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欲突然消失?男人,小心这里出问题!
报道|aNGie 图|互联网、受访者提供
女性发生更年期,是因为女性荷尔蒙减退的关系;男性虽然没有更年期,但同样会面对男性性腺机能减退的困扰。虽然不至于严重影响健康,但却会大大降低生活素质,如果发生在年轻期,更会带来不举、不育的问题。
可别小看性腺功能衰退,它带来的影响包括肌肉松弛、性欲低、性能力减退,也会引发其他并发症比如骨质疏松症或贫血,另外也可能导至心情忧郁、焦虑、容易敏感等心理问题。
内分泌医生江伟瀚表示,所谓男性性腺就是指睾丸。它主要生产睾丸素和精子。男性荷尔蒙的来源也就是睾丸素。一名男人若不能产生男性荷尔蒙,主要是睾丸或脑部受损。脑部的下垂体是荷尔蒙的“总部”。一旦损伤,就不能释放激素来刺激睾丸产生男性荷尔蒙。
“正常来说,是由下丘脑释放激素来激发垂体,并由下垂体发出信息刺激性腺(睾丸)产生男性荷尔蒙,一旦这些生理机制发生异常,就会导致性腺机能减退的发生。”
性腺的产生始于小男孩11至12岁,他们这阶段会开始发育,直至16岁从男童变成男生,并持续到30岁。
在这过程中,性腺产生的荷尔蒙让男孩开始长高,有肌肉,也会有男性特征,有喉核、长胡须,身体的毛发也会分别在胸口、腋下、小腿等部位生长。性器官发育,睾丸也会生产精子,想要有伴侣成家立室。
减退幅度因人而异
“在30岁过后,性腺功能开始逐步下降,减退的幅度因人而异。有些人60岁左右就明显下降,有些人到了80岁还有生殖能力。也有部分人会因为某些原因加快性腺功能下降速度。其一是肥胖者,其二是长期患有慢性病者,比如糖尿病、血压高、心脏病等,这些情况都会导至男性荷尔蒙降低。”

机能不足两种类型:
如果非因老迈自然情况下而是其他因素造成的性腺不足,有分第一型和第二型。
第一型是属于睾丸本身出现问题。比如运动或意外造成睾丸受伤,遭病毒感染或有基因问题。这类型的病人不育的概率很高,因为睾丸损伤了,生育机会比较低。
第二型是病理性。比如痴肥、有慢性疾病、脑下垂体有肿瘤并曾经电疗及化疗,或曾使用过多男性荷尔蒙来健身增加肌肉而导至衰退。另外还包括患腮腺炎(俗称猪头皮)及其他病毒感染。据悉感染了冠病病毒也会影响睾丸功能至少6个月。目前也有研究显示,感染冠病或会使男性的性功能衰退(至少4个月),精子产量也会下降(至少3个月)。

症状不明显被忽略
性腺不足算是内分泌的一种疾病。但由于症状不太明显,因此常会被忽略。只是长期如此就会使生活质素下降。
“性腺不足也有可能是受到其他原因影响,比如身体器官对荷尔蒙不敏感。如果儿童时期多病、缺乏营养造成发育不良,就难以产生荷尔蒙。另外还包括慢性中毒,比如感染到环境上的毒素,长时间接触化学工厂等环境。”
江伟瀚表示,如果年纪老大才面对性腺不足就不太受影响,只会感到疲累及性功能衰退。但如果在男童期间发生就难以发育。
性腺功能严重衰退时,会产生以下后遗症:
1 生活素质下降,病患会性情暴躁、忧郁,容易疲累,无法专注,办事能力差。
2 有研究显示,如果长期荷尔蒙低,会间接导至患上心脏病及其他疾病。
3 会有骨骼疏松症和贫血(因为需要男性荷尔蒙刺激骨髓以产生红血球)。

性腺功能水平高低的对比。
性能力不足3因素
性腺机能不足是否就等同性功能衰退?江伟瀚指出,性腺机能不足并非造成性功能衰退的唯一原因。性功能发生问题有以下3种原因:
1. 心理问题。工作太繁忙,心情焦虑,压力大等等都会间接影响性功能。通常和荷尔蒙没关系。
2. 生殖器官因某种疾病而受影响。也许是血压高、糖尿病或长期吸烟,会影响血管而造成不举。这些病患的荷尔蒙是正常的,只是血管问题导至血流不畅而形成不举。
3. 男性荷尔蒙不足,导至性欲低,有性功能障碍。
“因此男性有性功能上的问题,要看医生先断定是哪一个原因。若是血流不畅的原因,通常泌尿科会给予药物以助勃起;如果是荷尔蒙问题,而且是第一型的,就可能需要转介去内分泌科。”

