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活

【南视界】祥龙剪纸 吉祥喜庆

阿涵(苏植涵)手作职人

阿涵打从大学时代开始学习剪纸传统技艺时,便立志要反传统。

他说:“为什么剪纸艺术不受年轻人欢迎?因为它给人家一种传统的刻板印象,年轻人都爱学摩登和潮流的东西呀!”

所以,阿涵利用现代人的审美眼光进行创新,让作品在保留传统元素之余也变得简约、明了,例如应用在门笺上的龙剪纸是一头祥龙搭配金钱纹和寓意吉祥如意的云纹,年轻人一望即知其涵意不必猜谜底;此外,祥龙的轮廓和身驱只作局部呈现,见首不见尾,不必完整画出一条龙。

技术提升

逢华人农历新年创作应节剪纸作品,阿涵有什么感想?重视仪式感的他分析,生活步调太快令许多人对过新年的重视程度不复从前,而且年岁越长就对过年的期待越小,但当他投入创作应节作品,他又重新感受到久违的“新年来了,我要过年了”的兴奋与期待之情。

同时,每次新创作也让他对传统民俗文化有更多了解,帮助他超越创意和创作瓶颈。“剪龙最麻烦,龙麟要怎么处理,难道我要像鱼麟般一粒一粒切割吗?我会去研究各种各样有趣的方法,过程像是玩游戏时打怪升级,又解锁了一个新技能那样。”

【简易剪纸4步骤】

1准备工具如颜色纸、剪刀或美工刀(阿涵是利用美工刀剪出图案)。

2可自行画出心目中的祥龙图案,或从网上搜寻现成的图案打印出来。

3祥龙图案纸在上、颜色纸在下,两者固定,以免过程中移位,影响成品。

4先从最繁琐/细节之处(龙麟)开始“剪”起,最简单的轮廓留待最后处理。

 

ADVERTISEMENT

 
 

 

反应

 

财经新闻

【独家】人人皆可摆摊·催生斜杠青年 文创市集考验持久力

独家报道:黄晓贤

近一两年来,市集异军突起,开始攻占各大社媒资讯平台,文创市集的规模与频率,从一开始几个月一场、几十个摊位,到如今定时定点、颇具规模。

在人人皆可摆摊的时代,市集的繁盛,也开始催生一批斜杠青年——一种身兼多职、富有创意、讲究人生态度的生活方式。

然而,市集到底是不是一门好生意,甚至成为人生的事业,且看业内人士如何看待。

摆摊为圆梦·拒沦为夜市

市集有品牌才有人潮

文创市集的兴旺必定活跃整个社区,也衍生出不一样的商机;在摆摊前,市集本身的持久力,对于摊主而言,是值得思考的事。

如今,市集的种类繁多、品项也五花八门,虽然人人皆可摆摊,但并非人人都获得市集红利。

要想做得长久,看的是手上的技艺、不断地创新、以及有多了解你的客户。

摆摊之路是艰辛又孤独的旅程。

Halo Market发起人古惠如与锺展宏向《南洋商报》解释一些市集的营运方式时说,传统而言,在疫情前,并没有市集品牌,更多像是在商场举办的室内市集,跟摊主收取资金维持经营。

“如今,市集已被证实可以带动人潮,自然会有一些需要人潮的商家想要利用市集引流。”

具有活动策划经验的锺展宏分享,如今市集营运也越来越有规模,若从商业的角度出发,市集可以是活动策划公司承诺给客户的“产品”,但市集未必都有号召力。

“我见过一些市集,他们的营销一直都是在招商,从来没说过具体是什么市集。”

他分享,这种所谓的“踩雷市集”依靠向摊主收取资金维持营运,不管人潮不管营销,与摊主无法达到互利互惠,大部分摊主浪费整个周末却连租金都没赚回。

“没有品牌的市集,就像夜市,你不会对它有期待,品牌方也不会选择无法保证人流量的市集。若是市集经营得好,能带动人潮,不仅是品牌方希望有市集带动人潮,摊主也会更愿意参加这样的市集。”

