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寄梦·花鸟传神 丹青鬼才刘墉的艺术世界

刘墉创作一景。
【刘墉的艺术世界】(上篇)
报道|陳筱君
“台湾美术全集”推出第40卷《刘墉》于2024年12月正式出版,该期的《艺术家》特刊出陈筱君专文节录,而文章也获得刘墉授权刊登在《南洋商报》。
双亲于战乱时从中国来台,在台湾出生的刘墉,自幼体弱,之后家中屡遭变故,经历世事无常、人情冷暖,让他从小具备纤细、多感的艺术气质,加上在几种不同文化薰陶下成长,这些都成为他日后创作重要的养分。
刘墉是游走于多个领域的才子,在艺术、文学、语言、戏剧、新闻上都卓然成家,而且成名极早。他的才情与多面性使其能从容跨界,成就不凡的人生经历。由于著作等身,他的散文、小说、诗歌及理论等上百本著作常荣登畅销书排行榜,也因其文名太盛,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掩盖了他的画名。
画画才是本行
事实上,写作只是刘墉的副业,画画才是本行,他在绘画上的企图心是远大于在文学上的。不可讳言,刘墉是近代水墨发展历程中极为特殊的创作者,本文意欲藉由客观的视角深入探究其多元的艺术表现。
“论刘墉画,不可与他的文采区隔,正因为他的文学境界与感性,使他的画中有诗,也由于他的‘画眼’,使他的文学灵动、诗中有画。”
刘墉是公认的才子,他的散文与绘画都有直击人心的感动力。
综观其近一甲子的艺术历程,都是一手文笔、一手画笔。由他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流动的光影色彩,并在他的画中得见深厚的文思底蕴。
若要探讨刘墉人物画形成的脉络,从他15岁时搜集资料编绘的“人物画谱”即可看出端。刘墉学水墨不久就懂得运用各种不同技法,并将研究心得实践在创作上。
他既能以白描勾勒出较古典的仕女,又能以中西混合方式画现代美女,在17岁时所作的香港女星秦萍像,优异的艺术才华已令人惊艳。

“台湾美术全集”第40卷《刘墉》封面书影。
长线条勾勒精进
接下来19岁画的《水上人家》结合人物与山水的表现手法,在长卷上画了60多个人物,各具姿态。透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了解他创作的源头以及早期人物画谱对他产生的影响。
进入台湾师范大学美术学系后,刘墉在长线条的勾勒方面有更多的领会。他在20岁时描绘女词人李易安所作的《人比黄花瘦》,已将新学到的花卉勾染和人物勾勒技法用在同一画作当中。
21岁时他绘制了《江山万里忆刘郎》,细致地勾出吹笛女子的发丝、簪花,并画出她身上的锦绣衣纹。他对人物轮廓、眉眼和衣纹的精确描绘,以及运笔速度之掌握,在在显示成熟的绘画技巧。也因此,当同窗们在历届师大美展中多以山水作品取胜时,刘墉创作了一幅尺寸为3×6尺的人物走兽作品《罗汉戏虎图》,获得毕业展第二名并被校方典藏。
人物画创作不辍
刘墉的人物画创作是持续进行的,尽管中期以后大多伴随山水出现,但多数仍具有故事性,如他24岁画的《罗汉图》,高踞奇石上的罗汉用颤笔勾勒,表现罗汉粗砺的皮肤。又如他25岁画的《泉声咽危石》,是画家爬山时所见的“台湾山水”,还请画坛耆宿马寿华用王维名句题诗塘。

刘墉《深情月夜》2009(水墨纸本103×138cm)
对夜景情有独钟
他35岁画的《万户捣衣声》以剪影的方式表现月夜水边的捣衣人,39岁画的《独立三边静》,三面岩壁之间一人挟长剑观壁上“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的刘长卿诗句。
刘墉对描绘夜景情有独钟,喜欢画灯火迷离、月色朦胧的景象。或许这与他从小跟着父亲晚出游、喜欢熬夜、总在夜里创作的经验有关。因此,“月夜景色”已经成为他的特色标志。
许多人一眼看到那明月高悬、屋舍间点缀着人影的画风,便猜测是出自他的手笔。如《春江花月夜》是以秦淮河写生为本的作品,而灵感源于日本浮世绘那种繁华皆虚幻,从房舍中闪烁着灯火幢幢的画面。这些艺术与文学的交融使其画作流露着格外迷人的气息。
抒情式浪漫篇章
在这段时期,刘墉创作许多情感丰富的故事画,包括一些关于个人回忆的作品,像是《睡在父亲怀里》,此画描绘了童年时父亲拥着他在姜花溪边夜钓的情景,还有《梦回小楼》刻画少年时女朋友骑着脚踏车来找他的景象。这些作品可视为艺术家的“私房画”,就像日记一样,记录着内心深处的世界。
尽管这些画作的尺幅不大,亦无法突显个人的艺术成就,然而却具有象征意义,成为刘墉抒情式的浪漫篇章。因此这类作品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我们不能忽视其价值。
此外,在香港苏富比首次拍卖即创下佳绩的作品《夜窗外》,画家以招牌的月夜景色表现夜阑人静时眺望窗外的动人景象:“一片日式平房,深夜,都睡了,月影朦胧,洒下如银针般的月光,我总看着灰蓝的屋瓦,觉得它们都在颤,颤着颤着变成一尾尾鱼,游入那‘月之海’。”

