宗悲剧上撒谎,试图逃避责任,直到荷兰的审判揭露了真相。澳洲和荷兰政府也发出了同样的声明和谴责。

这起悲惨事件发生在2014年7月17日,马航MH17航班当时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飞往吉隆坡,飞越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上空时被击落。事件归因于潜伏在该地区、由莫斯科支持的分离主义分子。

2016年9月,荷兰、马来西亚、乌克兰、比利时、澳洲5国组建的联合调查团公布报告说,客机被一枚“山毛榉”导弹击中坠毁,该导弹是从乌克兰东部一个亲俄武装分子控制的村庄发射的。俄方坚决否认对MH17航班坠毁事件负有责任,并指责联合调查团对俄罗斯抱有成见。

法庭判决未消除疑问

荷兰海牙地方法院2022年对4名涉案嫌犯作出缺席判决,其中2名俄罗斯人和1名乌克兰人被判无期徒刑,另外一人被宣告无罪。俄罗斯外交部当时发表声明说,判决“有失公正”,是基于政治动机的判决。

马航MH17航班是被乌克兰分离主义分子击落的吗?正值事故9周年之际,当年负责与分离主义分子谈判,以确保进入失事飞机的莫哈末沙克里胡辛上校对此表示怀疑,并指事情可能并不那么明确。他是在接受马来西亚最大英文报章《新海峡时报》专访时这么指出。

沙克里说,分离主义分子愿意向马来西亚提供证据,这表明他们可能是无辜的。回顾9年前的事件,沙克里表示,他收到了时任首相纳吉的一份“使命宣言”,与分离主义分子领导人亚历山大·博罗代会面并谈判,以取回MH17航班的残骸和黑箱。

沙克里说:“我确实考虑过,当我遇到一个被许多人称为凶猛和傲慢的人时我会如何反应。”然而,他受到了自称为“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总理的热情迎接。博罗代坚持说,分离主义分子对击落MH17航班不负有责任,他请求沙克里向世界表明这一点。

沙克里说,有人认为他被博罗代误导,因为只有他一人和对方见面。他解释并没有偏帮任何人。他见证了分离主义分子如何兑现承诺,在他到达顿涅茨克之前,他们没有向任何人移交证据,这表明他们希望马来西亚帮助维护真相,即他们不是应该为飞机失事负责的人。

导弹来源引争议

大马时任首相拿督斯里依斯迈沙比里去年闻判后,代表大马政府认可荷兰法院对3名亲俄罗斯分裂分子击落MH17的判决。无论如何,马来西亚的立场最初是持怀疑态度的。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表示,他相信跨国联合调查队是出于政治动机,并说甚至在调查完成之前,就对俄罗斯提出了过早的指控。

大马民航局前总监阿兹哈鲁丁在他的专书《马航MH370和MH17的最后一次飞行》中表示,马来西亚最初不同意跨国联合调查队关于俄罗斯参与击落客机的结论。他说,马来西亚曾经二度认为,调查团所获取的证据并不具体。

同时,执行安全调查的MH17附件十三团队成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进一步加剧了疑虑。附件十三小组成员莫哈末拉菲克表示,成员之间对于导弹的来源存在分歧。

根据弹片的图案,荷兰安全委员会和俄罗斯认可的代表之间,就导弹投射的来源存在争议。荷兰安全委员会拥有最终决定权,因为他们是主导机构。

俄罗斯山毛榉导弹制造商“金刚石-安泰”(Almaz Antey)在自己的调查中表示,这枚导弹是从乌克兰军队驻扎的扎罗斯真科约发射的。

阿兹哈鲁丁在接受《新海峡时报》询问时表示,尽管被定罪者没有出庭,但刑事调查取得了良好的结果。他说:“当然,很多国家对审判结果提出质疑,但我们经历了一个非常独立的法律程序。”

头号嫌犯在俄落网

此外,最近国际媒体报道,因为击落MH17而被荷兰当局通缉的争议性前俄罗斯民兵指挥官伊戈尔·斯特列尔科夫,据称已在莫斯科遭拘留。斯特列尔科夫本名吉尔金,曾是俄罗斯联邦安全局(FSB)上校与乌东“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的国防部长,他被跨国调查团列为MH17案的头号嫌犯。

斯特列尔科夫目前是民族主义分子与知名军事网志客,今年较早时进军政坛,曾与俄罗斯雇佣军集团“瓦格纳”首脑普里戈津隔空交火,对总统普丁的批评也越来越凶。

 

