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

冠病得过一次就不怕了? 病毒仍暗藏着未知数…

报道|游燕燕   图|Pixabay

你现在还会查看冠病病例的最新数据吗?
你现在还会因为身体稍微不适做自我检测吗?
你现在出门还会戴口罩吗?

如果你的答案全都是“不会”,那证明你的生活已经恢复了疫情前常态,但你并没有做到“与病毒共存”这件事。所谓的“与病毒共存”并不是放弃防疫,相反的,我们必须抱持谨慎的态度持续做好防疫措施,确保永远存在的病毒不会再对全人类构成致命威胁!

别天真了,病毒是不会完全消失的!新加坡近日发布的感染人数上升数据逾30%病患二度感染;马来西亚4月2日至8日的确诊数据为4574宗,平均每天增加653,而且是上升趋势,无疑就是最重大的警惕!

众所周知,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是由SARS-CoV-2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简单来说,病毒就是源头,而病毒是永远无法消除殆尽的。

本地传染病资深顾问医生拿督曹定思解释,尽管冠状病毒与导致2003年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的冠状病毒在基因上相互关联,但却是不同的病毒,冠状病毒在某程度上更难搞!

保护群体被忽略

“目前疫情看似受控制了,但我们相信仍暗藏危机。冠状病毒已经肆虐了3年,为什么它无法完全被消除?主要原因是动物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病毒储存和传播宿主,这意味着病毒将永远纠缠着人类,而且毫无止境地繁殖和变异,难以除根。”

在“后疫情时代”的今天谈“病毒未死”并非是要引起恐慌或老调重弹,而是要提醒人们真相不能逃避,唯有接受才能应对。当大部分人如今仿佛回到疫情前的生活常态时,却忽略了一小群需要被保护的群体。当然,也许该小群体也忽略需要被保护这回事。

上述小群体指的是60岁以上年长者、慢性疾病患者以及未接种疫苗者,也就是高风险感染群。
曹定思语重心长地提醒,尽管他们只是一个小群体,但万一被感染,他们较容易出现重症,在治疗过程中会有生命危险,而且病毒也会扩散传播。

病毒变异难捉摸

病毒变异是最令人头痛的一件事。当病毒在人类细胞中复制时,它会不时发生变异,以致其状态非常不稳定,令科学家和医疗专家难以捉摸。

她以冠病目前最新变种奥米克戎(Omicron)为例。奥米克戎引发的症状都是轻微温和的,以致多数人认为“反正症状轻微,要来就来吧!”,但问题是,症状温和并不意味着不会引起严重问题,即使是科学家或医疗专家也无法预知奥米克戎接下来的变异情况,更无法预知感染者被感染后的症状轻重程度。

“在无法预知和掌控病毒趋向的情况下,民众应该持续做好防范措施,政府也应该持续监控,避免变异病毒再造成另一波危害。”

施打疫苗无效?
看数字说话!

在政府采取鼓励措施推动下,我国大部分民众现今已至少接种了两剂疫苗,但依然有一小部分群体还未施打加强剂。

曹定思认为,该群体抗拒打加强剂可能有两大原因,一是受负面报导和假消息的影响,二是抱持接种了疫苗还是会确诊的心态。

“自从疫情爆发后,网络充斥着大量相关的负面新闻和假消息,像是打疫苗引致死亡、心脏病、中风、瘫痪、记忆力变差等等,引起了大众恐慌,这些说法都太偏激和毫无科学依据。如果打疫苗真的会导致死亡,为什么这两年半以来大部分人接种了疫苗却没发生大量的死亡案例?再来,根据数据显示,这段期间的心脏病和中风病例也没有暴增,比起疫情前,病例并没有特别增多。

“确实有少数人在打疫苗后经历心脏病或中风,但很多人便马上把矛头指向疫苗,没想过患者原本就有潜在疾病风险的可能性。至于记忆力变差,这跟年纪增长和生活忙碌也有很大关系。”

预防严重症状

至于第二点提到的心态问题,她强调,民众必须搞清楚,打疫苗不是为了预防确诊,而是预防确诊后出现严重症状,并提醒民众勿听信毫无科学依据的消息。

感染病专科医生洪萍萍补充,也有些人觉得自己被“骗”了,本来说只要接种一剂疫苗,后来却越打越多。她认为,这是因为人们对科学和医学的常识不足。增加疫苗接种的次数不是说打就打的,而是经过数据分析和科学研究证实的。冠病并非是第一种需要重复接种疫苗的疾病,像禽流感也需要常年施打疫苗。

“也有人认为,冠病康复者已经有抗体保护就不需要打疫苗或加强剂。但根据数据显示,康复者的抗体会随着时间逐渐下降,再加上病毒一直变异,体内抗体是否还奏效也是一个未知数。因此,康复者仍需要接种疫苗或加强剂来提升抗体,尤其是高风险群体。”

鼓励施打加强剂

政府宣布第二支加强剂开打后,民众纷纷质疑是否有必要,而实际上愿意打第二加强剂的民众并不多。对此,曹定思解释,科学家经由数据发现,60岁以上或患有慢性疾病的群体在6个月后会出现抗体下降的情况,而且确诊后发展成严重型症状的机率增加,因此才鼓励高风险群体施打第二加强剂。

“至于是否需要长期重复施打疫苗,目前暂时没有新消息,科学家需要时间进行数据分析来证明和支持重复打疫苗的必要性。”

别对冠病掉以轻心
自我检测很重要!

根据早前官方的冠病数据,全国病例最近已下降到似乎足以令人安心的水平,一些人已经开始跟口罩说“拜拜”,更多人也不再做自我冠病检测。然而,病例真如官方数据所显示般那么乐观吗? 不是,近日反弹就是一个大警告!

