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精神疾病
提供支援是关键
马来西亚精神健康协会(MMHA)总秘书拿汀洪金定医生(Datin Dr Ang Kim Teng)强调,人们需要提高精神疾病的认知和了解,甚至接受精神健康急救培训,以便及时辨识各种精神疾病前兆,在必要时候对身边患有精神困扰或精神疾病的家人与朋友,间接降低不幸事件的发生几率。
目前常见的主要四类精神疾病,都会对患者及家人造成生理和心理困扰,导致学业或工作问题、家庭冲突、滥用药物、暴力,甚至自杀、自残、自毁等行为。精神健康急救即是用于应对情况欠佳的患者,学习重点主要是“AEGE”4大原则:
评估及接触A
→解除当事人,评估和协助他们处理情绪/心理危机。
联系与沟通E
→联系当事人,学习沟通,赋予同理心,切勿以批判方式聆听他们的心声。
支持与帮助G
→给予当事人支持,并且提供相关的知识,若发现情况危急,协助当事人向家人、朋友或医疗单位等寻求协助。
给予鼓励E
→鼓励当事人寻求合适及专业的援助,并且鼓励他们联络相关的支援单位。
协助患者重返社会
马大专科医药中心精神专科黄章元副教授(Assoc Prof Dr Ng Chong Guan)强调,公众教育、精神健康急救培训、网络教育平台、促进社区意识醒觉等鞥,都是精神健康医疗单位和组织,目前及未来需要关注的方向。
●纠正观念和心态,正确认识精神疾病
●承诺并且行动支持,坚定立场帮助人们认识精神疾病
●打破沉默,勇敢面对
●自我教育:知识是破除迷思和刻板印象的强大工具

普遍的精神健康疾病迷思
●精神疾病是意志薄弱、性格软弱、自怨自艾、消极悲观的个人性格和心态所致,提高抗压力、改变性格、接受正能量的沐浴,拒绝负能量,就能解决问题。没有能不能,只有要不要!
精神疾病与个人性格(懒惰、脆弱、悲观)并无关系,而是综合生理、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因素所导致,与大脑有关的医疗疾病,患者也许会因为判断能力受损或冲动控制障碍而表现不当行为,但不代表本身意志薄弱。精神疾病就像感冒、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疾病,可预防、治疗和管理。
●精神疾病患者属于“不正常”,而且很危险,会危害他人!
这是长期加诸于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属的二度伤害,精神疾病患者只是精神健康出问题或生病,需要治疗和管理。统计数字显示,精神疾病患者伤害自己(比如忽视自我需要、自残)的几率,比伤害他人的几率更高。在既定的概念里,精神病就是疯人院里手脚被捆绑、大喊大叫、摔东西、接受电击、痴呆邋遢的场景,其中一个“功臣”就是极具误导性的电视剧和电影内容,或放大部分严重精神疾病的症状,将所有精神病患描绘成暴力狂、杀人魔或犯罪者。
●精神疾病患者是“神经病”、“疯子”,若去看心理医生或精神专科,就是有问题,所有人也会知道自己或自己的亲人或朋友“不正常”,到时将被社会歧视、排斥。
所谓“发疯”,只是少数精神疾病的症状之一,比如出现幻觉或妄想,干扰当事人的思觉能力,但寻求辅导员、心理治疗师或精神专科的协助和诊治,并不能贴上“疯子”的标签。现今社会越来越多人接受,有精神健康问题或心理困扰就应及时就医的观念,没什么好羞耻或害怕,但当自己成为当事人时,却也可能面对同样的窘境。
