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

别和医生讨价还价/黄碧瑜

阿强才32岁,家人年纪比他大的都患上了高血压、高胆固醇,父母双双有中风病史。阿强中学时期开始抽烟,除此之外身体也无大碍。

两年前,阿强在偶然机会下,发现自己也患上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虽然被医生劝告要开始吃药,但阿强没在意,只是断断续续地吃。

家族中风病史

一周前,阿强感觉身体半边无力,说话不太清楚,心里一惊,急忙进院治疗,后来被证实中风了。阿强刚想在事业上做一番冲刺,中风这个消息真是晴天霹雳。幸好他病情还属轻微,康复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阿强:“医生,我这么年轻怎会中风啊?”

我:“你有血压高和高胆固醇,家族有中风病史,加上抽烟恶习,中风风险非常高。接下来你必须好好长期吃药和禁烟,把风险压到最低,就可以预防再度中风。”

阿强:“医生,不会吧?是不是我睡眠不足,还有喝太少水所造成的?”

我:“不是,这些都不是造成中风的诱因。”(医生喝水睡觉比你还要少。)

阿强:“不可能的,应该是我最近打算换工作,压力太大所造成的!”

我:“其实压力不是很重要的因素,其他血管病因和遗传才是你中风最大的理由。”(医生工作压力也很大。)

稀血药不可常吃?

阿强:“可是,我听人说,稀血药不可常吃,吃了会出血而死。”

我:“一旦中了风,再度中风的机率就很高,所以要吃稀血药来预防中风。稀血药必须每天规律地吃,医生会做出评估来决定吃哪一类的稀血药。在正常情况下吃这类药物是安全的,不会无端端出血。病人如果需要进行任何手术前须告知医生,并要在手术前停止服用稀血药,待手术结束后,才尽快恢复服用。”(中风病人吃稀血药利多于弊,其实是安全的。)

阿强:“可是,我还年轻,我不想吃药。”

我:“就是因为你年轻,所以更该吃药,把自己照顾好。再中风的话,难保不会比现在严重。年纪一年比一年大,风险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其实如果有更好选择,有什么人是喜欢吃药的呢?)

中风药影响保单

阿强:“我当保险经纪的姐姐说还是别吃,吃了这些中风药,就买不到保险了。”

我:“中风严重的话,有保险也不一定救得了啊!为了买保险而不把自己照顾好,不是本末倒置吗?”(买保险最怕就是这种要“值回票价”的心理。身体若健康就不需用到保险。要是中了风,用保险的理由和机会可多了。)

阿强:“还有,我可以吃药,但是烟我戒不了,也不想戒。”

我:“……”

阿强啊阿强,也许一切来得太突然,你还没做好心理准备。但其实医生我可不是老天爷的代理啊,和医生讨价还价是没用的。不想早点见老天爷,还是好好吃药吧!

 

 

 
 

 

反应

 

保健

医生已成高风险行业!/黄碧瑜医生

20多年前, 我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医生。当年,能当医生真是光宗耀祖,大家非要挤破头混入医学院不可。

举个例子,20年前,中风病患只能接受辅助性的治疗,康复程度因人而异。20年后的今天,严重中风病患竟有可能在治疗后的几天内,重新站起来,快速恢复健康。这个医学上具有突破性的溶栓加上机械取栓治疗,在私人医院的费用介于4到6万令吉,若非保险支付,寻常人家也许难于负担。

对中风病患来说,用几万令吉来换取正常生活,值得吗?以个人角度,衡量因中风而失去的生计,看护照料的终生费用,肢体或是精神上的折磨等等,这肯定是值得的。

但如果我们只是片面听说某某人进院几天就花费了6万令吉,多数人会觉得实在太贵了。一次性的昂贵治疗换来长远而更好的疗效,会不会符合经济效应?对病人和医生来说是的,但对有商业考量的保险公司来说却不一定,这全是看事情的角度问题。