江伟瀚:生理机制发生异常,就会导致性腺机能减退的发生。
14岁未发育须留意
如果是先天基因造成性腺功能问题,一般上在男童发育前都很难被发现。直至13至14岁,也许父母会发觉为何孩子不会长高也没有发育,这才开始怀疑并关注。
要如何得知性腺功能是否衰退?江伟瀚说:“通常小孩在13岁开始增高,少年时期的性器官和睾丸都会长大。如果这年龄还没发育增长,就要找医生了;成年人方面,如果忽然间性欲减少、性能力降低、不能维持硬度,胡须或身体上的毛发减少,或觉得容易疲累,专注力减低,运动能力也减少,这时就得注意了。”
如果排除了其他疾病导至,要确诊就得留意以下数点:
1.检查睾丸是否正常,正常的睾丸体积通常是16至20毫升以上。如果睾丸有萎缩现象,可疑性就比较高。
2.看看身体的毛发是否比较少,如果腋下及阴部毛发很少就要怀疑。
3.是否开始有女性特症,比如稍微长乳房,或声线变得阴柔就得注意。
“要确诊除了做体检还要验血,以检测男性荷尔蒙指数的高低。由于男性荷尔蒙很敏感,如果身体不舒服、不够睡或吃太饱,它都会降低。因此验血必需早上空腹去验,而且需要通过两次检验,如果都是低下才算确诊。”

男性是由脑部发出信息刺激性腺生产荷尔蒙。
/治疗方法/
分型决定治疗方案
要看发生在什么年龄以及病患的想法。如果发生在七八十岁,有这症状是正常的,可以不必置理。如果是70岁以下,就得考虑个人方面有没有需要治疗。若觉得自己已年迈,伴侣也老了,不需要享受性生活,可以接受性腺衰退带来的症状,就可以不必治疗。如果自认还很健康,还在享受性生活,性腺衰竭让他的生活受到影响,那就需要治疗。
人造荷尔蒙补充缺陷
治疗方面是要看属第一型或第二型。
第一型是睾丸缺陷,不能生产荷尔蒙,只能以人造荷尔蒙来补充;第二型的睾丸是正常的,只是其他原因造成它减少生产荷尔蒙。比如脑下垂体出状况,可以注射药物来刺激睾丸生产荷尔蒙。
另外,如果是其他疾病导至,比如痴肥或其他慢性病,也可先管理其他疾病,当病情减缓或康复后,睾丸也自然会恢复生产荷尔蒙。
治疗方面有通过服药、涂药及注射,并且必需长期使用,直至本身不再需要荷尔蒙为止。
口服药—— 每天服食。但由于口服药需经过肝肾过滤处理,因此并不太鼓励。
涂药 —— 在皮肤表面上涂荷尔蒙药膏,渗进皮肤让身体吸收,荷尔蒙水平较平稳,副作用较少。但功能较不显著,需长期涂抺。
注射—— 注射药物以增进男性荷尔蒙。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每3至4星期注射一次。另一种是注射一次可耐3个月。但缺点是在注射初期,荷尔蒙水平会升得很高,有些病患在刚刚注射后,脾气会变得急躁。当时日久了,荷尔蒙水平慢慢下降,到最后,情绪就变得低沉忧郁,或则其他性腺功能衰退的症状会复发。
另外,对于青壮年就面对性腺功能减退的病患,或许也需要心理辅导的配合。他们除了面对性功能障碍,也会造成不能生育,需要获得开导之余,可能也要采取人工授孕方式以生育下一代。

/预防保健/
严控血糖照顾饮食
在预防方面,首要是别让痴肥及糖尿病及高血压等疾病缠上身。江伟瀚指出,根据他本身所做的研究,大马患上糖尿病而面对男荷尔蒙衰竭问题的病患占了16%,代表每6个男性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个面对这问题,这些病人的年龄从33岁到70岁不等。
他指出,如果病人可以控制血糖和减肥,就能增进男性荷尔蒙。如果肥胖者加上糖尿病而且没有控制好病情,又面对第一型的性腺功能衰竭,不仅不能逆转还会恶化。因此预防的方法就是防止肥胖以及照顾饮食。
吸烟影响精子质量
“也要避免吸烟,因为会影响精子的质量,同时也会影响血管,或造成其他疾病导至肥胖继而使荷尔蒙減退。”
另外也要常做运动,比如做一些锻炼肌肉的运动,尤其是举重,专注在大腿肌肉及臀部的锻炼,就会增加男性荷尔蒙。
骨质疏松不是老年病 控制内分泌是关键

