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吉免登笑呀笑哈哈/李桑

如今的武吉免登是那么的车水马龙,人山人海,无论昼夜。这情况说明,武吉免登已经回到了疫情之前的兴旺,甚至可说是比疫前更加的显好。
其中之一现象,就在柏威年购物中心正门前的武吉免登路,日日夜夜非法停聚了德士在拉乘客。
另外,一路上你也会遇见握着鲜花气球雨伞口罩等等在叫卖兜售的一群老老少少,他们可能是罗兴亚人,也有着少许的孟加拉外劳;毕竟,他们都是刻苦耐劳的一群“揾食”之人。
当然咯,大塞车导致寸步难行的情况,也说明了好景好时光又回来了,欢迎来到“人间天堂”!
绝处逢生
曾几何时,我站在空荡荡的武吉免登路中央良久却没有一部车子,也没摩托,那是一种凄凄惨惨的荒凉。当时,整条武吉免登路一直延伸到第二巷的亚罗街还有燕美路金三角地带的商店门市,全部都大门深锁,仿佛是战乱时期的荒废死城,证明着人们逃之夭夭而后的景象。即便如此,在某种心情上来说,还是挺怀念那个时候的武吉免登,宁静、平和、整洁有序的首都!
如今武吉免登绝处逢生,谁最开心?当然啦,武吉免登区国会议员可能会说那是他的功劳!还是说,没功也有劳?随着而来的市容、外劳、垃圾、堵塞等城市规划问题,请问YB与市长你们有意识和远见吗?
也称为BBCC的这一区域,目前最开心当然是地主店主酒店主人喽!据了解,武吉免登路千禧酒店468间客房数,住客率几乎是天天高达90%。千禧酒店右边大众银行那一排一栋4层楼店铺,每月租金10万,却是一栋难求;不过,它们似乎都由中东商人租下开餐厅为多。

吉隆坡金三角武吉免登路:疫情时水静河飞;如今却是车水马龙,欣欣向荣。
汹涌人潮
然而,一家来自槟城名为Hameediyah的网红餐厅居然杀出一条血路,成为其中的皇牌饮食店!隔壁卖炸薯条的小档口,日日夜夜都有着汹涌的人潮,赞!
另外,你是否听说过,武吉免登路转角的Wolo酒店往苏丹依斯迈路那家名为Damascus的Kebab店?不说不知,一个月的生意额据说是近100万令吉,它真的是一家无时无刻都排着长长人龙的名店!这些都是武吉免登难得一见的好景象。
再从武吉免登路往联邦酒店方向继续而下,那些大大小小上上下下的店铺,一家家的已经重新被粉刷,看来租户们都准备好大显身手了。
一店难求
以前,这里有家名为Royale的酒店,在疫情期间转卖给新加坡财团,也停业了好一阵;现在,它也在大肆装修中。对了,每到晚上还会有几组乐队与街头演艺者在这段路上演出,他们的存在彩绘着武吉免登路原本干枯的软文化氛围呢!值得嘉许!
一个月前,入夜的亚罗路美食街终于被改为步行街,这事做对了!果不其然,现在的亚罗街与同善路第三条,每每入夜之后是热闹到爆!这也导致了一栋4层楼店铺的租金,已经上升到每月5万以上,更惊人的是,即便这样却还是一店难求!
显然的,武吉免登又回到了“大马旅游景点”第一把交椅的盟主地位,可喜可贺。接下来,还有一些更紧急、更重要的问题有待当局对症下药,那既是有关游客安全、扒手、敲诈、砍菜头、混乱、肮脏、垃圾、卫生、塞车等等情况,都急需立马去预防、守护与维护吧?
需求有限,渴望无尽/李桑