并非是指早前的官方数据是假的,而是当人们不再做检测,数字自然会下降;即使有做自我检测,但检测结果呈阳性却没有上报,数字当然也会下降。

洪萍萍指出,奥米克戎的症状较轻微,很多人已不再做自我检测,也许他们自己也不想知道结果,反正只是轻微症状也不会有危险;但要是做了检测且结果呈阳性,他们就会犹豫要不要出门,不出门就不能工作,对收入造成影响。

“因此,我们认为病例并没有真的在减少,真实数字很大可能比官方数字更多。”

自我检测3好处

曹定思鼓励民众即使出现轻微症状也应该做自我检测,并列出检测有3大好处:

第一,    及早发现自己确诊,时时留意血氧指数和身体状况,一有异常马上就医。
第二,    对身边的人负责,避免感染年长的家人、孩子、朋友、同事等等。
第三,    属于高风险群体的确诊者可以在被感染的5天内服用一种抗病毒药物,预防症状发展成严重型,而且对长冠病也有一定程度的减缓作用。这类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示下服用,全马几乎每间政府和私人诊所和医院都有免费提供。

不要以为确诊只要经历一场伤风感冒就没事,别忘了还有长冠病这回事!目前,就连科学家或医疗专家也还摸不透长冠病症状,也还没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做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的长冠病患者会容易感到疲倦,维持长达3至6个月;也有少数患者需要服用抗忧郁药物。

提升长冠病机率

“有数据显示,如果一个人重复感染冠病,其患上长冠病的机率会随着提升。由于长冠病一般都是精神不好、长期头痛、长期胃风等等症状,这些问题也可能是因为年老或压力大所致,所以基本上是很难诊断的,严重的话也可能会影响心理健康。所以,最好就是做好防范措施避免确诊,若确诊了就要密切观察,并及早寻求治疗。”

洪萍萍劝诫民众不要对冠病病毒掉以轻心,尤其建议高风险群体施打加强剂,并在人群拥挤、空气不流通的地方戴上口罩,最好是尽量避开人群多的地方。此外,一旦出现轻微症状应马上做检测,若结果呈阳应马上就医。

骨痛热症病例上升

“好不容易全球才刚进入缓解期,各国的医疗系统和经济都需要一段时间来复原,目前大马还未处于复原状态,我们的医疗系统和经济已无法再承受另一波病毒灾难。最近,槟城就爆发了严重的骨痛热症,病例上升了2000%。

“要知道,世界上除了冠病以外,还有许多疾病需要医疗系统的支援,如果再爆发另一波疫情,相信我们的医疗系统会很快崩溃。因此,防疫措施不能松懈,让我们‘让路’给所有医疗人员和资源关注其他严重疾病,避免患者因延迟治疗导致病情恶化以致死亡。”

 

ADVERTISEMENT

 
 

 

反应

 

国际

研究:冠病封锁期间 女孩大脑成熟速度远超预期

(华盛顿10日讯)据最新研究结果,冠病疫情封锁期间,女孩大脑的成熟速度远超预期,研究人员将此归因于社交隔离。

《纽约时报》报道,研究人员对美国青少年大脑在冠病疫情封锁前后的发育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

由华盛顿大学开展的这项研究9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研究人员测量了儿童大脑皮层变薄的过程。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大脑最外层)会随着儿童成长而变薄,这个过程始于儿童晚期或青春期早期。

皮层变薄并不一定是坏事。一些科学家将这一过程定义为大脑在成熟过程中重新布线,从而提高效率。但这一过程在压力下会加速,而加速变薄与抑郁和焦虑有关。

研究人员在2021年疫情封锁开始解除后进行的测量显示,男孩和女孩在疫情封锁期间都经历了大脑皮层快速变薄。但这种影响在女孩身上更为明显,女孩的大脑变薄速度平均比预期提前了4.2年,男孩的大脑变薄速度仅比预期提前了1.4年。

14岁女孩大脑像18岁

为报告作者之一的华盛顿大学学习与脑科学研究所所长库尔(Patricia K. Kuhl)说,研究结果表明,“一个11岁女童到实验室接受首次测量,当她14岁再回到实验室时,她的大脑看起来就像一个18岁的大脑”。

库尔将这种变化归因于“疫情造成的社交剥夺”,她认为疫情对青春期女孩的打击更大,因为她们更依赖社交互动,特别喜欢通过向朋友诉说心事来释放压力。

库尔说,男女之间的差异“就像白天黑夜那么明显”。 “对女孩来说,这种影响遍及整个大脑,影响所有脑叶、左右大脑半球。”

有大量证据表明,在冠病疫情期间,青少年的健康状况有所恶化,但这项研究为此讨论贡献了一些新的实物证据。

一些研究人员提醒说,不要认定大脑皮层变薄加速是损伤的征兆。

未参与华盛顿大学研究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人类发展研究所所长达尔(Ronald E. Dahl)说,大脑皮层变薄“不一定表示有问题”,这也可能是“大脑成熟变化的迹象”。

他说:“大脑皮层变薄速度加快,确实有可能是一个问题,但直接把这种情况解读为一个问题有点夸大其词。”

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首先对160名儿童和青少年的大脑发育进行测量,目的是了解青少年时期大脑的典型变化。他们于2018收集了首次数据,当时受试者的年龄介于九岁到17岁。由于疫情封锁,他们无法在2020年收集第二论数据。

2021年封锁解除,所有受试者都可以自由活动。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科里根(Neva Corrigan)说,这为比较疫情封锁前后的青少年大脑发育变化提供了一个“自然实验”机会。

约130名受试者回到实验室进行第二轮测试。研究团队将疫情后的结果与预测青少年典型大脑发育的模型进行了比较。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