●精神疾病药物不能乱吃,否则会被“控制”,要吃一辈子。
越来越多人倾向“妖魔化西医药”论调,尤其是偏向传统医疗、抗拒现代医药的亚洲社会,对精神疾病药物和治疗存有根深蒂固的误解和偏见,比如副作用、伤身、肾亏、戒不掉、会导致痴呆、越吃越病等等。事实上,精神疾病是慢性病,会因患者的病情需要而短期或长期服药,并不是“一吃就是一辈子”。
需要接纳与包容
精神疾病药物需要每天规律服用方能发挥其效,病患随意停药(比如抗抑郁药、情绪稳定剂等等)将导致病情加重或频密复发,让治疗变得更加棘手。此外,药物只是其中一项治疗方案,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还需配合其他因素,包括调整生活、社会环境的接纳与包容,才能让康复之路少些荆棘。
●精神疾病无法治疗,应送去精神病院隔离,避免危害他人。
精神疾病可预防、治疗和管理,目前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控制、配合适当疗程与复建计划,稳定病情,重新回到职场及正常生活,大部分精神疾病患者绝对不想要被鼓励或被排斥在社会边缘,与家人、朋友甚至是同事保持联系,获得来自他人的关心,才是帮助患者康复的关键,从而减轻社会及国家经济负担,不要忘记,精神疾病盛行率越高,不论是公共或私人医院和精神病院,都须消耗更多的社会资源。


【结语】
翻开忧郁症图谱,西方有牛顿、达尔文、林肯、丘吉尔等名人,东方有海子、顾城、张国荣、乔任梁、金钟铉,不少选择轻生作为结束痛苦的方式,“解救”深陷痛苦无法自拔的灵魂。所以有人形容抑郁症是精英流行病,站得越高,心理问题越让人担忧。
即使精神疾病普遍的今时今日,多数社会依然对精神疾病不理解和抗拒,尤其亚洲社会,对精神疾病始终陌生,更由无知发展到轻视和蔑视——
“动不动就这样,你真矫情!”
“心理素质这么差,怎么在社会上生存?”
“一点点事情就受不了,这么脆弱,抗压力这么低,真是温室里的王子公主!”
“软弱必须被隐藏起来。”
过度强调甚至自我催眠“只要正能量,拒绝负能量,远离精神病”的心态,往往是过度压抑、增加精神疾病风险的反效果,酝酿更大的悲剧。
压力巨大的现代社会,精神健康疾病无处不在,也不会预先礼貌敲门询问当事人许可与否。
面对事实,接受事实,理解事实,才是应对和管理精神健康的正确方式。
精神健康急救资讯链接:
澳洲Beyound Blue精神疾病组织(Beyound Blue Australia)
网址:https://www.beyondblue.org.au/
澳洲精神健康急救(Mental Health First Aid Australia)
英国Rethink精神疾病组织(Rethink Mental Illness UK)
精神疾患去污名化
拒绝——被误解
拒绝——负面标记
拒绝——污名化
需要——被理解
需要——被尊重
需要——被接纳
抑郁症:
时常不开心,是不是代表有抑郁症?
□持续两个星期以上情绪低落
□时常感到疲倦
□脾气暴躁,坐立不安
□自信心低落
□不合理地自责或内疚
□对日常生活或嗜好失去兴趣
□思考能力及专注力下降
□睡眠素质不佳
□胃口改变(增加或减少)
□不断有关于自杀的念头
若症状持续两周以上,
请及时就医!