多书质疑判决正当性

在荷兰,一名法官夏洛特·范·里恩伯克向海牙上诉法院的同事,分发了一本旨在查明飞机被击落事件责任人的书,也引发人们质疑。法官此后受到谴责,并被转移到税法办公室,她说法院去年的判决是“故意和故作透明的掩盖”。

这本书是法官的兄弟用笔名写的,声称这宗悲剧是一起假恐怖袭击,并将责任归咎于乌克兰。书的封底指出“错误的人正在接受审判”,审判中使用的调查是“狭隘视野或腐败造成的掩盖”。

荷兰最高法院指控夏洛特·范·里恩伯克“毫无疑问地意图影响所涉司法官员和法庭案件的进程。”

但这不是首本类似的书。2020年3月9日审判开始后不久,澳洲资深记者约翰·赫尔默与荷兰博主马克斯·范·德沃、电影剪接师黎亚尼·德奥卡夫和美国商人萨姆·布拉德合写的《击落MH17的谎言》一书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本书针对MH17悲剧的首次公开调查,假设荷兰政府正在执行一场滑稽的审判。

前军事情报官员兼中央情报局分析师雷·麦戈文表示,MH17航班是在美国支持的基辅政变,以及随后对乌克兰东部不愿屈服于新政权的“亲俄分裂分子”发起进攻5个月后被击落的。他在荷兰宣判后说,亲俄分裂分子很快就受到广泛指责,但证据“难以捉摸”,其可靠性“从一开始就令人怀疑。”

MH17的真相何时真正大白,有待时间证明,更是得看世界局势的变更。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孙中山逝世百周年座谈会 中华王道对抗特朗普霸道

报道:平浩东

《亚洲周刊》携手恒生大学举办座谈会,纪念孙中山逝世百周年,探寻其王道理念对今天全球发展的启示,剖析两岸关系及反霸权之深远影响,期冀“天下为公”精神重光。

3月12日,《亚洲周刊》与香港恒生大学联合举办《孙中山对全球发展的启示——纪念孙中山逝世100周年座谈会》,探讨孙中山思想如何启发全球华人应对“现代化”与“全球化”风潮,并通过回顾一代伟人孙中山的思想足迹,反思面对全球化现象的危机与转机。

香港恒生大学校长何顺文以馆藏孙中山真迹,追溯其“天下为公”思想的当代价值。

香港恒生大学大中华研究中心主任高朗阐释“反霸道、行王道”与“21世纪亚洲”的现代化实践。《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剖析了孙中山“大亚洲主义”对反霸权和两岸关系的启示,直指“使美国再伟大”是历史倒错,强调两岸文化不可割裂。

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李金强强调,中国世界工厂现代化成就印证孙中山的经济远见。

延续孙中山革命精神

中华新时代智库基金会理事长李大壮,呼吁企业家和年轻人接续孙中山的革命精神。

中评智库基金会秘书长罗祥喜和中流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周阳山,则从民族复兴与中庸治国角度,从两岸和平与全球治理观点分析孙中山的治国智慧。

何顺文校长发表开幕致辞,表示孙中山是一位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伟人,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更是一位思想家和实践家,“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和“以民为主、以和为贵”的思想,成为全球华人的精神瑰宝。

心系和平奋斗救中国

何顺文随后以校内图书馆珍藏的孙中山亲笔签名书籍为引,强调这些宝贵藏品,可以让人们近距离感受他的思想魅力,更为今天的座谈会增添了特殊的意义。

高朗教授表示,孙中山对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除了推翻满清,更提出了完整的建国思想论述,批判性吸收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点出民族、民权、民生3大问题,直到今天依然在全球范围内有论述的空间。这套思想的目标就是中国不要再被列强欺负,并且成为一个一等一的独立自主国家。直到去世的时候,孙中山依然心系“和平、奋斗、救中国”,而他当年宏伟的实业计划愿景,很多都已经在今日实现。今天,大家相聚在这里追忆孙中山留下的思想遗产,不只是怀念,更是希望从他的思想脉络得到反省,启示中国和世界的未来。

高朗提到1924年孙中山在日本神户的“大亚洲主义”演讲,孙中山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深刻体悟,看透了“霸道”和“王道”的本质,当西方武力强大时就会压迫、殖民和控制亚洲民族,他希望亚洲国家联合起来,真正复兴,打倒霸道国家。与美国的霸权主义不同的是,当今中国搞“一带一路”的实践建设,帮助弱小国家,正是对“王道文化”的当代诠释。亚洲东盟十几个国家相互尊重、相互合作,也是做得非常好,可以得出结论,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亚洲可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发展。

