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留住肌肉,这两件事必须做!/吴玉莲

30岁以后,肌肉会以每年1%的速度流失,60岁之后,全身肌肉将减少30%,超过80岁,一半以上的肌肉会流失。所以若能在30岁开始增加或维持肌肉量,就有如存退休金一样,受用一生。
肌肉大量的流失会造成肌少症,容易引发骨质疏松,双脚无力,失去行动能力,心血管问题等,所以绝不可忽视。想要留住肌肉,补充蛋白质和足够的运动锻炼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1—— 运动
很多长辈每天都会散步,但是还是没办法阻止肌肉流失,这是因为运动的强度不足。银发族想要达到增加肌肉,增强肌耐力,运动时需要达到以下的效果:
有氧运动:一周5天,心跳率增加至120至130,或有轻喘的效果,游泳、慢跑、骑脚车都可以。
肌力训练:一周2天,肌肉会感觉微微酸胀,感觉会发酸的肌肉,代表有训练到。没有特别感觉的肌肉,代表训练不足。一种动作只会练到部分肌肉,其它不会酸的肌肉就是没练到。
长辈可以通过使用弹力带、在椅子上反覆坐站、靠墙半蹲、抬腿等动作来达到训练肌肉的效果。年纪较轻者则可以通过跳绳,核心肌群训练,深蹲、开合跳、俯卧撑等动作训练肌肉
伸展运动:每天5至10分钟,无论是哪一个部分,伸展到觉得要肌肉有点紧时,就停着维持30秒,每个动作重复3至5次。
2—— 补充蛋白质
蛋白质是帮助肌肉蛋白合成的主要成分。但是错误补充蛋白质的方法,会导致肌肉无法有效的被制造。补充蛋白,增加肌肉量的小秘诀:
—— 增肌的关键不只是蛋白质,还有足够的碳水化合物,例如米饭、面食、水果等含糖类食物。当身体摄入碳水后,血糖上升、胰岛素分泌,肌肉合成的机转才能开始运作。胰岛素可以帮助胺基酸进入骨骼肌细胞,让胺基酸在其中合成蛋白质、修复肌肉组织。
若缺乏糖类食物刺激胰岛素分泌,蛋白质就无法被使用与制造肌肉。所以锻炼或运动后,一份碳水(避免精致淀粉如白饭,白面包,面条等)配一份高蛋白的食物是增肌的最佳选择。
—— 蛋白质摄取量要足够。一般健康的成年人,每天每1公斤体重需要摄取1公克蛋白质,银发族则需要1.2公克。例子:同样是60公斤的人,年轻人只要60公克的蛋白质,但银发族却需要72公克。
—— 牙齿不好的长辈,可以通过饮用乳清蛋白,强化豆奶,牛奶等高蛋白食物来补充蛋白质。
进食时间
想要有效的增加肌肉,运动后进食的时间也非常重要。运动训练后,最好可以在30分钟内补充糖类和蛋白质食物以修复肌肉组织。
专家建议进食时间距离运动愈近愈好,超过2小时的增肌效果较差,营养无法进入肌肉,而是转为脂肪储存在皮下。一定要选择复杂碳水化合物如燕麦类,避免血糖高幅度动荡,造成胰岛素抵抗问题。
久坐小心肌少症! 学者授4招来改善

学者建议,每30到60分钟起身活动、增加阻力训练(每周2至3次重训)搭配有氧运动、补充足够蛋白质,可减少久坐对肌肉的影响;图为情境照。(取自freepik)
长时间在办公室或家中工作,可要小心久坐导致肌少症!
营养学者洪泰雄于脸书发文指出,久坐会导致肌肉分解增加、血液循环变差、降低肌纤维活性、影响粒线体功能,进而导致肌少症,影响健康与生活品质。建议每30到60分钟起身活动、增加阻力训练(每周2至3次重训)搭配有氧运动、补充足够蛋白质,减少久坐对肌肉的影响。
饮食、运动都重要
●每30到60分钟起身活动:
每坐30到60分钟,起身走动35分钟,帮助血液循环,让肌肉维持活性。可设定计时器或使用智能手表提醒,培养“定时动一动”的习惯。
●执行“微运动”:
如果长时间在办公室或家中工作,可以尝试:坐姿抬腿运动(锻炼大腿肌)、站立踮脚尖(刺激小腿肌)、深蹲5到10次(活化大腿与臀部肌群)、爬楼梯取代电梯(增加腿部肌耐力)。
●安排规律的阻力训练:
重量训练(阻力训练)是预防肌少症的关键,因为它可以刺激肌肉蛋白合成,减少流失;提高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增强新陈代谢,减少肥胖风险。
最佳抗肌少症运动包含深蹲(Squat),训练大腿与臀部肌群;弓箭步(Lunges),提升腿部力量与平衡感;硬举(Deadlift),强化下背部与腿部;伏地挺身(Push-up):锻炼上半身肌群;阻力带运动(适合长者或初学者)。
建议执行阻力训练至少每周2到3(每次30到60分钟);有氧运动每天快走3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

预防肌少症别忘摄取足够的优质蛋白质,动物性蛋白如鱼类、瘦肉、乳制品、鸡蛋等都不错;图为示意图。(取自freepik)
●摄取足够的优质蛋白质:
肌肉需要蛋白质+必需胺基酸(特别是白胺酸)来合成,建议每餐摄取高蛋白食物:
动物性蛋白:鱼类(鲑鱼、鲭鱼、鲔鱼)、鸡蛋(富含卵磷脂,可保护肌肉与神经)、瘦肉(鸡胸肉、猪里肌、牛排)、乳制品(无糖优格、起司)。
植物性蛋白:黄豆、毛豆、豆腐、豆浆(富含白胺酸)、藜麦、黑米、燕麦(富含完整胺基酸)、坚果(杏仁、腰果、核桃)。
蛋白质摄取上,一般人建议摄取每公斤体重1到1.2公克蛋白质;长者或运动族群则每公斤体重1.5至2公克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