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专栏

蓝染匠人,郑美淑老师/李桑

每每游走在中国大陆、日本、台湾的商店街,只要遇见蓝染布衣的专卖店,我总会停下脚步,探头望一望。这时,总会想起台湾苗栗“卓也小屋”的天然植物蓝染匠人——郑美淑老师。

郑老师对现代化学染色并不排斥,但她更敬仰古人善用天然植物色素的智慧。因此,她投身于这项技艺的传承与推广。从中兴大学农艺硕士毕业后,她被蓝染工法的复杂性与文化内涵深深吸引。

2001年,她开始参与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的相关课程,师从研究员马芬妹,自此专注志趣地学习蓝染技术。此外,她大量翻阅古籍吸取经验,并在大学、高职开设相关课程,全面推广染色植物的知识。

如今,郑老师已成为国际间掌握蓝染技术的佼佼者。为维护传统技艺,她身体力行,不仅亲手开辟了十几公顷的蓝染植物田,也坚决摒弃除草剂。从种植、采收到完成作品,每个环节都倾注了她对土地的热爱与对技艺的执着。

独一无二的作品

我与郑老师结缘已有十年,尽管见面不多,但卓也小屋休闲农场的古厝特色、有机素食餐饮,以及那独特的蓝染工坊,始终令我印象深刻。

这里不仅为远道而来的旅客提供DIY蓝染体验,还让师生一同亲身投入蓝染制作全程,设计出独一无二的手帕、围巾、披肩等作品。当时,设计总监卓子络还赠我一套他亲手设计的蓝染西装外套呢,穿上后格外潇洒!

时间过得飞快,刚刚过去的12月4日,我再次与郑老师一家小聚。这一次,她和儿子子络专程从台北接我到卓也小屋叙旧,笑谈之间,还提到我家女儿嘉蕙8年前暑期在此工读换宿的开心日子。如今,卓也小屋更见生机勃勃!

园区面积不仅扩大,也种植了更多蓝染植物,还引入了全球首台自家研发的自动化蓝染布机,确定布料轻松重复蓝染30次,确保布料永远不褪色。工坊内,年轻的彩绘师们忙于设计新一季的蓝染图案,令人感受到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完美融合。更让我惊喜的是,郑老师透露,他们在北海道美瑛花田设立了“蓝染工坊”,已将这项祖传技艺传播至海外!

蓝染传递爱心

除了技艺精湛,郑老师还是热心公益的慈济人。每年岁末,她都会带领团队参与公益活动,以蓝染传递爱心与温暖。

郑老师曾说过:蓝色不仅是颜色,更是文化的传承;蓝染,是时间的痕迹,更是匠心的艺术。

与此同时,她以实际行动证明,一份匠心与热忱,能够将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并将其传承到更广阔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郑老师的蓝染织不仅是美丽的布料,也是一条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我期待卓也小屋的蓝染故事能继续书写下去,染出专属于台湾休闲农场的绚丽篇章。

 

 
 

 

反应

 

名人专栏

日本,谁来欢迎你?/李桑

春樱盛开,日本正式步入一年中最浪漫也最繁忙的赏樱季节。人潮汹涌的不只是新宿皇家公园和京都二年坂,连各大国际机场的入境大厅也早早排满了等待通关的旅客。

羽田机场据说需要排上180分钟才能顺利入境。3小时,不是飞东京,是踏入东京。

但更令人“惊艳”的,并不是人潮本身,而是这些人潮背后的“人手”。

非日籍面孔代表

我在机场通道里看见,一位年长旅客坐着轮椅缓缓前进,推车者是位身穿制服的孟加拉籍劳工。那一刻我怔住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日本“国门第一线”的象征,竟也由非日籍面孔来代表?这是务实?是妥协?还是一种现实的迫降?

搭上观光巴士,脑海中仍在盘旋这个画面。我忍不住思索:难道连游览车司机,也早已悄悄换上外籍劳工了?毕竟,日本年轻人早已不愿意投入这类高工时、高压力的职位,尤其是服务外籍观光客的长途车队。留下来的,多是临近退休的老司机,而整个国家,却也正进入“高龄社会”的无人驾驶状态。

在高速公路休息站,我们照例冲进便利店觅食红豆包,这样的小确幸构成了我们对日本日常的想象。但站在收银台前结账时,听到那口流利的日语从一位南亚面孔的收银员口中自然流出时,现实又一次提醒我:这已经不是那个“纯日本”时代了。

外籍劳工突破230万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日本外籍劳工人数突破230万人,年增25.4万,是2008年有统计以来的最大年度增幅。10年之间,外劳人数翻了近一倍。

换句话说,你在东京五星级酒店遇到的门童可能是孟加拉人,替你登记入住的是菲律宾人,端茶送水的是越南人,打扫房间的是缅甸人。这不是未来预测,是当下实况。更关键的是,他们都讲着流利日语,了解日本礼仪,因为他们在来日前已完成在本国的职业培训。

日本不再只是日本人的日本,而是一个被多国劳动力重新编织的“合成社会”。

外籍劳工三大来源国为越南、中国、菲律宾,他们广泛活跃于制造业、餐旅业与零售业。这些领域,正是支撑日本观光与民生的骨干。无怪乎,今天的日本社会,如果抽掉外劳,将直接瘫痪。

老年人口全球第二

根据世界银行报告,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全球第二,仅次于摩纳哥。人口结构的失衡,使得“劳动力荒”成为日本挥之不去的国难。而“技能实习生制度”的推行,虽说是“人才培养”,但本质上,也是一种官方认可的输入移工机制。

还能维持服务质量?

与此同时,2024年日本创下3680万人次访日游客纪录,2025年轻松破4000万已是定局。旅游业迎来“黄金期”,却也放大了“人手不足”的隐忧。而日本人最引以为傲的“服务质量”是否还能维持?这是一个没人敢回答的问题。

更现实的是,日本自2026年起,将陆续推出入境旅客新税制。这不是“欢迎光临”,而是“收手再说”。当观光经济成为双刃剑,日本政府选择先“打个折“不是对旅客优惠,而是对旅客下手。一句话,2026年起,去日本旅行,恐怕不会再是件轻松划算的事了。

于是我们看见了一个新的日本,一个在樱花之下、笑脸服务背后,悄然转型的移工社会。那仍然是我们熟悉的日本吗?或许是,或许早已不是。但毫无疑问,它正一步步变成一个“需要他人才能运转”的日本。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