预防:
早起床,吃顿营养丰富的早餐,装扮整洁出门。
不宜整日持续工具做,除用餐之外,宜适时放下工作,休息片刻。
工作上的问题和烦恼,千万别积累在心里,应提出来与上司或同事商量解决。
责任心强的人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免得身心负荷太重。
每日不宜过于劳累,以免患上抑郁症。
应积极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多交工作以外的朋友,培养兴趣及爱好。
焦虑症症状:
生理症状:
●心跳加速
●呼吸急速
●血压上升
●冒汗
●肌肉紧绷酸痛
●肠胃经常不适
●口干
●头晕头痛
●胸部疼痛或不适
●失眠
●尿频
认知症状:
●对很多事过度担心
●过度警觉
●灾难化思想模式
●难以集中精神
心理症状:
●感到坐立不安
●精神紧张,难以松弛
●隰时常感到害怕、恐惧
●难以自控的恐慌和烦躁不安
行为症状:
●感到不安,经常询问不同的事以确保自己安心
●以咬指甲或拔毛发等行为,纾解自己的焦虑
●逃避面对问题
同场加映:

科技助追踪情绪变化
避免精神问题恶化成病
瑞辉马来西亚(Pfize Malaysia)早前推出全新智能手机应用程式“Moodigo”,用于记录、追踪和监控精神健康,并寻求专业援助的工具。
这项程式是由瑞辉主导,并与马来西亚精神科协会(MPA)、大马精神健康协会(MMHA)和高等教育机构联办的全国性民众醒觉运动“#EVERYBODY IS AT RISK”及“谈谈忧郁症.Talk Depression”手册同时推介,旨在提升社会群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和关注意识,及早发现精神疾病和寻求适当治疗,并且消除社会群众对于精神疾病的迷思和误解。
追踪情绪变化
“Moodigo”程式专为忙碌的现代人设计,内设一个能客制化功能的简单和可存取界面,并且包含一系列忧郁症管理方法的简单功能,用户可从Apple App Store及Google Play Store分别下载“Moodigo”程式至iPhone及Android装置,就能免费使用各种设定功能,包括记录每日心情、追踪情绪变化、设定目标,以及安排能协助支援日常生活的例常行事,比如睡眠和运动时数,最重要的事,该应用程式提供如何管理精神健康的实用提示,以及必要时的专业协助连接,鼓励及协助忧郁症患者及早就医。
成长过程不被爱 恋童癖是一种病?

报道|aNGie
台湾艺人黄子佼2年前被揭发持有2259部非法的儿童及少年性影片,受害者多达35人,年龄介于10至17岁。该些未成年孩子在影片中被迫裸露私密部位、做出猥亵动作甚至口交性交等行为。当中一名14岁受害女童被迫拍摄了228部影片,供其“创意私房”会员欣赏。
这些令人发指的行为不免令人深思,究竟是什么心态才会对孩子作出这样的侵害?也有人质疑这是否“恋童癖”?基于案件还在审理中,暂且先来了解恋童癖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吧!
精神科医生黄章元指出,恋童癖也称娈童癖(Pedophilia),这是一种性倾向不正常的癖好,严重来说也算是精神疾病。
他表示,有些人有独特的性偏好,会对异性之外的同性、未发育成熟的儿童或是物件有“性趣”。
“以恋童癖来说,若只是纯粹感兴趣而没有行动以获得性欲上的满足,就只算是比较另类的性偏好,不被归纳成精神疾病。”
是不是病看行动
他说:“是否属于精神疾病,首要得看程度到哪里?有些人只是独处时会幻想,或看到相关媒介会兴起一些性趣,理智却知道这是不正确而压制下去,这并不算病;但如果把这些性偏好付诸行动,并屡次向对方(孩童)做出猥亵动作使到受害者感困扰和伤害,才会被标签为‘恋童癖’。”
询及一些有性功能障碍者,是否会靠着恋童癖的行为来刺激并引发性欲?
黄章元也是前马大心理医学教授及现任马来西亚精神健康学会署理主席,他否定这说法。他指出,恋童癖只是一种不正常的“性偏好”,并不能协助能正常性交的男人重振雄风。除非对方向来都是恋童癖患者,当年迈不举时,需要靠更多类似刺激则是有可能。

先天或后天性疾病?
那么,恋童癖究竟是属先天或后天性疾病?