报道|aNGie 图|互联网
相信大家都曾听闻“骨质疏松症”,但却没有多少人会在意,认为那只是老化的自然现象,也不会特地去接受治疗。
可是,你知不知道,有很多健康的老人家,他们没有什么疾病,也不知自己有骨质疏松症,但往往一不小心跌倒之下就会骨折,不仅失去行动力和良好的生活素质,对家属也形成负担,因为必需长期照顾。如果严重的,一辈子都要躺床,甚至引起并发症而危及生命,所以不要小觑骨质疏松的发生。
内分泌医生江伟瀚指出,其实骨质疏松症也和内分泌有密切关系,因为骨头的成长都需要荷尔蒙控制。骨骼的构造需要钙质、磷和维他命D等等,如果身体少了相关荷尔蒙帮助吸收主要成分,或因为其他荷尔蒙过多,日久就会形成骨质疏松症。
造成骨质疏松症的因素:
“骨质疏松”的定义就是指骨头的密度下降了,骨质变得脆弱,容易发生骨折。
江伟瀚表示,造成骨质疏松的因素有2大类:
1.自然老化形成
●这是因年纪老迈,机能退化而导至,尤其是女性,在更年期过后缺乏雌激素(女性荷尔蒙),使到骨头里的维他命D和钙质不足,进而造成骨质疏松症;
●男性虽然没有更年期,但却会面对性腺功能衰退,因此也会有骨质疏松的问题;
●人体内的骨头,在30岁时骨质密度最高,过后就慢慢减退。女性通常在更年期后的10多年开始发生,因此一般病发年龄是65岁左右;男性则减退得比较慢,通常是70岁左右才发生;
●遗传基因也是其中一个因素。如果家族里有人患骨质疏松症,风险就会更高。
2.病理和药物形成
●如果某种原因令体内荷尔蒙太高,就会导致钙质从骨头流失,进而患骨质疏松症;
●有一些病症比如甲状腺亢奋症,又或者用以维持身体钙质水平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都由于荷尔蒙过高而有可能造成骨质疏松;
●某些药物也会间接导至,比如治疗癌症需要到的化疗药物,又或者男性前列腺癌需服食的抗雄激素药物;
●因为患了某些疾病而服食过多类固醇,也会使骨质疏松。

/高风险群/ 3:1的比率
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以女性偏高。据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的数据,全世界50岁或以上的族群中,每3个女性就有1人患有骨质疏松症;男性则每5个中有1人。
以下是江伟瀚列出的高风险群体:
1.家族成员是骨质疏松症患者,本身的风险就较高;
2.体骼过于瘦小或肥胖者,风险都会较高。瘦小者的骨密度不高,但过于肥胖的话,身体组织会因长期发炎而导至骨质流失;
3.女性过早绝经也是风险之一;
4.运动量少的人也有高风险,而举重等负重运动能强化肌肉,使骨头密度增高;
5.饮食中的钙和维他命D摄取不足。亚洲人普遍对奶制品不喜欢,也不爱晒太阳,因此都会面对风险;
6.过度饮酒、吸烟和摄取过多咖啡因。
“总的来说,亚洲人和白人的风险较高,因为体骼比较瘦小,相对骨质密度高的非裔美国人,他们的风险就比较低。”

