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污染兼噪音扰民 吉打米厂被令停业整改

执法人员围起黄线,禁止厂家营运。
(亚罗士打16日讯)吉打铅县一家稻米加工厂因造成严重空气污染及噪音影响居民生活,遭吉打州环境局勒令立即停运以进行整改。
吉打州环境局主任莎丽法今日发文告指出,当局接获居民投诉后,于昨日派员调查,并证实该工厂存在严重空气污染问题。
调查发现,该工厂因空气污染控制设备损坏且出现泄漏,导致污染情况恶化。环境局援引1974年环境素质法令第38(1)(a)条文,向工厂下达“操作设备扣押令”(POK),要求其立即停运并展开维修。
“(环境局)已下令该工厂停止运作,且立即采取维修措施,控制污染问题。我们已经根据环境品质法令第31与第37条文向工厂发出指示通知书,要求工厂在停运期间进行设备维修和保养。”
莎丽法表示,环境局将在确保工厂的整改工作是否达标后才会允许其恢复运作。
同时,她也提醒所有工业领域业者严格遵守1974年环境素质法令及相关规定,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此外,民众若发现任何污染环境的活动,可拨打免费热线1-800-88-2727、电邮至aduan_k@doe.gov.my,或透过环境局官网(https://eaduan.doe.gov.my)举报。
【独家】获最低收购价保障 政府关照不影响稻农
独家报道:林秀芳
(吉隆坡1日讯)进口白米降价,米厂业者和稻农会亏本销售?
一名熟悉业内运作的消息人士对《南洋商报》指出,这种说法存在误导,因为每吨稻谷售价只要超过1400令吉,稻农实际上就能够赚钱。
该消息人士强调,进口白米降价实际上并不会影响稻农在稻谷收购中的盈利,但米厂的利益仍会受到影响。
他指出,实际上,政府非常关照稻农,不仅设定了每吨1300令吉的稻谷收购底价,还额外提供每吨500令吉的补贴。
换句话说,稻农只要将稻谷卖给米厂,不仅能获得最低收购价保障,还能得到政府补贴支持。
“相比菜农,稻农享有丰厚的种稻支持和补贴,比如每年两期,每期获3种肥料供应、每公顷200令吉的犁田补贴和每季度140令吉的农药补助等。
“而且,为了帮助稻农度过空档期,政府还为他们提供每年最多3个月,每月200令吉的生活津贴。”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稻农目前面临的问题是稻种价格高企,每20公斤稻种的售价为58令吉,远高于政府规定45令吉,当中原因有待相关单位关注及彻查。”

取自unsplash
调低稻谷价或平衡收支
根据消息人士,综合考虑政府提供的各项补贴及通胀因素,稻谷的最低收购价应合理调整至每吨1400令吉。这样一来,稻农能够在此价格或更高的价格出售稻谷时,达到收支平衡,甚至获得一定的盈利。
“虽然目前最低收购价设定为每吨1300令吉,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稻农可能被迫接受1320至1350令吉的收购价,这个价格低于合理水平,导致稻农难以覆盖成本,最终陷入亏损。”
针对一些稻农抱怨亏本出售稻谷,他直言,有些稻农未考虑到所获补贴的成本因素。而且,之前一些大型米厂曾炒高稻谷收购价,如今因进口白米价格下调,米厂也不得不随之调低收购价,也难免让稻农产生了亏本的错觉。
解决本地米“消失”问题
消息人士表示,政府下调进口白米价格,有助解决本地白米“消失”的问题。
他说,本地白米在市场上“消失”已成为大家议论的话题,然而,业界都知道每当进口白米价格上升,本地白米就会在市场上“失踪”一段时间。
“本地白米被伪装成进口白米销售,几乎是业界不言而喻的秘密。
“否则,大家又怎么解释国内稻农种植的稻米都在这段时间消失了,零售店几乎都难以买得到。”
“这也就回应了米厂,特别是控制市场份额最大的厂商为何有时候(进口白米价格高企)会调高稻农的稻谷收购价;如今国际白米价格下滑,加上令吉走强,国家稻米公司自然也要顺应市场趋势下调白米价格。”
“换言之,如今米厂伪装的‘进口白米’赚幅萎缩后,自然也就无法提供稻农更好的收购价格,而知道个中原因的人都不会跑出来‘大吵大闹’。”
对方也强调,进口白米降价肯定可改善本地白米在市场“消失”的情况。
应适度提高零售价
若要改善本地白米供应问题,消息人士建议政府可以考虑适度提高零售价格,以防止不法商家再次玩弄包装更换的手段。
他表示,本地白米的售价已经维持在每公斤2令吉60仙一段时间,考虑到通胀,相关部门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若没有合理的利润空间,部分米厂就会选择通过更换包装来应对成本。
“综合考虑稻谷收购价、碾米加工、水电费、包装及运输等成本,目前的售价应从每公斤2令吉60仙调高至每公斤3令吉至3令吉20仙之间,借此缩小与进口白米约34令吉至35令吉售价的差距,确保米厂在盈利的情况下营运,同时也能有效解决本地白米被换包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