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够好的”,不是“焦虑的”父母!/李志祥博士

【医生开讲】
国强夫妇从《百分百父母》工作坊里出来,带着一丝倦容和几分兴奋。脸书群组极力推荐的工作坊果然没有令他们失望——讲师从幼儿发展、育儿理论、健康营养、行为管理、情感沟通各个方面提供了满满的干货。虽然还无法理解和消化部分内容,也不清楚如何实践,两人心想没关系,先储备起来日后总用得着!
国强夫妇二人都成长自单亲家庭,不管是维系婚姻或抚育宝宝,彼此都做足了准备,深怕对孩子的关爱有所缺失。
每逢周末假日,天还没亮两人便将宝宝送到保姆家寄宿,待隔天上完课再回家接宝宝。
6小时来回车程,加上紧凑的课程,虽然比工作还折腾,但两人早就经习以为常——为了经营一个“完美有爱“的家,一切都值得!
然而一番辛勤耕耘,似乎未能收获预期的果实。
“当接触的知识和方法越来越多,我们越无所适从!不同老师的观点方法都不太一样,有时还相互矛盾……比方说有的老师主张孩子应‘自由成长’、有的却强调需要为孩子建立‘规则界限’……我们偶尔也会为了不同的理念方法发生争执,因为我和他都有各自推崇的老师……”坐在我面前的国强边说边委屈地望向太太。
“每一次上完课回家,孩子都会不停哭闹,让我不禁怀疑自己的做法是不是本末倒置了——原想要促进关系,却好像把关系弄得越来越紧张。我们都不希望变成这样,我们真的都很努力……”国强太太红着眼眶,边说边哭泣。

孩子很多时候需要的是能陪他玩耍互动的父母,而不是完美无缺的父母。(取自Elements Envato)
天下没有“最好的父母”
和国强夫妇一样,许多人都在努力学习成为“最好的父母”,并希望藉此教养出“最好的小孩”。然而在努力的过程中,一些人往往不自觉地变成了“焦虑型父母”。
过多与过度要求
“焦虑型父母” 最典型的反应就是:对孩子、对自己抱有过多以及过度的要求!
形成焦虑型父母的原因有很多,例如:
1. 由于自己童年的缺失,而将个人诉求转嫁到家庭和孩子身上以获得补偿;
2. 初为人父母,因缺乏育儿经验和支持(如长辈协助)以致于信心不足;
3. 面对社会的竞争压力和相互攀比,将家庭及孩子视为个人成就的象征;
4.工作与家庭所带来的双重压力,令自己倍感吃力甚至经常感觉内疚。
在亲子教育的世界里,从来就没有“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父母” 或 “最好的孩子”。父母所有的学习和努力,只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够好”(Good Enough)的父母。
与孩子“同在”
从事亲子互动研究的心理学家爱德华特朗尼克(Edward Tronick)发现在健康的亲子关系当中,父母充其量只回应了孩子约30%的情绪和需求,父母约有30%的时间不了解也无从回应孩子的状况,剩余的30%时间则是用来修复之前关系中的一些疏漏和不足。
然而,父母的情绪状态对亲子教养却有着深远的影响。积极稳定的情绪有助于创造安全和积极的家庭环境,消极焦虑的情绪状态影响亲子之间的联结互动。
所以国强夫妇的主要挑战不在于教养知识和技能,而是了解自己的焦虑来源并学习面对和处理。
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刻意“做些什么”(Doing)来改善亲子关系,而是放松自己,与孩子“同在”(Being)享受温情。
孩子很多时候需要的是能陪他玩耍互动的父母,而不是完美无瑕的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父母也在不断成长!
鸡娃和吉娃娃/张箭

文|张箭
最近很常听到的一个词汇叫“鸡娃”,主要就是说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一天天的就拼了命的给孩子补习,报名兴趣班。就是希望孩子出类拔萃,高人一等。
我也是父母,我也有孩子,我也希望我的孩子出人头地,但是同时我也明白这个人与人之间天生就不一样,有的人适合天文地理,有的人适合琴棋书画。
可是现实就是如此,有些学校的资源肯定就会比起其它学校的资源来的多,这个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总是喜欢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些学校就读。它们在意的并不是学校本身,而是学校拥有的资源。
我的学习成绩并不是特别好,所以没有机会读大学,只能读专业文凭。而专业文凭的课程是国际性的,所以并没有说读哪一家学校比较好,主要就是看哪一个老师比较会教,我们就跟着老师跑。我们这一群学生更在意的是哪一个老师能够帮我们考过,哪一个老师比较会讲课,完全都不在乎哪一所学校比较出名。
多给孩子试错的机会
当然,如果说目的是为了考上一所好的中学,好的大学,甚至在大学之后找到一份更有发展潜能的工作,学校的名声也是一个筹码,只是,哪些所谓的名校也就那么几所,花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争夺,还不如把力气和资源留在培养孩子身上。
其实“鸡娃”并没有什么不好,可能就是有些父母误解了鸡娃真正的意义。所谓的“鸡娃”,更多的是给予孩子鼓励和帮助。
帮助孩子找适合孩子的资源,给孩子多一些机会去接触这个社会,陪着孩子成长,多给孩子试错的时间。我太太就用了一个词来替代“鸡娃”,他说我们更多的是“托举”孩子,在孩子的能力基础上,让他们可以爬得更高。
要记得,孩子还是孩子,我们可以鸡娃,但是也要像宠溺吉娃娃一样多宠宠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