“天下为公”成两岸黏合剂

《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表示,应以孙中山的思想精髓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其对两岸关系和反霸权反殖民的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尤其是“天下为公”的理念,可以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黏合剂,成为全球华人思想的最大公约数。孙中山曾提出“大亚洲主义”,呼吁日本勿当“西方霸道的鹰犬”,要做“东方王道的干城”,这一诘问今日仍振聋发聩。

邱立本表示,“使美国再伟大”口号是“历史倒错”,是丛林思维的霸权主义复辟。反观孙中山主张“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世界大同”的思想,中国当前推动的“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这一精神的延续。

谈及两岸关系,邱立本强调两岸文化纽带:“绿营搞‘去中国化’,但台湾宫庙香火鼎盛的哪咤三太子、妈祖信仰等各种文化背后,哪一项不是中华文化血脉?”中国大陆的“全过程民主”强调实质民生改善,强调贤能政治,恰是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践行。而西式民主则流于程序正义导致民粹泛滥,思想和意识形态撕裂。

他警告台湾产业的风险,台积电若沦为美国的地缘政治弃子,恐成下一个乌克兰——技术命脉被掏空,繁荣基业毁于美国的背叛。

李金强以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和相关的英文版手稿整理过程为切入点,强调该计划凝聚了宋庆龄、蒋梦麟等当时知识分子的远见卓识,深入探讨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远见。

他指出,孙中山在百年前提出的“实业计划”,与当今中国在发展高科技、利用外资建设世界工厂等方面取得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成就,反哺世界,促进博爱之心的养成有着高度契合。他强调,孙中山对民生问题高度关注,香港“民生为本”的实践(如公屋政策),正是孙中山“住者有其屋”思想的微观落地。

“实用主义者”自居

李大壮则以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后人的身分,讲述孙中山与家族的历史渊源,并以“实用主义者”自居,从实践角度强调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思想对当代企业家的启发。他认为目前仍是革命时代,因为还有很多没有解决的事情,比如台湾问题,伟大的思想家必须要认清产生思想的原因和时代背景,革命不应该只成事在我,需要后代不断努力,在处理两岸关系时,也应借鉴灵活应变的方式方法,但是原则不可以变。李大壮希望看到年轻一代生活得更好,但是不可以自我感觉良好,面对经济上的起起伏伏也不要气馁,要目光长远。

民族复兴对华社影响

罗祥喜则从孙中山的民族复兴思想谈起,分析其对中国思想、台海问题和全球华人社会的影响。

他指出“中华民族”和“振兴中华”口号是孙中山首先提出的,必须要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也从孙中山《建国方略》的学说中汲取营养。

罗祥喜认为,孙中山的思想为人们把握台海形势和推进祖国完全统一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同时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我们可以从孙中山的治国理念中得到启示,避免战争,这是两岸人民之福,也可以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他还强调,孙中山的爱国精神和革命情怀,对当代中国和全球华人都具有重要的鼓舞作用。

提出渐进式民主转型

周阳山教授通过视频连线阐释他的见解,表示孙中山的治国理念不是折中,而是秉持中道而行,以中庸思想为核心,这在世界范围内非常罕见,并且针对西式民主的弊病腐化,补充提出五权宪法,完善考试和监察制度,有持之以恒的历史和现代价值。孙中山提出通过渐进式的军政、训政和宪政制度设计,提升公民的政治素养,转型为一个新兴民主国家,也对现代地缘政治纷争有指导意义。尤其是乌克兰战争的和谈进程,应该先用联合国军维和,下一步修正党派之争和议会民主,最后走入宪政民主,各国可以和谐维持战后重建。

在互动提问环节时,台湾作家廖书兰阐述孙中山的思想和实践,如何在不同的地区留下痕迹,并成为华人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

香港作家谢悦汉询问,孙中山的思想在当代落实和执行上是否存在困难,李大壮回应东西方的生活习惯和历史文化之差异,导致相当不同的思维方式,中美关系的缓和需要时间和努力。

李慧仪博士以长期在美国居住和生活的经验回应,美国没有一个像“中华民族”一样统一的民族概念,美国对中国不能流于意识形态的反覆攻击,而要深入沟通彼此的文化。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