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2024来到尾声 反思财务状况/股悦

2024年已经来到尾声了,也是善用税务减免的最后时机,并回顾与检讨过去一年的财务规划。

在税务减免方面,或鲜少人留意到的,就是从2023年开始,人寿保险保费的税务减免范围,已扩展至包括自愿缴纳的公积金存款。

在这项扩展的人寿保险保费(包括自愿缴纳的公积金存款),纳税者可享有高达3000令吉的税务减免。

也就是说,打工一族除了强制性缴纳公积金存款、获得高达4000令吉的税务减免以外,如今自愿缴纳公积金的存款也能获得税务减免。

当然,对于纳税者已支付3000令吉的人寿保险保费,这项减免已被完全使用。

至于人寿保险保费不足3000令吉的纳税者,则可考虑将差额,通过自愿缴纳公积金存款的方式弥补。

与此同时,投资于私人退休计划(PRS)基金的纳税者,也可享有高达3000令吉的税务减免。

通过自愿缴纳公积金存款以及投资在私人退休计划基金,不仅能帮助纳税者降低应缴税款,还能提高未来的退休储蓄。

此举将让纳税者达到短期的税务优化,长期则有助于提高退休后的生活质量,一举两得。

当然,其他税务减免也包括2500令吉的生活方式(书籍、电子设备、网络和健身会员等)、8000令吉的国家高等教育储蓄基金等等。

在即将与2024年说再见之际,也需要审视全年的收入与支出,反思过去一年的财务状况。

吸取教训避免失误

(一)回顾收入与支出:

检查今年的收入来源,对比年初的预算是否在目标范围内;并将支出分类,标记超支项目与分析,及优化可支出领域。

(二)清理债务:

清点债务和计算总负债比率,并通过制定债务管理计划来减少利息支出。

(三)评估财务目标进展:

回顾早前设定的财务目标,评估是否达成,对于未能达成的目标找出原因并进行调整,重新设定明确、可衡量的目标。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从过去的经验吸取教训,如哪些财务决策带来了正面的影响,如成功的投资策略或有效的节省方式。

同时,也要反思过去有哪些失误需要避免,例如冲动的消费或不适合自身风险的投资计划。

善用年末的最后几天,着手规划并行动是优化税务减免与提升财务状况的关键之一。

通过回顾收入与支出、清理债务、评估目标进展,将更清楚自己的财务状况,并在新的一年中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视频推荐 :

 
 

 

反应

 

财经新闻

一纸合同引发800万印花税争议/梁詠森博士

作者:梁詠森博士(Humanology税务顾问) 

在商业世界,合同是企业日常运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一份看似普通的合同,却可能隐藏巨大的税务风险。

近期,一家知名企业在签署合同后,竟接到一张高达822万令吉的印花税评估单。原本预计仅需支付10令吉的象征性费用,为何税务局却开出如此高额的税单?

这起案件不仅震惊了企业界,也引发了税务与法律界的关注。合同到底涉及了什么内容,才导致税务局认定其应缴纳巨额印花税?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法律陷阱?

许多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往往只关注合同的商业条款,忽略了潜在的税务责任。然而,印花税不仅适用于房产买卖,还涉及各种商业协议。

如果企业在合同措辞上稍有不慎,可能会被归类为需要缴纳高额税务的类别,从而导致不必要的损失。那么,这家公司究竟遭遇了怎样的税务纠纷?企业又该如何避免?

