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效的数字化运营/赵磊

/简析互联网背景下的数字化运营/(上篇)
数字化运营,是利用系统、平台选择目标人群,并执行运营策略、实现价值转化的过程,亦是一种全新的互联网运营思维。将复杂的运营策略制定与目标人群筛选这两条运营框架,以数据标签的形式固定在数字化工具,随取随用。
尽管不同行业企业选择目标人群的策略与核心存在差异,但在其构建和维度筛选过程仍旧具备共性。不同的是,企业组织架构、业务状态、用户路径、用户行为以及运营重点千差万别,这就催生了即便是同一种框架运营体系在不同的企业和业务场景亦会呈现特别的表现。
不同业务场景下的运营策略和机制过程都遵循先设计、后运营、再管理的循环迭代流程,目的是让团队组织基于数字化工具具备自动、自主的运营能力。
以零售行业会员场景下的复购推荐和新品体验的流程为例,具体而言主要分为2大部分:
1.精细化场景运营
在零售行业的会员场景下,促使用户运营目标达成的方式,主要是基于消息触达、权益触达,其过程本质是通过业务经验+数据统计方式圈选出限定范围内的会员用户,而后执行场景触达,引发选定会员下一步行为的发生:
1. 消息触达的维度包括产品信息、购买提醒、活动推荐等;
2. 权益送达的维度包括会员加购福利、会员专属优惠券、会员积分兑换等;
因此从人群选择的视角而言,复购推荐和新品体验的应用流程及机制大致类似,其两者差异点主要体现在圈出限定范围内的会员用户。
根据目前的科学策略需要两个步骤:
(1)业务经验判断:
在什么时间,选择何种触达方式将具体信息或者权益发送给哪一类用户;
(2)可备选的用户:
数据标签统计下的用户组合,具体取决于前期对用户的全面认识及记录情况。
下期:实现业务场景目标,成功完成会员的单次复购推荐和新品体验活动。
数字化转型“砸钱”砸对地方吗?/赵磊

/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建设的需求管理/(上篇)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技术、涉及业务、涉及协同更涉及企业的战略运营,建设过程也不是某一个部门的单打独斗,需要企业主、管理层、财务、业务多角色的支持。当前很多传统企业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建设过程中缺乏认知、缺乏共识、缺乏能力、更缺乏长期主义,导致建设过程异常艰难。
众多因素中“没钱、没经验”可谓是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转型进程。
首先我们来谈一下“钱”的问题。
通常来说企业数字化建设的过程处处都需要资金,而大部分传统企业主认为“做数字化就是买套软件”,但现实是软件能正常运行的背后需要硬件意识支撑、数据需要网络传输、系统需要团队来维护,技术在进步,业务在革新,需求在变动,数字化投入也必须要跟进,否则再好的系统都无法在业务管理中起到真正的作用。
详细资金规划
说到数字化投入,企业需要一份明细账,特别是在当前企业降本增效的模式下,钱要花在刀刃上,但当前大部分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却是一笔糊涂账,缺计划、缺预算、缺成本意识,想到哪里做哪里,如果项目费用太高就干脆PASS。
因此企业首先需要一个详细的数字化转型资金规划,根据规划CIO需要详细制定出每一笔的资金用途,做好数字化建设预算。
一般情况下数字化转型成本投入大致包含:软件投入、硬件投入、网络投入、人力资源投入以及经常被忽视的时间成本投入。真正的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专业的团队,有团队自然就有人力成本支出,所以在降本增效模式下企业要根据数字化发展的现状合理规划好团队规模、人员占比等投入;一个优秀的团队可以让企业数字化转型少走弯路,走弯路就意味着重复的投入,而保持团队的稳定,则意味着减少反复提升效率。
合理控制投入
因为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时间即成本反复即成本效率即成本企业数字化转型既需要保持资金投入,又不能盲目投入,所以要合理控制投入,而数字化建设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时间内难以见到成果。
所以企业负责人要保持长期主义,以战略的高度,发展的眼光来做数字化,在资金投入上要舍得投入,但不能盲目投入,控制投入,但也不能不投入。
下期:正常情况下信息系统建设的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