刘墉《国香颔首谢春风》2012(设色绢本 90×60cm )
个人特色“新文人画”
当我们顺着这条情感的轨迹来看刘墉的画时,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他的细腻与感性,这些生命中所遭遇的重重磨难与挫折,构成其情感叙事的一个重要部分。
其中《童年故居》及《童年的美丽与哀愁》(童年的回忆)是他深刻的儿时印象,曾经完整的家,由于失火,房舍一夕之间变成废墟,生活陷入困境的那几年,仅剩母子两人相依为命。但当他回想过去却没有太多的伤感和缺憾,因为他相信绝处逢生后必然能够找到出路。
视觉的人生叙事
在他的笔下,断垣残壁里的花草树木仿佛都能解语含情,画里画外都载着他童年的记忆,也时时牵动他的思绪与乡愁。
曾经为刘墉中国大陆画展担任策展人的贾方舟说:“(刘墉)他画画和写作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把绘画当作一种付诸于视觉的人生叙事的方式而已。”
我认为是十分贴切的譬喻,因为这些来自记忆的细节描绘,已经使这些画作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水墨风景,它情系画家那颗多情善感的心,成为其生命历程中难以抹灭的记忆。
无论在《刘墉画集》、《刘墉的情与艺》或刘墉的散文诗画集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他对于文学与艺术的热爱,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其作品别具特色。
他还说:“文学与绘笔相通,有时候同一个灵感既能写成文章,也能画成画,当写作遇到瓶颈,可以在绘画当中得到纾解,当绘画的灵感不足,可以在写作中找到源泉。”不可讳言,刘墉既有文采又深谙画艺的文人创作,已成为最具个人特色的“新文人画”,耐品耐读。

刘墉《岁月山河》2014(水墨设色纸本145×361cm)
成长环境成素材
从小刘墉的成长环境多与不同的族群接触,看尽人情冷暖、贫富差距、社会百态。这些都成为其后来写作的素材,也孕育不少充满人文关怀的故事画。
在刘墉的散文作品里经常有小说式对白。同样的情况也显示在他的绘画中,如果我们将他的花鸟画比喻为诗,将他的山水比喻为散文,将极富剧情变化的人物比喻为小说,刘墉显然把人物巧妙地藏在山水之间。
童年温馨的回忆
看过以上那些具有情感叙事的作品,自然更能了解刘墉精心绘制的《深情月夜》和《月夜情挑》等相似风格之画作。诚如画家钟情于描写月夜美景,他对儿时故居记忆的情感投射和场景描绘散发着浓厚的怀旧氛围,尝言:“我爱画月夜,因为可以表现迷离的灯火和‘蓦然回首’的惊喜。我也喜欢画怀旧的景物,虽然多花不少考据的功夫,但是更能发挥创意,而且有距离的美感。”
以刘墉2009年60岁所画的《深情月夜》为例,即是画家融合居住在温州街与金山街的记忆写成。此作源于童年温馨的回忆,旧情绵绵、含蓄婉约,所以取名为“深情月夜”。除了画上有长题,刘墉更作了一篇《童年的声音》散文在两岸报章发表。
单单看画上款题,已经是文采风流的精采佳作:“余少年时寓台北大安区小楼,左邻豪门巨邸,杯觥交错,夜夜笙歌;后为将军府第,荷池锦鳞,长廊水榭;麾下军营,朝夕操练,晨昏号角;右邻台大教授宿舍,鸿儒谈笑,书声琅琅;门前巷弄,摊贩小吃,灯火迷离,车马喧哗。每当月夜,书声与虫声呼应,月光与灯光相辉,喝雉与哨令交织,但觉宇宙之大,皆在吾四邻之间。此图忆写当年,虽五十年前旧事,而历历在目,恍如昨日。掷笔三叹,感慨万千。”
《童年暮霭》与《童年暮霭——我儿时记忆中小小又大大的一条河》则是作者描绘其居住在台北市云和街、温州街及和平东路一带的记忆。弯弯一条小河是琉公圳的支流,如今这条充满刘墉童年回忆的小河也逐渐消失。他在画图之前重访旧地,发现在殷海光故居后面还看得到一点潺潺流水,绝大部分已不复存在。