江伟瀚:一旦得知有骨质疏松症就要接受治疗,因为骨质疏松之后,骨折的概率就很高。(图由受访者提供)
/后果/ 骨密度减退易骨折
如果患有骨质疏松症而不理会,就很容易造成骨折。在平时,骨质疏松是没有任何症状可观察,除非骨头折断了就医检查同时会被发觉,因此可说是隐形的骨骼健康杀手。
骨质疏松症由于骨密度已大大减退,有时很轻微的碰撞甚至坐下,都有可能使骨折断,尤其是上了年纪的女性,并不一定要发生严重的意外,有时忽然间很轻微的滑倒或从床上站起摔倒就会骨折。最常见的骨折部位是大腿骨和脊椎,另外就是上臂或骨盆。
引发问题危及生命
有时老人家抱怨腰酸背痛或者驼背,这都有可能是因为内在的脊椎骨折(脊椎骨节坍塌),进而造成疼痛。
一旦骨折又没有治疗,就会引发很多健康问题,甚至造成生命危险。
“老人家如果骨折后有经手术治疗就还好,如果任由骨折不处理,也许一辈子就得瘫痪在床上,同时也会引起并发症。
“长期躺卧会使背部损伤及长褥疮。由于长期睡卧没运动,也有可能患肺炎或膀胱炎,严重的话还有可能造成深静脉血栓,如果血块进入肺部就会导至死亡。”
/如何诊断/ 检测评估风险
江伟瀚说:“要诊断骨质的密度是否符合水平,可以去进行DXA双能X射线吸收法,就像X光似的可扫瞄测试出骨的密度,从中看出骨质疏松问题是否严重。另外也可通过测试脊椎骨折断的数量(有多少骨节已坍塌)来判断,如果折断超过两处就算是严重。除此以外,医生也会做骨骼健康评估如骨折风险评估,以判断是否有风险因素。”
他表示,很多人平时不会特地去检查骨质密度,大部分都是骨折了去医治才知道本身患有骨质疏松症。其实上了年纪的人都应该要有醒觉心,在骨质严重流失前就去检测。
他建议以下人士可去检查:
1.65岁以上女性或70岁以上男性,无论有没有症状,都去进行DXA 双能 X 射线吸收法,预早测试本身的骨质问题;
2.有不明原因的腰痛或背痛者;
3.已有骨折者,要检测看是否骨质疏松症导致;
4.有某些疾病比如甲状腺亢奋症,有使用类固醇的建议做检测;
5.有家族遗传骨质疏松症者。

/什么情况需治疗/开始疏松就要治疗
一旦得知有骨质疏松症就要接受治疗,因为骨质疏松之后,骨折的概率就很高。
江伟瀚说:“如果遇有骨折就要进行外科手术,如果没有骨折而只是骨质疏松,就要口服或注射药物以增强骨质的密度和减少钙质的流失。”
是否任何有骨质疏松者都必需接受医疗呢?
他指出,情况因人而异。如果一名80岁的老年人,身体还很健壮,能正常活动并有社交生活,患了骨质疏松症就建议治疗,以保持良好的生活素质。因为如果因骨质疏松症而跌倒造成骨折,就可能再也难以行动,生活素质也会大大降低了,所以治疗是有必要的;相对的,如果一名老人家健康不好,有其他疾病比如心脏衰竭或肾脏衰竭,日常活动都受限制的,就不一定需治疗。
不一定一辈子服药
“在治疗用药方面。如果女性在更年期后的10年以内或60岁以下,可注射雌激素,超过60岁就使用其他药物;男性如果是性腺功能衰竭造成骨质疏松,就可使用睾丸素或睾酮来补救。
“药物有分口服和注射,并不一定需要一辈子服药。有些药物用了一段时间后暂停,药效还会存留在骨头里。因此这类药物只需服用2-3年,如果骨质进步了就可以暂停一段日子(这叫药物假期),过后再持续观察风险水平来决定是否需要再用药;另一些药物若患者仍健壮能活动则需长时间服食,直至有其他疾病不适合走动或不再需要就可停止。”
/预防/多运动摄取钙质
坊间很多关于预防骨质疏松的商品,比如强化骨质的奶粉,以及钙质和维他命D等等营养辅助品,是否可靠这些产品来防治骨质疏松症呢?
江伟瀚说:“如果还没有骨质疏松症,靠钙质和维他命D等营养辅助品是足够维持的。但如果已有骨质疏松症,就不单只需要这些,还必需靠药物治疗。因为营养辅助品虽然有助防止骨质疏松,但药性不强。除非药物对该病患不适合,或没有办法之下,确是可以使用这些辅助品来替代。”
预防方面如下:
■在年轻时或骨密度减退之前,就要多摄取钙质和维他命D;
■每天要摄取1000毫克的钙,800-1000国际单位的维他命D,最好是从天然食物上摄取;
■钙质来源:乳制品、坚果类、西兰花等;
■维他命D来源:鱼肝油或多脂肪的鱼,多晒太阳(早上7-8点的阳光比较安全,皮肤癌风险较低);
■减少吸烟、喝酒和咖啡因;
■多做负重锻炼的运动,比如走路、上楼梯、举重等。
另外,他也建议读者可以向家庭医生询问:
1. 我是否有患上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因素?(包括导致骨质流失的健康状况或药物等)
2. 我是否需要接受骨密度测试(BMD)?
3. 如果已接受BMD测试,测试结果意味着什么,是否需要药物来保护我的骨骼?
4. 我如何可获得足够的钙质和维他命D?
5. 我应该进行何种运动来帮助强健骨骼和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