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专栏

家乡的定义:日本人的情怀与现实/李桑

日本人对“家乡”(ふるさと,Furusato)的定义极其深刻而独特。对于他们而言,家乡不仅仅是出生地,更是一个与生命紧密相连的地方,一个生于斯、长于斯,并希望最终落叶归根的故土。

因此,日本人比许多其他民族更加重视自己的家乡,这份情感从生活中的细节便可窥见一斑。比如,在报章杂志或电视新闻中对某位日本人的介绍,通常会写明其姓名、年龄以及家乡,如“吉村驸郎(45岁,香川县)”。

吉村驸郎的故事便是这份情感的典型写照。他毕业于京都大学,成为一名公务员,十余年来在不同城镇间调动工作。但最终,他申请回到香川县,为自己的家乡服务。

这种情结不仅存在于年轻人中,也在老一辈中得以延续。例如,我的一位保证人丰田桑,在东京经营中华料理店45年。

尽管他早已在东京扎根,但疫情后,他决定关闭店铺,与妻子一起回到出生地埼玉县生活。他们甚至提前安排好了墓地,只为在生命的终点回归家乡。

与家乡土地连接

日本乡下的年轻人从小便与家乡的联系变得淡薄。

许多青年在高中时期就离开家乡,前往县城求学;随后,他们会进入大城市就读大专、技校、短期大学或四年制大学。

完成学业后,踏入社会工作的他们往往选择留在城市安家。然而,即使生活在都市,家乡对他们而言仍具有特殊意义。每逢过年过节,他们总会抽空回家探望亲人,与家乡的土地重新建立连接。

然而,近年来,日本乡村正面临巨大挑战。随着人口出生率下降,许多乡村的人口持续外移,逐渐走向衰退甚至消失。如今,新生儿大多在城市出生,这意味着传统的“家乡”概念正在被重新定义。

那些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生活场景正逐渐成为回忆——外婆散养的走地鸡、外公池塘里的鱼儿、妈妈的料理、爸爸的叮咛,这些熟悉的画面早已悄然消失。

家乡的衰退不仅仅是日本面临的问题,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

内心深处最深牵挂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家乡”这一概念正在从地理意义转变为一种文化和情感的寄托。

然而,对于每一位日本人来说,无论是返乡的丰田桑,还是奋斗中的吉村驸郎,家乡始终是他们内心深处最深的牵挂。

也许,在未来,家乡不再仅仅是出生地,而是一种由回忆、情感和文化传承构筑而成的精神家园。

而我的家乡,在永平。

 

 
 

 

反应

 

名人专栏

日本,谁来欢迎你?/李桑

春樱盛开,日本正式步入一年中最浪漫也最繁忙的赏樱季节。人潮汹涌的不只是新宿皇家公园和京都二年坂,连各大国际机场的入境大厅也早早排满了等待通关的旅客。

羽田机场据说需要排上180分钟才能顺利入境。3小时,不是飞东京,是踏入东京。

但更令人“惊艳”的,并不是人潮本身,而是这些人潮背后的“人手”。

非日籍面孔代表

我在机场通道里看见,一位年长旅客坐着轮椅缓缓前进,推车者是位身穿制服的孟加拉籍劳工。那一刻我怔住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日本“国门第一线”的象征,竟也由非日籍面孔来代表?这是务实?是妥协?还是一种现实的迫降?

搭上观光巴士,脑海中仍在盘旋这个画面。我忍不住思索:难道连游览车司机,也早已悄悄换上外籍劳工了?毕竟,日本年轻人早已不愿意投入这类高工时、高压力的职位,尤其是服务外籍观光客的长途车队。留下来的,多是临近退休的老司机,而整个国家,却也正进入“高龄社会”的无人驾驶状态。

在高速公路休息站,我们照例冲进便利店觅食红豆包,这样的小确幸构成了我们对日本日常的想象。但站在收银台前结账时,听到那口流利的日语从一位南亚面孔的收银员口中自然流出时,现实又一次提醒我:这已经不是那个“纯日本”时代了。

外籍劳工突破230万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日本外籍劳工人数突破230万人,年增25.4万,是2008年有统计以来的最大年度增幅。10年之间,外劳人数翻了近一倍。

换句话说,你在东京五星级酒店遇到的门童可能是孟加拉人,替你登记入住的是菲律宾人,端茶送水的是越南人,打扫房间的是缅甸人。这不是未来预测,是当下实况。更关键的是,他们都讲着流利日语,了解日本礼仪,因为他们在来日前已完成在本国的职业培训。

日本不再只是日本人的日本,而是一个被多国劳动力重新编织的“合成社会”。

外籍劳工三大来源国为越南、中国、菲律宾,他们广泛活跃于制造业、餐旅业与零售业。这些领域,正是支撑日本观光与民生的骨干。无怪乎,今天的日本社会,如果抽掉外劳,将直接瘫痪。

老年人口全球第二

根据世界银行报告,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全球第二,仅次于摩纳哥。人口结构的失衡,使得“劳动力荒”成为日本挥之不去的国难。而“技能实习生制度”的推行,虽说是“人才培养”,但本质上,也是一种官方认可的输入移工机制。

还能维持服务质量?

与此同时,2024年日本创下3680万人次访日游客纪录,2025年轻松破4000万已是定局。旅游业迎来“黄金期”,却也放大了“人手不足”的隐忧。而日本人最引以为傲的“服务质量”是否还能维持?这是一个没人敢回答的问题。

更现实的是,日本自2026年起,将陆续推出入境旅客新税制。这不是“欢迎光临”,而是“收手再说”。当观光经济成为双刃剑,日本政府选择先“打个折“不是对旅客优惠,而是对旅客下手。一句话,2026年起,去日本旅行,恐怕不会再是件轻松划算的事了。

于是我们看见了一个新的日本,一个在樱花之下、笑脸服务背后,悄然转型的移工社会。那仍然是我们熟悉的日本吗?或许是,或许早已不是。但毫无疑问,它正一步步变成一个“需要他人才能运转”的日本。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