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

湿疹非食物过敏/郑志忠医生

文字|郑志忠医生

林太带着她5岁的儿子来就诊,他的脸部、身体和四肢出现严重的瘙痒性皮疹。她尝试了各种保湿剂并限制各种类型的食物,但皮疹仍然没有好转。她感到非常焦虑,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经过详细检查之后发现,林太的儿子其实患上了一种常见的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或俗称特应性湿疹。

这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它并非简单的过敏性疾病。患者往往有剧烈皮肤瘙痒、发红、肿胀和皲裂,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患者还常常合并有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其他特应性疾病。每年约有多达10%的成人和20%的儿童被诊断为特应性皮炎。

湿疹病因多

林太焦急的问我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病症?是食物过敏吗?需要避食吗?还是有其他原因?

特应性皮炎其实是一种多因素疾病,主要病因有3个:

1、遗传因素

如果父母其中一人患有特应性皮炎,孩子的患病风险约为30–50%;如果双亲均受影响,患病风险则上升至60–80%。其中主要的有Filaggrin(FLG)基因突变并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

2、免疫系统异常

免疫失调特别是Th2细胞反应失衡导致IL-4和IL-13等细胞因子的过度产生是另一个重要病因。

3、环境及外来因素

外界的气候变化、感染原、过敏原、刺激物(如肥皂、洗涤剂),心理因素如压力是重要的促发因素。食物过敏并不是特应性皮炎的主要原因,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加重症状。除非有明确的食物和发疹之间的因果关系, 否则不推荐盲目避食。过度避食不仅对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无益, 还会导致患者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受限。

会是其它皮肤病?

林太接着问我如何确定这是特应性皮炎而不是其他皮肤病症呢?

特应性皮炎具有多种症状及临床表现,取决于患者的年龄、疾病严重程度。症状包括红斑、瘙痒、干皮症、丘疹和斑块、抓痕、苔藓样变(皮肤增厚、变硬)。

皮损分布的部位是取决于病患的年龄:

婴儿期(0-2岁):两颊、额部和头皮,后逐渐蔓延至躯干和四肢。

儿童期(2-12岁):屈侧部位(肘窝、腘窝、颈部、手腕和踝部)。

青少年及成人期(12->60岁):屈侧部位、手部、面部及颈部。

特应性皮炎如果不及时就医,可以引起的并发症,如继发细菌感染、睡眠障碍及心理影响(焦虑、抑郁)。

只能控制无法根治

林太想知道特应性皮炎能根治吗?特应性皮炎目前没有根治方法,仅能对其加以控制。部分患者成年后,由于皮肤免疫功能得到改善,症状会自行改善。

林太说之前的医生给了她的儿子多种皮质类固醇药膏,她想知道类固醇药膏是否安全?还有其它治疗方法吗?

外用药物治疗如皮质类固醇(Corticosteroid)是主要的抗炎药物。医生会依病情程度而选择不同剂型和强度的类固醇剂。不当使用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如皮肤变薄、萎缩纹等。

在医生的督促下,正规使用类固醇是安全的。还有其他非类固醇外用抗炎药物如他克莫司(Tacrolimus)、吡美莫司(Pimecrolimus),克立硼罗(Crisaborole)是适合长期使用。

基础治疗也重要

除了外用药物,以下基础治疗也相当重要:

1、洗浴

建议洗浴温度在摄氏32-37度,洗浴时间约5至10分钟。推荐使用无刺激的洁肤用品。

2、保湿剂(润肤剂)

使用无香料、低致敏性的保湿润肤剂有助于恢复皮肤屏障功能。建议洗澡后立即涂抹保湿润肤剂以锁住水分 。

3、改善环境

避免搔抓、摩擦,毛织物、酸性物质、漂白剂等的刺激;及时清除汗液对皮肤的刺激;避免饮酒和辛辣食物;避免过度干燥和高温等刺激;控制环境中致敏物,如尘螨、动物皮屑、花粉等。

系统化治疗病情

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病患大致上需要系统治疗法来控制病情。这包括:

1、免疫抑制剂 (Immunosuppressant):环孢素(Cyclosporine)、甲氨蝶呤(Methotrexate)、硫唑嘌呤(Azathioprine)、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

2、生物制剂 (Biologics):度普利尤单抗注射剂(Dupilumab)

3、Janus激酶抑制剂 (JAK inhibitor):乌帕达替尼(Upadacitinib)、阿布昔替尼(Abrocitinib) 、巴瑞替尼(Baricitinib)

以上药物只能在皮肤科医生密切监测下启动治疗并需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其他疗法还包括湿包治疗(Wet Wrap)、紫外线疗法(Phototherapy)和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Immunotherapy)。

 

 
 

 

反应

 

保健

肺癌术后患者生蛇之痛/林仁吉医师

有些故事比病历本上的文字更深刻,铭刻在我们的记忆里。身为一名中西医,我经常面对极其复杂的病例,但总有一些特别的患者让我停下脚步,重新审视医生与患者之间的那条桥梁——是技术的传递,还是人心的共鸣?

