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一册每周读一本书/何飞鹏

读书代表一个人在学习、在求知、在进步,也代表一个人能跟上时代进展的脚步,与时俱进。养成阅读好习惯,使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学习与进步。
有一次我到台中建筑经营协会演讲,在问答的时候,有一位参加者问我:何先生,你现在的工作应该很忙,请问你还有时间读书吗?我马上出示带在手边的一书。
出门前,我觉得在高铁上,应该有接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可以阅读,所以带了一本书,随时可以打发零碎时间。
我记得城邦出版集团成立不久,我们推了一个阅读活动──我的背包里有一本书,鼓励每一个读者随时随身都应该带一本书,一旦养成这种习惯,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学习,也无时无刻不在进步。
后来我们又推出一个阅读App“随身一册”,这也是随时都可以阅读的概念,因为电子书下载在手机中,只要有5分钟以上的零碎时间,我们都可以打开阅读,这是道道地地“随身一册”的概念。
5点起床看书
从那时候起,我就养成了随身一册的习惯,随时都有一本书在手边,可能是纸本书,也可能是电子书。
当我养成随身一册的习惯后,我每天的阅读节奏逐渐稳定;我大约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起床后固定看书一个多小时,这是一天中较长的沉浸式阅读时间。大约8点多上班,我固定会在办公室摆一本正在阅读的书,只要一天中有会议时间的空档,都是我的阅读时间。晚上下班回家,如果有空也会趁机阅读。正常状况下,平均一天大约阅读两个多小时。
如果我在移动中(出差或旅行),我通常会用电子书取代实体书,带一台阅读器,里面随时有几百本书,而且在我出门前一定会上Readmoo电子书平台,搜寻最近出版的新书,有中意的就购买下载,以供出门时打发时间。
电子书的出现解决了我长期旅行时的困扰,去较长天数的旅行(7天以上)时,我通常会带3种书:最轻松阅读的书,通常是小说;知识型的书,通常是工作会需要的书;以及很难读的厚重知识型的书,3本书通常会造成旅行时极大的重量负担。可是有了电子书,一台阅读器就轻松搞定。
保持知识吸收量
当我养成稳定的阅读习惯后,我平均每周大约可以读完一本书,而全年时大约可以读50本,这样的阅读数量我认为是非常的圆满,既没有太大的阅读压力,但也可以保持一定的知识吸收量,让我能不断地重新更新我的内涵与视野。
我鼓励所有的人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读书代表了一个人在学习、在求知、在进步,也代表一个人能跟上时代进展的脚步,与时俱进。如果无法达到每周一书的节奏,也可以先设定每月一书,一年12本,也是不错的目标。
真奇怪?倒闭了才支持/梧臻熙
文|图 梧臻熙
疫情前逛知名的连锁书店,我最讨厌的事情之一就是看到一整排的小童坐在青少年读物区域阅读书架上的书,人满为患,几乎霸占了整条走道,行人压根无法通行。
最可恶的是,青少年读物的对面都是我最喜欢的生活风格的书籍,被小童阻挡着,我要找一本烹饪书、旅行游记,真的太难了!
书店里美丽的风景
疫情后,我逛该知名的连锁书店,小童霸占书架之间的走道的情况大减,尤其最近,即便是开学在即,也越发少见父母带小孩逛书店,疫情前那被小孩占满的走道的画面,顿时浮现脑海,让我非常想念,用文青的说法就是“书店里美丽的风景”(如果我是书店老板看到这群小孩只读不买,肯定懊恼)。
这时候我就想,我想念的究竟是那些霸占走道阅读的小童呢?还是那时候的阅读氛围?在书店里面游走、闲逛、迷路(蛤?那家书店有大到让你迷路咩?朋友质疑道。我回答:嗨哟,这是修辞,是夸张手法?)最终得到的解答是,也许这是疫情的后遗症,曾经热爱逛书店的父母,因为那三四年因疫情而被遗忘的时光,同时间也遗忘了到书店走走逛逛的兴趣。
日前,趁着特别假期到书店闲逛,碰巧又遇到那边的充满创意设计的连锁书店即将撤出商场做促销,打折打到骨折,一本中文书只要区区3令吉,英文原版书折扣40%之多。

把书店当做游乐场的小孩,对书店而言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梧臻熙提供)
比喝奶茶还便宜
该书店的回头书价格本来就很便宜了,再折扣下去就只是十几块钱,比喝一杯奶茶还便宜,于是怒买了好几本中文书和英文书籍。
选购书籍的当儿,倒是看到不少的小孩在书店里嬉闹游戏,热闹极了!马来父母带着孩子们在书店里寻宝,我则在选购书籍时,静静感受着这股书店里的热闹氛围。
那一瞬间,书店好像生意兴隆了!但也就是那一瞬间,我想到,天呀,这书店竟然要在从商场里撤出时才有络绎的人潮,我的白眼就往上翻了。
果然,人类都有很奇怪的行为表现,总要等到失去时才来积极支持。唉,要是真爱,为何不平常就以实际行动让他好好存活下去?想到这里我又文青上身了。呸!我才不是文青。
带着打折打到骨折的书籍,我昂首阔步离开书店,不回头也绝对不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