黄章元表示,临床很少见到遗传因素。至于会否因脑部内分泌或脑组织缺陷或血清素缺乏?虽有展开研究也得到一些小成果,但并不能确诊这就是导致恋童癖的因素,要证实还需更多的研究。
“后天因素则占大多数,比如原生家庭、长成过程、儿时遭遇、接触到的媒介或经验造成偏差的性欲望都是导因。”
与成长环境有关
黄章元指出,形成恋童癖和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从过去个案的分析上,可看到很多来自不健康或不完整的家庭背景。
“小孩在成长过程最重要是受到家庭保护和得到父母认同。但如果没有从中获得关爱保护反而受到伤害或虐待,严重的就有可能潜藏着扭曲心态。一旦成长后也要找一个管道去抒发或得到满足。因此有些人酗酒、好赌或性格障碍。
“若不小心接触到恋童行为并成瘾,就把小孩变成一种促使自己的欲望获得满足的媒介,以弥补幼年时缺乏的一部分;也有些本身童年时遭到成年人性侵,长大后也许是出于报仇或模仿心态,会把性欲望透过恋童行为来释放。”
化成行动才能满足
此外,也有些人成长环境没问题,本身也没有这类喜好,但却在朋友怂恿或偶然在网络上接触,从好奇开始看,久而久之也养成爱好,看到孩子的胴体就会引发兴奋感和获得性欲的满足。
但大部分人潜意识都知这是错误的,而靠理智来控制。一旦严重成瘾,欲望达不到会感到痛苦、沮丧和愤怒,就连理智也压不住,要化成行动才能满足时,就成为一种精神疾病,也就是恋童癖了。
内在与外在因素诱发
当恋童癖“病发”时,患者会感觉焦虑,浑身不舒服,坐立不安也难以入眠。脑海重复出现和儿童性相关的片段,无论做甚么都不能入脑,直至自己的欲望获得满足。
黄章元表示,诱发恋童癖行为有分内在和外在。
【内在因素】
指在成长过程或许曾遭侵犯,或曾经有这种倾向,但却被理智压制而不会“病发”。直至某一天心理状况很弱,这些偏差行为就会浮上台面。
而所谓心理状况很弱,通常是面对感情伤害、事业失意或和家人发生摩擦等不快事件,当独处时就会感到空虚、忧郁或焦虑。虽然原本没有恋童癖好,但如果在之前已培养了少许恋童倾向,在心理状况出现弱点时,不知不觉就会寻找这个管道去发泄或填补空虚感。
【外在因素】
在偶然感到空虚不满或焦虑时,被人引诱或一个不小心自行看到相关影片或照片,接触多次后,逐渐感到内在的不满得到安慰。
也有一些人本身没有这些倾向,但在某些物品比如酒精或软性毒品诱发下,在失去理智时刚好接触到这类东西,也可能养成这种癖好。
如何分辨疼爱和恋童?
能从外表的行为辨识恋童癖吗?毕竟也有不少人天生疼爱小孩,究竟如何辨别纯粹疼爱小孩或属恋童癖呢?
黄章元表示,成人疼爱小孩很正常,尤其看到可爱的孩子都会摸摸、抱抱或亲吻他们。恋童癖者也会借着对小孩表现出疼爱的常态来掩饰他们的行为,故此很多时候糊模了我们的认知。必须要很细心观察才能看出端倪,并且对该人的日常生活有深入了解,才能得知他接触小孩的目的究竟是疼爱或是一种性欲上的满足。
举动超出常人须防备
他说:“如果看到对方不单只是抚摸孩子的头或抱抱,还会去吻他或触摸一些特别部位,超出正常人疼爱小孩的举动就得小心。同时也要观察对方背后会做些甚么,比如拍下小孩的照片收藏,难保是否会拿去自慰或达到某些性欲上的满足。
“另外也得注意,如果对方面对成年人缺乏兴趣,和成人在一起就表现内向安静,一旦见到小孩就眼睛发亮,表现特别亢奋活泼也得留意。”

须自愿治疗戒断
治疗恋童癖的最大关键必须是当事人的意愿。
黄章元说:“他们愿意戒断才容易成功,因为治疗过程中必须要他们配合。其实他们本身都知道这是不健康不正常的事,只是是否有意去纠正及戒断。如果他们觉得那样做才能解除烦闷和不开心,不惜做那些事来享受满足感,内心不愿戒断就没办法。好比吸毒者明知吸毒不对,但若没有下定决心去戒毒就很难成功。
