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以经济为名的米粉

那天在餐馆享用朋友带来的娘惹式咖喱烧烤鸡肉,品尝过其母亲的美味拿手菜肴后,年轻餐馆老板端出一盘炒米粉,淡黄色泽(老板说添加了咖喱粉)。米粉柔润有弹性,以家常清淡口味,衬托娘惹式咖喱烧烤鸡肉的浓郁味道,众人皆赞赏。

年轻老板说我们有口福,因刚好有兴化米粉货源,不过我始终认为是因为老板的厨艺手势精湛,才能炒出如此美味的米粉。



台湾作家林文月在《炒米粉》一文提到:“拌炒米粉的动作,需要手势轻而且果断,换言之,避免繁琐细碎重复过多的动作。……拌炒之目的只是在使锅内的米粉均衡熟透变热,所以动作宜求彻底,但避免粗重繁复,庶几炒出之米粉才不致断裂不雅观。”一盘外观甚佳美味爽口的炒米粉,讲究的是厨艺手势精湛。

槟城爱称经济米粉

关于炒米粉,林文月也提到:“虽然炒米粉是台湾家庭极平常的吃食,但每个家庭主妇的师承来源不同,每个厨房端出来的成品也往往同中有异。”我们这里也一样,炒米粉也是家家户户餐桌上常有菜肴,不过总是觉得摊贩售卖的炒米粉味道最佳。

在槟城,炒米粉的另一个普遍名称为“经济米粉”。经济米粉的“经济”是廉宜的意思,至于为何会将“经济”放前头,则不得而知(没有经济炒粿条、经济福建面这回事)。

一方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用一方名,在槟城只有经济饭,没有杂饭,是可理解的事。



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炒米粉味道是在小学食堂,那是参杂感情的味觉记忆。1970年代,我在协和小学求学。五、六年级时,搭巴士上下学,有时较早抵达学校,刚好口袋有多余的零用钱,就会到食堂吃炒米粉当早餐。早上上课前食堂的炒米粉热腾腾(休息时间是温热或微热),尤其是刚刚翻炒完毕,放在大盘上仍在冒烟与油亮,简直是一种诱惑(直到今天依然难于抵挡)。

也许担心小孩子不能吃辣,食堂的炒米粉档有准备甜酱作为蘸酱,这也是特点。一般炒米粉摊贩不见甜酱,只有腌制青辣椒和辣椒酱。

50年代才开始售卖

根据父母的记忆,槟城售卖经济米粉的摊贩大约在1950年代才出现,据说第一摊售卖地点是乔治市的生活公市附近的小巷。

当年也是大舅少年时,夜晚常常骑脚车出去与朋友聚会,深夜回来要倚靠妈妈为他打开后门让他进来(外祖父不知他外出,知道就糟糕了)。因此有时会买经济米粉给母亲,作为“封口和开门费”,所以母亲在小时候就有机会品尝据说是槟城第一摊经济米粉的滋味。

炒米粉之所以廉宜,主要原因是作料不多,米粉、面、豆芽,加上香脆豆皮,如果有小鱼干算是丰富了。与其他小食如炒粿条、福建面、粿条汤、叻沙等比较,炒米粉的作料是相对的匮乏,不过其吸引人之处,恰好就是简单作料所展现的家常味道。

炒粿条会太油、福建面会太辣、粿条汤会太淡、叻沙会太浓,炒米粉则不会太家常。

炒米粉的家常味道蕴含某种温馨的滋味,不时令人回味。

反应

 

商余

他撰写厚重槟城典故/欧宗敏

槟岛市区有一条马路名为狄更斯街(Lebuh Dickens),两端路口衔接槟榔路与调和路,而槟州警察总部大门入口也在这条路上。据知,老一辈人叫这条路为“暗牌间”(“暗牌”是福建话,警探的意思)。

这条马路是纪念1801年来到槟城上任的首位法官兼推事约翰·狄更斯(John Dickens),虽然他的名字与著名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父亲相似,不过他与小说家应该关系不大。他踏上岛屿时,距离莱特船长开发槟榔屿已经15年了,当时莱特已经逝世。

文章出版等了20年

张景云在《槟榔屿英制司法的滥觞》一文中指出,莱特具有自由贸易思维,他开发槟城成为商港,吸引人群前来生活与定居。他以大英帝国的法律与司法制度作为后盾与保障,以让岛民安居乐业及大展宏图,可是他的法制与法治愿望要等到他逝世后才能落实。

这篇文章收集在张景云的著作《炎方丛脞:东南亚历史随笔》(2021年)。本书收集51篇文章,其中49篇的创作年份从2004年至2009年,另外2篇则是2014年与2021年。换句话说,本书的文章,几乎等了20年终于结集出版,确实值得庆贺。

张景云于二战后在槟榔屿长大求学,15岁与老师走进土库街美国新闻处图书馆,过后去了槟城图书馆,以及英国文化协会阅览室。他的图书馆阅读经历,正如他所言:“我在这里首次接触到两大领域的思想宝藏,第一个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暨外延思想,其次是国际时事政治评论。”

本书的副题是“东南亚历史随笔”。顾名思义,其历史随笔范围涵盖东南亚,然而作为一位在槟城长大求学的槟城人,书里关于槟城的典故撰写,大约14篇,包括一篇文长近9000字全新创作,《槟榔屿老地名故实》堪称压轴之作。

学贯中西 学问深厚

《槟榔屿早期传奇人物:缎罗申》讲述缎罗申街的命名是来自印尼亚齐富商缎罗申(Tuanku Syed Hussein)以及他的事迹。著名打石街回教堂是他的产业,在19世纪中叶那里曾经是马来私会党红旗帮的总部。熟悉1867年槟城大暴动历史,应该知道建德堂与红旗结盟,对抗海山和白旗阵营的事件。

《槟城天主教神学院》记录1786年莱特登陆槟榔屿时,约百名葡暹混血族群与印度天主教徒由法裔神父带领到来。Serani为混血族群名称,它是从葡萄牙语Nasrani的音译演变(一说是阿拉伯语),原指基督教徒,意思是非白皮肤的教徒(也有称呼葡人后裔混种人的说法)。这群天主教徒建设槟城天主教神学院是多年后的事了。

张景云中学肄业,中年后进入报业,在30年报人生涯中,曾经历任3家报馆总主笔。他学贯中西,深厚学问,就像《炎方丛脞:东南亚历史随笔》一样厚重,令人信服。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