Halo Market开着“粉红市集”打出名号,他认为,作为活动策划负责人,必须给品牌方交代。

主办方须对摊主负责

作为市集的主办方,我们也必须对摊主负责,人流量事关他们的营收,所以大部分的成本都会花在营销上。

“作为活动策划公司,我们主要服务品牌方,那么就要想办法让人流主动加入,如果我们的客户是发展商,那么自然会把人引入展厅。”

除了市集外,“有你市集”也在尝试手作方面的更多可能性,包括与商场合作,推广更多手作工坊,提升逛市集的体验感。

一群人凭一腔热血

“有你市集”非经商

如果说大部分市集,都以活动策划模式进行,那么“有你市集”则是一朵奇葩,询及市集是否能持续经营,志工团成员邬锦家和陈君武都表示,并没有把市集当成生意经营。

“当初也是一群人一腔热血去做这件事,走到哪里算到哪里吧,这一路上的志工团队也在慢慢扩大,我相信万一最初的我们退下后,也会有有人薪火相传。”

“有你市集”起初由两位知名电台DJ李观发和纪展雄发起,而后又有一群媒体人担任智囊团,主动承接所有营运,而部分资金则由精酿啤酒品牌Farmer's Bar老板莫乙泽的资助。

“我们更像自发组织,与场地方洽谈时,都会要求免去租金,毕竟我们都没有向摊主收费,所有的装置艺术都与摊主齐力设置的。”

邬锦家笑说:“免费的就是最贵的,在‘有你’这里,摊主有一堆KPI要达标,群组信息一天就有500多个,若没有时间贡献的摊主,我都会叫他们去别的市集。”

主题市集人流量惊人

平民市集的郑月美和林璺择也向《南洋商报》分享市集经营的一些数据,“平民市集”自创立以来受追捧,黄金地区的人流量可达4万3000人,即使是社区也有1万2000人。

“若是主题性的活动,比如跨年或是中秋市集,人流量更为惊人,跨年的人流量有7万之多,中秋主题的人流量也有4万之多。”

维持创作自由

谈及整个营运模式,平民市集作为目前最“夯”的市集,除了向摊主收费外,也会与品牌方收取合作费用。

林璺择指出:“我们愿称之为合作费,而非赞助。作为市集策划人,我们也拥创作自由,与品牌平起平坐,若是赞助的话,就得全听对方安排。”

他相信,所有的消费都从体验开始,不管是市集还是卖房子。比起传统模式推介后等人上门,发展商更希望通过市集引流,让人们主动走入展厅。

林璺择也分享,合作收费是视工作量而定,若是地区偏远,那么广告则必须下重本;若是需要配合主题,那么市集主办方也会邀请切题嘉宾摊主做活动,一般而言,一场市集合作费都落在10万令吉至25万令吉区间。

10%赚幅很合理

至于赚幅,他也分享其实落在10%而已,不算太高。

“每一场活动,除了场地外,也有电线装置、物流、设置人手之类的,每一个场地设置最少要30至40人,如果场地更大,需要的人手也更多,设置团队,大多都是兼职的大学生,我们也不吝啬,给出一天150令吉比市场更高的薪资。”

林璺择也大方披露,有赚有亏是常态。

“Starhill那场跨年活动,场地费用了4万,舞台搭建花了8万,还没有算执照等费用,那一场是亏钱的活动。”

全职手作人似打工

有人欣赏大于一切

记者采访三家市集主办单位,发现为了平衡市集的可逛性,所有市集都会平衡不同品类摊贩的数量。

例如饮食与生活方式类都会往60:40的比例调整,有些像是手作主题的文创市集,则会再调整摊贩品类、新旧摊贩之间的比例。

据全职摆摊首饰手作人——Matcher by Gil创始人Gil所述,大部分手作摊主有艺术背景,出来摆摊更多是圆梦。

“据我所知,你逛市集看到的大部分手作品,像是黏土耳环、戒指、首饰项链这些和美相关的东西,摊主都具有艺术背景。

“倒也不是说艺术背景的人更喜欢摆摊,而是对于像我们这类人而言,有人欣赏的喜悦大于一切。

“我以前从事服装设计,作为设计师有许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可站在老板的角度,他会更考虑消费者是否接受,因此会倾向选择不出错的设计。这就是为何大马设计总是千篇一律,过年去商场,衣服清一色都是红色。”