医疗的进步,会把最新科技和药物引进来改进人类的健康。这一切,是需要用金钱、精神、资源和资金去堆彻出来。这也解释了为何医药费逐年只增无减。

私人医院里的个体户

很多人误解私人医生受聘于私人医院。其实在私人医院的架构里,医生都是独来独往的个体,充其量只是医院里的承包商,租用医院的设备和医护人力,来治疗自己的病人。

病人把保费交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则是“财政”,用投保人的共享资源来支付医生和医院的服务费。除了病人为被服务对象,其他三方即医生、医院和保险公司三方鼎立,即是合作伙伴,有时也是对立关系,各取所需。

在私人医院, 医生把资源动用在一位病人身上。如果没有资金上的限制,医生会倾向于把最好的服务和药物给予病人,以让病人有更好的医疗体验。

这些包括更昂贵但是较少副作用的药物,使用更精确的仪器,品质更好的支架等等。当然一分钱一分货,如果资源欠缺,也代表治疗方案在某些方面就要打折扣。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自费病人费用比较少。而医生,就是那个斟酌怎么分配有限资源的“魔术师”。

医生也是保险投保人

医生希望保费增加吗?大家别忘了,医生也是保险投保人。如果保费起价了,生病的医生也要仰赖同事和保险公司这个“财政”来治疗。私人医院属于财团,不属于医生,私人医院没有义务为医生提供折扣。

近年曝光率增加的医疗诉讼案件,让医生们感觉“风声鹤唳”,开始采取防御性措施。这包括一向尽忠职守,医德良好的医生。虽说小心驶得万年船,但是毕竟人的力量、专注力、体力总有疏漏的时候。

眼看同事在行医过程中犯下错误,下一位难免是自己。诉讼案件里,医生成为千夫指,让人以为医生怠慢,任意妄为。法律并不会保护或怜悯医生,医生自保的办法, 就是尽量不接棘手的案件,以减少失误和对自己的压力。

长远来说,这对病人是不利的。若是为了帮病人省下医药费而不做检验,医生则必须只依靠自身的临床判断来做决定,有可能会把自己曝光于误判或医疗失误的风险,得不偿失。这里考验的,就是医生的智慧了。

其实,医生可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医病,但不一定可以掌控病情。现实上,没两位病人的病情是相同的。随着社会进步和人口老化,病人的病情日趋复杂,病人更是也有自身的信仰,要求,期望,有不同的求诊心态,大大增加了治病的难度。

医生的问诊费已经被卫生部明文限制上限,说起来也已经10年没涨价了。普遍上,医生问诊费在病人的医药单里,只占其中的10至20%。

医生在私人界,用的是自己的劳力、技术和知识赚钱,除了一些道德包袱,他们其实和其他专业人士没什么两样。他们还是手停口停的一族,也要缴纳水费、电费、房贷,需要赚钱养家。

大众说医生薪金优渥,但很多人没提及医生也是脚踏实地工作,也有缴税来贡献国家建设。

人人自危

近期不少同事谈起医疗事业,个个表现悲观,为大家对医生的误解教叫屈,但也没人挺身出来解释或抗辩。医学院只教会我们这些书呆子医生要用心服务病人,要努力吃苦,要牺牲自己,突破局限来成就医疗事业。

医学院从来没教会我们怎么算计,怎么提防医药界的阴暗面,也没告诉我们,病人也有和我们在法庭对立的一天。

所以,20年后的今天,医生已经变成高风险行业, 一不小心有疏漏可以造成病人永久的身心伤害,无论有心或无意,分分钟可能因诉讼而身败名裂,动辄赔偿百千万万。医生可以是“好心做坏事”的受害者,还是需要为自己的失误负责。

所以,我认为未来会有更少人愿意当医生。以职业规划的角度来说,医生是一门高危行业:高额投资,有回报但是风险太高了。现在AI当道,20年后,也许医生都是机器人了……只是, 万一还是有医疗失误要人负责的时候,难道我们要禁锢机器人吗?

反应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