这次的故事,来自一位年过六旬的肺癌术后患者。他并没有因为病历里“癌症”这两个字而被击倒,反而在战胜肺癌后,再次被一种我们熟悉却容易忽视的病症——生蛇(带状疱疹)拖入深渊。

绝望的身影

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他步履蹒跚地走进诊室。初见时,我以为他只是又一个寻求术后护理建议的老年患者。瘦削的身材裹在松垮的衬衫里,他的眼神疲惫不堪,却带着一丝隐隐的求助。

“医生,我真的撑不住了。”

他开口时的声音颤抖,像一根拉到极限的琴弦。我停下手中的笔,仔细倾听。他告诉我,手术后的几个月里,左侧背部靠近手术疤痕的地方开始感到隐隐作痛。他以为只是术后恢复的正常反应,可疼痛却逐渐加重,从间歇性的刺痛变成持续的灼烧感。

“晚上我连躺下都难受,衣服碰到皮肤都像刀割一样。”他说到这里,眼眶微微泛红,“我整夜睡不着,就像有火在烧,3个月没好好睡过觉了。”

排除肿瘤复发

疼痛来袭时,他第一时间回到主刀医生的诊室。医生安排了全身PET-CT扫描,从头到脚仔细排查,希望排除肿瘤复发或转移的可能。然而,幸运的是,影像结果并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医生给出的结论是:“可能是手术疤痕导致的肌肉神经不适。”于是,开了一些止痛药试图缓解症状。然而,这些药物并没有起到太大作用,灼热刺痛感依旧顽固地存在,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他提到这段时间,几乎尝试了所有能想到的方法:口服止痛药、涂抹膏药,甚至跑了几趟急诊,医生们都建议他忍忍,说可能是术后疤痕组织引起的肌肉疼痛。但他知道,自己的疼痛和疤痕无关。

更让人痛心的是,他的体重在短短3个月内掉了10公斤,孤独的他甚至几次产生了轻生的念头。他垂下眼睛,说:“医生,这么痛,不如死了算了。”

皮疹:生蛇的真相

听着他诉说,我的思绪开始迅速梳理他的病情。他的描述很典型,却隐藏着被忽视的线索。我们再次详细询问病史,并对背部手术区域进行了仔细检查。

让人意外的是,在他的手术疤痕周围,发现了带状的黑色素沉淀。

细问之下,他提到左侧胸背部曾经出现过一片红斑,起了小水泡,但他以为只是手术后的正常反应,自己擦了些外用药膏便不再理会。此时,我才更加确定这不是简单的术后疼痛,而是患上了带状疱疹,俗称“生蛇”。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发的疾病。这种病毒潜伏在我们小时候感染水痘后残留的神经根内,当免疫力下降或身体虚弱时,病毒会再次活跃,沿着神经走向引发炎症和皮疹。对于像这位患者这样年长、身体虚弱且免疫力低下的个体而言,带状疱疹并不罕见。

从诊断到治疗

当我告诉他是带状疱疹引发的神经痛时,他的眼神里闪过一丝疑惑和复杂的情绪。

他说:“只是个皮疹,为什么会这么痛?”

是啊,这正是很多人对带状疱疹的误解。

带状疱疹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皮疹本身,更在于它可能带来的后遗神经痛(Post Herpetic Neuralgia,PHN)。当神经被病毒侵犯后,即使皮疹消退,神经痛仍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影响生活质量。

看着他满是祈盼的眼神,我感到一股责任感涌上心头。我向他解释了病情的机制,告诉他疼痛并不是他虚构的,而是真实存在的神经问题。

“我们会帮您减轻痛苦,让您好好睡个觉。”我这样承诺着。

中西双剑合璧

除了正在服用的西药止痛药,我们的团队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中医治疗方案:

针灸与艾灸:通过刺激穴位,改善血液循环,减少神经痛敏感。

中药汤剂:调节气血,增强免疫力,促进全身恢复。

解疤和穴位按摩:辅助缓解局部肌肉紧张。

治疗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但他的坚持让我印象深刻。他每次来复诊都会带着一点好消息:

第1周,他的睡眠时间从每晚不到1小时增加到6小时;

1个月后,他已经能独自开车去菜市场买菜了;

3个月后,他带着微笑告诉我,他决定去参加社区的太极班。

勿忽视重要信号

与这位老爷爷的接触让我意识到,很多患者容易将带状疱疹误认为普通皮疹,导致延误治疗。这种情况在老年人中尤为常见。

以下是带状疱疹与常见皮疹的对比:

带状疱疹

●单侧呈带状分布,沿神经走向多为对称性分布,区域无特定规律

皮疹形态

●小水泡,排列成串,可能有红斑

●刺痛、灼烧感,可能先于皮疹出现

●水泡2周消退,但疼痛可能持续数月至数年

老年常见皮疹(如湿疹、银屑病)

●常为干燥鳞屑或单独红斑

●以瘙痒为主,疼痛少见

●随治疗快速消退,无长期症状

任何皮肤出现不明原因的带状分布皮疹,尤其是伴随疼痛者,建议立即就医。

换位思考与共情

这个故事不仅让我感慨患者的坚韧,更让我反思作为医生的职责。医学并非只是诊断和治疗的冰冷流程,更是人与人之间温暖的交汇。

在与他的交谈中,我不仅是医生,更是倾听者。他说:“我以为自己只是一个病人,可医生您让我觉得自己是个值得被关心的人。”

这句话让我动容。疼痛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感受,它也渗透进了患者的生活和心理,而我们医生的关怀、多问的一句话或多检查的一个动作,则可以是那漫长黑夜中的一束光。

医学的两面镜子

医学有时是一个冷酷的科学,需要精准的数字和技术;但更多时候,它也是一面镜子,反映着医生与患者之间最本真的人性交流。

对于这位老爷爷来说,带状疱疹是人生中的一段黑暗旅程。但在这条路上,他找到了支持与希望,重新点燃了对生活的热爱。

作为医生,我相信,医学不仅仅是治愈身体的痛楚,更是修复人与生命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正是让我们无论面对疾病还是人生,都能继续前行的力量。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