整体收入不稳定

她目前全职摆摊,平时工作日积极备货,周五周六周日外出摆摊,售卖平均35令吉至40令吉的耳环、项链饰品,扣除租金和材料成本,整体收入也是漂浮不定。

“基本上,一场市集要卖出100个40令吉的首饰,才能让我有接近3000令吉收入,当然这种情况是难得一见的,更多的时候一场市集我只能有大概2000令吉左右。”

诚然,她也会面对手作品“贵”的质疑,她解释,目前市集上定价的手作品绝对是合理的。

没创意难走下去

她也分享创业之初的艰辛,刚开始打工之余一边备货,品牌成立都得自己来,虽然艰苦但是会在热爱的行业中走下去。

只有当潮水退去后,才知道谁在裸泳,市集经济看似繁荣,实际上内里却也存在许多问题,当今市集却面临着摊主同质化的问题。

她也分享,手作也是越来越“内卷”的一行,根本不存在赚快钱的说法。

“手作火了之后,同质化的问题越来越多,所以要出圈,手作人自己本身也需要突破瓶颈,若没有创意,不可能在手作这条路上坚持下去。”

饮食摊主:赚不多

争取食物曝光空间

逛市集又怎么少的了吃喝饮料呢,“传记”老板蔡宾和“春记”老板娘何佩珊,也畅谈作为餐饮摊主的心得。

春记海南咖啡是户外市集常客,老板娘何佩珊分享,大马人在饮料上的消费毫不手软。

她说,天气炎热,自会想要喝饮料,市集上售卖的饮料,价格都落在10至16令吉,而春记的海南咖啡则是在8至12令吉左右,算是较为“经济”的选择。

至于传记,卖的则是肉饭类的主食,菜单完全按照当天食材而定,因此也不会特意宣传营销某个单品,唯有摊主们知道,“传记”来了就能吃饱吃好。

初期做摊主生意

何佩珊分享到,卖出一杯饮料的价格,赚幅大概是落在55%左右,具体还要看卖出的杯数。

她解释,若以平均来看,扣除成本,每周3天利润大约在1500至1800令吉,不算太多,但若是专注在推广祖业品牌而言,是值得的。

蔡宾也分享,其实传记一开始的对比客户不是逛客,做的反而是摊主的生意。

本身从事渔具批发的蔡宾,将参与市集视为兴趣,即使赚不多,但收获的是可贵的朋友,以及市场对于食物的测试,让自家的食物有更多曝光空间。

市集火热后回归淡静

人们爱吃喝多过文创

目前我国市集经济看似火热,但是否能持续下去,仍是个未知数。

市集在管控令后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不管是主办方亦或是摊主皆发现,市集火了一年后,开始有疲软的迹象,不仅是销售额下滑,人流量也不如往昔。

对于大马的文创市场是否能支撑整个市集的消费,平民市集发起人郑诗美认为,市集刚刚出现时,人们会追着跑,如今开始麻木,整个市场趋于饱和。

郑诗美说:“我们看到台湾、泰国这些文创风气更盛,市集文化更成熟的地区,其实他们也是面对同样的情况。”

她解释,一开始市集还没那么火热,逛客会有新鲜感,可现在看到的都是同一班人,摊主也是同样那几家,可若对比从前,现在的持续化模式,是向着成熟市集迈进的。

台泰文创风气更盛

“那些成熟的市集,可以做到每天都有市集,所以可以是日常,当摆摊与逛市集成为日常时,培养的是消费模式。当然,当市集日常化的时候,消费欲望会降低,那是必须接受的现实。

“诚然,不要说把市集日常化,即使是每周市集对大马人来说也有挑战。大马人对于吃是很舍得的,但对于文创却有所保留。”

林璺择补充,市集与背后的文创产业其实是鸡与蛋的关系,当市集匮乏时,文创得不到曝光,参与手作的人也会少。

当市集泛滥时,虽然会遇到产品同质化的问题,但往好的方面看,至少参与手作的人多了,行业有更多人关注,大马制造得到发扬,同时也造就了许多就业机会。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