曾经,我也处在“需要的不多,但总是什么都想要”的状态。那阵子的我,老是觉得“欲望”是我与生俱来的权益,不仅如此,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欲望。
在不断的膨胀与想要增长的驱使之下,我承认,内心更是装满了想去追求更多的权力、地位、金钱与物质的“动力”。“幸运”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欲望先后都能得心应手;然而过不多久,另一个更大的欲望又出现了。
看来,对物质的追求与虚荣之心是没有尽头的,这种循环使人们陷入了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中!
什么不缺仍不快乐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写过:为何什么都不缺,但还是不快乐,而且充满焦虑、不满和失落感?难道是无尽的欲望,已经导致了哪一方面的失衡?
为了摆脱欲望的陷阱,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免得落入反被它控制的陷阱。我们需要真切意识到欲望和需求之间的区别,学会区分哪些是真正必要的,哪些只是虚荣的追求。
其次,我们需要培养满足于简单生活的心态与能力,学会珍惜当下拥有的一切,而不是因为不断追求更多而不知不觉地变成了贪婪贪污。
我到底是谁?
某天凌晨,我站在富士山背上,高处不胜寒,只好到处找寻温度取暖。在阴暗转角处,突然遇见了3人正围绕着一个木炭炉,我急忙靠了过去;一人明显是挑夫,另一是旅人,还有一位是附近店家吧?但大家都默默无言,各取所需。霎那之间,我竟然在猜想着这些人会有着怎么样的欲望?每一个人一定会有他想要的,只不过所求不同,一些人的基本要求一旦被满足之后,他们就能开心一世人了,反之,我却似乎是误踩入比较高层次的需求感里,得到越多,也越像是陷入永无止境的欲望漩涡?偶尔想啊想的,不免会自问:我到底是谁?
想起了《道德经》这么一句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而我,真的认识我自己?对,纵然我能排除万难攀登上3776公尺的顶峰,难道我就此能满足于现状吗?还是,准备越过另一座山峰;是毅力,也是“怕输”的心理?!
又有句话说:一个人对自己认知的深度,决定了他对世界认知的高度。人一旦把自己彻底搞懂了,就把世界彻底看懂了。换句话说,当我们找到了“真我”,一切埋藏在欲望背后的真相才能一一解开!

生活与旅行。
寻找真我的归宿感
什么是“真我”?每个人都由3个身份组成:本我,自我,真我。 “真我”是人的精神属性,遵循道德原则,受理想驱使,追求精神、认同感,爱情、灵魂。
那我的“真我”究竟在哪儿呢?!
西藏的拉萨大昭寺八角街上有家叫达娃桌玛的民歌餐厅,这是相传第六任喇嘛仓央嘉措夜晚溜达的秘密场所,也是与他亲爱的达娃桌玛吟诗作乐的幸福巢所。仓央嘉措留有不少名言,其中一句值得咱们慎思:“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看来,在位时期的仓央嘉措不要江山只爱美人?非也,仓央嘉措不渴望王权势力,只在乎内心的需求丰盛饱足。正是因为仓央嘉措找到的是真我的归宿感,所以他活得自在。
空虚空洞的空箱子
在大昭寺,藏教信徒千里迢迢从四方八面跪拜而来,他们都是虔诚有信仰的人,奉献今生、祈求来世!由我来解读的话,他们全身都是“无”,无钱无房、无忧无虑,可能也无病无痛;但是,因为这些“无”,他们“有”了幸福的身心灵!反观,我的幸福却被解读为“能被人看见的欲望的‘有’”,有很多房、有很多车、有很多钱、有权有势……有人甚至还有兵马佣。然而,深思细想,我的内心世界却也许是个空虚空洞的空箱子。
你看,让藏教信徒们真正满足的是那些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包括信仰、食物、饮水、住所、人际关系、安全感等等?与欲望不同,需求是有限的,基本需求一旦被满足了,人们就可以体验到真正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同时,也能保持内心的平衡和满足感,就像在大山里猩猩,海洋里鲸鱼等等,他们的需求依赖于周遭环境,一旦环境被破坏他们才会不得不去寻找另一个居所,寻求安心处。总而言之,他们没啥奢望!
不得不同意,只要我们能有足够的意志力去摆脱欲望的控制,那么欲望也可以是一种生活的推动力。
实践感恩和慷慨
我有很多朋友是慈济人,他们当中也有不少是优秀的成功专业人士。他们也曾经身陷无限欲望,却在人生措不及防之处遇到一个大转弯,于是有了实践感恩和慷慨的动力,他们不仅更加珍惜所拥有的,更愿意与他人分享。这种感恩和慷慨的心态能够带来满足感,也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共融。
我再说一次,虽然我们渴望拥有很多很多,但我们真正需要的只是那一点点;那,才是知足快乐人生观!
(注:文章参考网络与ChatGPT文献,再综合了我个人经验与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