“我们接触到的个案大都是来到某一个点才被迫来戒。比如被逮捕了要受惩罚,或被家人发现,妻子下了通牒:不戒就要离婚!家庭要破裂了,不戒不行才会来戒。”
严重转介精神科
他也透露,治疗恋童癖主要靠心理辅导,严重的就要转介到精神科让医生配给药物。他分享以下各种治疗方法:
【认知心理治疗】
让患者知道这是错的行为,小孩是要保护而不能伤害。叫对方设想一下,如果对象人物是自己的孩子会怎样?也给对方一些建议,当欲望出现时,可以去运动或找妻子获得满足。同时也向他了解,一旦欲望不受控制又得不到满足会有怎样的表现?是愤怒、焦虑或抑郁?也借此教导一些方式去缓解,比如一些减压法或呼吸法等,以减轻焦虑不安的感觉。
【辩证行为治疗】
教患者专注在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不安感。让对方知道人会做一些不正确的事,就是想去缓解自己的不安或焦虑感。要对方认识这个感觉以及怎样和它共存,让对方知道这是一种正常的感觉,不需要特地去做某些不好的行为以图减轻不适感,因为它会消失。只要学习和它共存,不必做任何事,它始终会过去的。
【找出根源】
通过心理治疗或催眠去找出源头也是治疗方法之一。看看患者在成长过程或青少年期间是否曾接触类似事件。有可能患者本身在当年是受害者,长大后就成为施害者。找出源头后就能采用适合的治疗方式。
【复发预防治疗】
治疗过程中也可以先设下预防复发的方案。向患者了解每次接触到甚么或在怎样的情况下才会发作?如果是在晚上休闲时开电脑看到恋童相关照片就会产生性冲动,就告知对方那些都是造成病发的媒介,要求他不去看或删掉。或建议他晚上去找其他健康的乐子,比如看电影、阅读或打坐。心理医生要帮他检讨以及教导一些替代方法帮他作预防。
【药物治疗】
如果情况严重就需要双管齐下。纯粹的心理辅导一旦没效,就需要药物介入,把发作时的愤怒、冲动、不安和焦虑感觉减轻下来,再继续心理辅导。治疗上通常是以临床心理辅导开始,不行才转介给精神科。医生会针对性配给药物,比如以血清素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或以某些荷尔蒙减轻患者的性欲望。当成功把不安情绪压制,再来施行心理治疗就比较容易成功。
须获家人认可支持
患者必须在获得家人的认可和支持下才容易康复。在获知身边人有这癖好并有意戒断时,家人第一步必须先认同对方是获得精神疾病,而非标签他是坏人及有问题。
他可能也是受害者
作为支持者,家人可自行上网了解或通过专家认识恋童癖如何形成以及相关资讯,因为很多时事情的发生并非患者所想要,对方可能也是受害者。家人要先了解及接受他,才能和医生一起帮助他。
“在日常生活要关注他的行为,不让他单独接触孩童,陪他一起面对,需要药物治疗的就提醒他服药。在日常中如果知道他会在哪一段时间感到不妥就尽量陪伴。看到他情绪不安或紧张就安抚,陪他做一些健康的活动去缓解不适感。如果不行,就寻求专业人士的协助。”
健康成长参与社交
如何预防养成恋童癖?黄章元建议如下:
“要有一个健康的成长和生活习惯。现代人很多都喜欢独自生活,不接触其他人,和家人没有交集,这种生活方式也容易造成精神问题。
“尽量让孩子从小建立完整的社交和家庭生活。要和人接触交流,不要只埋头在手机以及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要有共同的生活。
“家人之间要有亲子生活,有健康的日常活动。这样的成长过程,精神上也更健康,不易造成错误的性倾向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