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

消极认知是老龄健康隐患 年龄渐长更应保持活跃

文|整理自IMU文章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如何在年老时维持良好的身体机能,已成为医学界与公共卫生领域日益关注的课题。虽然衰老不可逆,但许多与老化相关的生理退化,仍可通过科学方法延缓甚至改善。

马来西亚国际医药大学(IMU)替代与辅助医学院脊骨神经学高级讲师卡塔日娜博士(Dr. Katarzyna Paczek)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科学和持续的身体活动,我们有能力延缓生理功能的衰退,甚至在某些方面逆转老化的表现。

研究显示,人类的肌肉质量通常在25至35岁之间达到高峰,之后开始逐年递减。她解释道,“到80岁时,个体可能会损失多达80%的肌肉质量。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接受体能衰退的命运。保持活跃的生活方式,是对抗肌肉流失的有效策略。”

而老人常会说:“我已经老了,还能怎么样?”这是许多长者在面对健康建议时的常见反应。她强调,这种心态在临床与健康促进实践中极具挑战性,因为它抹杀了行为改变的可能性,也让身体功能退化变得更加难以扭转。

年长者一旦放弃身体活动,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活动减少,肌肉进一步萎缩,随之而来的是跌倒风险增加、慢性病加重、独立性丧失等连锁反应。

活动量下降:亚洲家庭潜在影响

在亚洲传统家庭中,年长者常由子女照顾,日常劳动显著减少。虽然这体现了孝道文化,但也可能导致长者活动量不足。

卡塔日娜指出,许多老人在退休后,生活节奏明显放缓,日常体力活动趋近停滞。

“事实上,肌肉流失不仅是自然衰老的结果,也与身体使用量下降密切相关。当我们不再频繁使用肌肉,身体就会适应性地减少肌肉结构的维持。这种‘用进废退’机制,是肌力退化的重要原因。”

而规律的身体活动有助于维持关节灵活性、提升平衡力和姿势控制,减少跌倒风险,同时显著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运动可以缓解焦虑、改善睡眠,甚至降低抑郁发生率。许多研究已证实,规律运动的老年人更能独立完成日常事务、拥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和社交意愿。”

至于老年人应如何开始或维持活跃状态?应遵循个体化和渐进性原则。她指出:“没有一种运动处方适用于所有老年人。关键在于找到与自身体能状况相符的起点。”

如果曾长期维持锻炼习惯,可从轻至中等强度的运动项目开始;而过去生活偏静态者,应从简单的动作着手,例如室内步行、上下楼梯或站立时轻微拉伸。

护理人员和家属在此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他们可以鼓励长者完成小型任务,逐步摆脱久坐习惯,降低失能风险。

如何判断运动强度?

为了帮助公众理解自身运动负荷,卡塔日娜建议使用“谈话测试”作为参考标准:

轻度活动:可边活动边交谈,甚至唱歌;

中等强度:可交谈但无法唱歌;

高强度活动:只能间断说出几句话。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周应至少完成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关键是“开始比完美更重要”,逐步进展才是长期维持的保障。

慢病患者先评估再训练

如果已有心脏病、糖尿病或高血压等慢性病史,在开始新的运动计划前,务必先经医疗评估。她强调:“忽略这一环节可能带来意外健康风险,特别是在尝试中高强度训练时。”

透过专业指导,不仅能更安全地展开运动,也有助于根据健康状况制定更合适的运动方案。

加入阻力训练强化成效

为最大化运动效益,建议在有氧活动基础上,逐步引入阻力训练。肌肉力量训练如弹力带练习、自身体重动作(如深蹲、俯卧撑),均能有效延缓肌肉萎缩。

卡塔日娜提醒:“唯有当原有活动不再具挑战性时,才应适度增加训练强度。若训练引发明显酸痛或紧绷感,应暂时调整或降低强度,等身体适应后再继续。”

寻求专业支持量身定制

老年人在运动过程中可能因不适或无从下手而中断,适时的专业指导将大幅提升依从性与效果。可咨询物理治疗师、运动教练或脊骨神经科医师,为其量身定制训练计划。

此外,参与邻里社区运动小组或远程锻炼平台,不仅能提升动力,也能增进社交,建立支持网络。

坚持带来长远改变

只要持之以恒,运动带来的健康改善是可见且持续的。肌肉流失速度可减缓、平衡力增强、跌倒风险降低,进而保持更多的自由与独立性。

卡塔日娜说:“运动所带来的意义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理与社会层面的。这代表你能与家人出游、参与社区活动,不再受限于体力、疼痛或疲劳。”

结语:当下开始为未来投资

卡塔日娜提醒:“每个人的健康基础不同,不需要一开始就完美。即使只是每天多走几步、多站一会,也比完全不动来得好。关键是坚持。慢慢地,你会发现身体变得更有力、更灵活,然后你就可以再做得更多。”

老化不是终点,而是转折点。从今天起,主动管理健康、保持身体活力,是我们给予未来最重要的礼物。

 

 
 

 

反应

 

商余

遇见大姐/冬阳

文| 冬阳

我的大姐63岁了。

我在老家剪草,大姐正在祭祖,有机会和她叙旧。与大姐聊天,最关键的话题,就是她的健康。

我的家族有糖尿病病史,大姐也不例外,靠吃药控制血糖。现今的她走路不利索,她说今非昔比,以前三步并作两步上楼梯,现在必须一级一级上楼梯,快不了。

退休后的大姐参加慈济做义工。有一回来到一户人家要捡废品回收,主人启动电动门,电动门一打开,就把靠门的她轻轻的往后一推,已经脚力不稳了,这一推,大姐跌个四脚朝天,幸好无大碍。

一则大姐津津乐道的轶事。当年申请本地大学,官方消息说,两个星期内获录取的学生会受到录取通知书,逾期意味申请失败。

转眼来到最后一天,那天正午,大姐在等邮差,邮差来了,他给前方的伯伯家送信后就扬长而去,大姐以为进大学美梦破碎了。岂料,离去的邮差掉头回来,这一次邮差的摩托车朝我家驶来,大姐的心突突地跳,邮差给她递了一个赤牛皮信封,说刚才漏了这封信。

也是这封大学录取通知书,改变大姐的命运。她完成学士学位后,进修一年的教育系,而后在国中执教30年,当了多年副校长,最后以校长身分退休。大姐的事业和婚姻顺利美满,唯独健康不容乐观,她不喜欢每天验血糖,对控制饮食不甚在意,她说这样做,生活没有乐趣。

某个早上,我惯例在公园晨跑,慢跑时我想起已经无法慢跑的大姐,默默在心里祈了个愿——身体健康,步伐稳重,但愿六七十岁还可以走路和慢跑,直到老去。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