刘墉《童年故居》1989(水墨设色纸本87×93cm)
童年记忆,总有一条河
刘墉忆苦思甜,曾写道:“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总流着一条河,那河很小,窄到跳远选手能一跃而过,但在我的记忆里它很大、很幽,而且源远流长……。”
其中一件超过8尺巨幅的《童年暮霭》,画家取了特别长的名字,整张作品以全景的视角,忠实地呈现他小时候台北故居和周遭的景色。小河曲折弯转如带,远远流进淡水河。天边一片落日余晖,与10里红尘和万户炊烟交织成一片温馨柔和的暮霭。
2020年春天,刘墉得知原日本海军招待所的大院子对外开放,欣喜之余立即前往怀旧写生,画成这张《童年记忆中的大院子》巨制。这个前身为国立台湾大学教职员宿舍的日式古迹像是文化聚落的中心,充满浓厚的文人气息。
116号童年故居
许多任教于台大的著名学者如台静农、殷海光、李济,都曾住在大院子四周。
早年,台湾国防部长俞大维的故居就在大院子的斜对门,邻近的云和街116号就是刘墉童年的故居。
他在此画中忆写六十多年前与儿时玩伴攀爬面包树嬉戏的景象,如今他已须发尽白,而童年的美好并未随着时间流逝,依然留存心中。建筑围墙和细节都经过考证,甚至向台大调阅建筑平面图及历史照片。
他还请儿子刘轩以无人机空拍,了解屋顶的结构。2022年刘墉应郭木生文教基金会之邀在大院子举行“刘墉─画我童年”画展,精采的人生故事即从这件作品说起,成为展览当时的主角。
让妈宝学习向前走——妈宝的特质:只知有自己,不敢走出去(下篇)/刘墉

(续上期)
母亲就算心里想把最大块的食物给孩子,她也会先切一块或者咬一小口,再把其余的交给孩子。
她这招果然有奇效,孩子后来做了企业主管。
有一天从外面买回一根冰棒,撕开包装,正要放进嘴里,抬头看见妈妈,立刻把冰棒递过去:“冰棒!妈,你要不要先尝一口?”
各位别觉得这是小事,这应该是大事!因为她利用方法,让孩子知道长幼有序,自己不是最大的。非但眼里有父母,有长辈,而且碰到有好东西,自然而然地想到父母。
不能面对现实
“妈宝不能走出去”,跟前面说的他不能独立也似乎是同一件事。问题是就算不能独立,孩子还是得走出去。
当他大了,高中或大学毕业了,他的同学朋友都外出打天下,甚至出国了。
人是群体的动物,他就算是妈宝, 踏不出步子,也会想跟出去。这时候常常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到外面不能适应,不敢面对现实。
我有个朋友的儿子,妈妈宠得要命,功课奇佳,也申请到了美国长春藤名校,但是进去不久,学校跟家长联系,说孩子总旷课。妈妈立刻老远赶到学校,发现儿子躺在床上,满屋满地扔满了饮料瓶、零食 袋。最后不得不跟学校请假休学,把孩子带回家,同时遵照学校的指示,看心理医生、打工,并且在家附近的学校修课,1年后重新回到学校。
出门就是冒险
妈宝硬是走出去,还有个麻烦,就是当他不得不出去打工的时候,因为在家什么都不做,连烧水,什么时候开了都不知道,结果造成危险。
我在以前的书里写过,有个留学生去餐馆打工,大厨叫他把油锅端过来。他过去双手一把将油锅端起,突然感到剧烫,怕把热油打在身上,不敢立刻放下,忍痛放下油锅,双手都受到重伤。还有个留学生去帮人装修,却连怎么抬重的 东西都不会,结果才拿几块木板,就伤了脊椎,进了医院。
由此可知,如果你是妈妈,你可以宠出个妈宝,那是你自己的选择,但你也要知道除非孩子走一步,你跟一步,或者由你带头,领着妈宝向前走。
当你不在的时候,妈宝还是得面对现实。人生大道横在他面前,他得自己走。
拖孩子走半辈子的父母,可能被孩子拖累一辈子。何况,你能跟他到几时?
(完结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