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水瓶清洁不到位 喝入的每一口水都有细菌

(示意图/取自Pixabay)
(伦敦18日讯)研究表明,日常使用的水瓶与健康息息相关。如果没有正确清洗或长时间未清洗,每次喝水时,细菌都会被带入瓶中,并可能在一天内迅速繁殖。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情况并不罕见。
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称,美国普渡大学的食品安全专家贝恩克(Carl Behnke)一次偶然的实验,让他对自己的水瓶肮脏程度大为震惊。他用纸巾擦拭瓶内表面后发现,纸巾原本洁白,但取出时已变得污迹斑斑。
贝恩克说:“水瓶内部的滑腻感并不是瓶子的材质导致,而是细菌堆积的结果。”
贝恩克与研究团队随后展开一项调查,了解人们对水瓶的清洁习惯。结果发现,许多人对自己的清洁方式不妥心知肚明,却不愿了解瓶内真实的细菌状况,研究数据最终证实这些水瓶中确实充满细菌。
水瓶中的细菌从何而来
尽管人们日常饮用的自来水通常是安全的,但自来水中也存在一些微生物。莱斯特大学的临床微生物学副教授弗里斯通(Primrose Freestone)解释,水在室温条件下存放时间越长,细菌繁殖就越快。当水瓶未被清洗且长时间存放时,这种状况会更加明显。
不仅如此,大部分细菌污染实际上是由使用者自身带入的。每一次喝水,口腔中的细菌都会被带入瓶中。与此同时,若人们携带水瓶去不同的场所——健身房、办公室、户外,外部环境的微生物也会附着水瓶上,然后当人们喝水时,微生物会被带到瓶子里。不常洗手或与他人共用水瓶的行为,也会增加细菌污染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装入水瓶的液体类型对细菌的繁殖有显著影响。除了清水外,富含糖分的饮品如果汁或含蛋白质的饮品如奶昔,都会为细菌提供理想的养分。这些饮料一旦长时间存放,更容易形成适合细菌和霉菌生长的环境。
大多数细菌对健康无害,但一些病原菌可能导致腹泻、呕吐等症状。虽然这种情况并不常见,但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更容易受感染。此外,如果水瓶中滋生的霉菌或真菌进入体内,可能会引发过敏反应。科学文献中虽少有因水瓶细菌导致严重疾病的明确案例,但预防措施仍然必要。即便是低水平的细菌积累,长期来看也可能对免疫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如何清洗水瓶
研究发现,经常清洗水瓶是避免细菌污染的关键。此外,使用清洁工具(如刷子)或洗碗机,尤其是具有杀菌功能的洗碗机,是最有效的清洁方式。研究还发现,装过茶、咖啡或果汁的瓶子,其污染水平往往高于仅装水的瓶子。
弗里斯通建议,用超过60摄氏度(140华氏度)的热水和洗涤剂清洗瓶子。清洗时将清洁剂与热水充分混合,摇晃瓶身后静置约10分钟,再用热水彻底冲洗干净。清洗后,将水瓶倒置通风晾干,以防湿气滋生细菌。这种方法不仅能清除表面污垢,还能有效去除难以察觉的生物膜——这种滑腻的薄膜为细菌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
弗里斯通强调,这种清洗方式应在每次使用后进行,或者至少每周多次。不要等到水瓶有异味再清洗,如果已经有异味,那就说明需要更换新的瓶子了。
选择易于清洁的水瓶
虽然有研究显示,不锈钢水瓶的细菌负担可能低于塑料瓶,但影响最大的因素并非材料,而是清洁方法。关键是最容易清洗的瓶子才是最卫生的。
弗里斯通指出,最卫生的瓶子往往是最容易清洁的瓶子,无论材质如何,关键是确保每个部位,包括瓶身、瓶盖、吸管等都彻底清洁过。
水瓶含菌量高 小心血液中毒!
整理|游燕燕
水瓶的款式众多,如果清洗不干净更会滋生细菌,导致健康出现问题。美国一项研究测试了12款可循环再用的水瓶,发现如果每日使用的水瓶连续一星期不清洁,1口的含菌量超高,比舔到宠物的玩具更危险。
研究指,12款水瓶口平均含菌量超过每平方厘米30万菌落形成单位(CFU)。CFU值愈高,代表含菌量愈高。
滑盖型含菌量最高
结果总结了4款水瓶常用的壶口设计,结果发现滑盖型水瓶虽然方便,只需将盖子滑开,就不用怕水溢出,但它的含菌量最高,达93万CFU。
幸好当中只有一半细菌会对身体有不良影响,不过仍有机会引起皮肤感染、肺炎或血液中毒。
吸嘴型水瓶及扭盖型水瓶,分别有大约每平方厘米16.2万CFU及15.9万CFU。报告更指使用这些水瓶比用宠物碗吃饭更肮脏。这两款水瓶超过98%的细菌都是对人体有害的,其中的革兰氏阴性菌 (如大肠杆菌) 有可能会引致肺炎和血液感染等疾病,甚至可以抵抗抗生素。
而最干净的是吸管型水瓶,它的含菌量只有约每平方厘米25CFU。原因可能与水分随吸管滑下,故接触口部的饮管口细菌不易滋生,但仍然比家用厕所板含菌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