税务宝典: 印花税法1949

在大马,印花税是根据《印花税法1949》(Stamp Act 1949)征收。这部法律规定,凡涉及资产、债务、权益转移的文件,均需按照规定缴纳相应的印花税。

印花税的征收标准,依据合同的实际内容,而非合同的名称。因此,即使合同的标题看似无害,但如果内容涉及资产或权益转让,税务局依然有权按照较高的税率征收印花税。

法律规定,第一附表第4项(Item 4, First Schedule)适用于一般协议(General Agreement),仅需支付10令吉的象征性印花税。

然而,如果合同涉及资产、债务、公司股份或其他权益的实际转移,则可能被归类为“出售转让契约”(Conveyance on Sale),适用于第一附表第32(a)项(Item 32(a), First Schedule),此类合同的印花税,需按照交易金额比例计算。

本案的核心争议在于,该公司签署的合同究竟是普通协议,还是涉及资产转让。公司认为,该合同仅是“新合同取代旧合同”(Novation Agreement),不涉及任何实质性的资产转移,因此应适用Item 4,仅需缴纳10令吉印花税。

然而,税务局却认为,该合同实际上涉及债权转移,本质是资产转让,必须按照交易金额缴纳印花税。

由于两方观点不同,案件最终提交至吉隆坡高等法院审理。在法庭上,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法律攻防,最终,高等法院判定该合同并不构成“出售转让契约”,公司胜诉,无需支付822万令吉的巨额印花税。

一张合同引发税务风暴

在一家大型企业的会议室,管理层正召开紧急会议。财务总监王女士手中握着一份来自税收局的通知,脸色凝重。会议桌上摆着的文件,是一张高达822万令吉的印花税评估单,让所有人陷入沉思。

“这不可能!”王女士皱紧眉头,快速翻阅合同条款,“我们只是签了一份新合同,怎么可能涉及这么高的印花税?”

坐在她对面的税务顾问陈先生推了推眼镜,深吸了一口气,说道:“税收局认为这份合同实质上是资产出售,因此适用于第一附表第32(a)项,而不是普通协议。”

“可我们根本没卖资产!”王女士的语气透着几分愤怒,“这只是合同当事方的变更,怎么能被认定为资产转让?”

法务总监李先生一直沉默着,眉头紧锁。他缓缓开口说道:“不管怎样,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要么接受,要么抗争。”

法庭之上寸土必争

在吉隆坡高等法院的审判庭内,公司律师团队与税收局展开了激烈辩论。公司律师首先陈述道:“法官大人,根据《印花税法1949》,合同的本质决定税务责任,而非其名称。这份合同仅是‘新合同取代旧合同’,不涉及资产或债务的实际转移,应按Item 4计算印花税,仅需10令吉。”

税务局代表则立刻反驳:“法官大人,我们不能仅凭合同名称来认定其性质,应从经济实质角度审视。这份合同的实际效果是将债权从一方转移至另一方,属于‘出售转让契约’,适用于Item 32(a),需要按交易金额缴税。”

长时间辩论后,高等法院最终支持了公司的立场,裁定该合同并不构成“出售转让”,公司无需缴纳822万令吉的印花税。管理层松了一口气,企业成功避免了一笔巨额税务支出。

企业主的税务教训

许多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往往忽略了税务问题,而只关注合同的商业条款。事实上,税收局并不只看合同的名称,而是分析其实际经济效果。

即使合同标题是“协议”,但如果其内容涉及资产或权益的转移,仍可能被征收高额印花税。因此,在起草商业合同时,企业必须精准表达法律意图,避免使用模棱两可的措辞,以防被误解为资产转让。

此外,企业在签订任何可能涉及税务责任的合同前,必须先评估潜在税务风险,并咨询专业的税务顾问。

关注税法变化减少争议

企业应聘请专业的税务顾问或律师,在签订合同前进行税务合规审查,确保合同不会带来额外的税务负担。此外,合同内容应明确列明“本协议不涉及任何资产、债务或权益的转移”,以避免被归类为“出售转让契约”。

如果涉及高金额交易,企业应主动向马来西亚内陆税收局(LHDN)咨询,以确保正确适用税法,减少未来争议。同时,企业主应随时关注税法的变化,特别是涉及印花税和商业合同的相关条款,以确保合规经营。

税务规划不可忽视

这起案件给所有企业敲响了警钟——税务风险无处不在,一份看似普通的合同,可能带来高达数百万的税务成本。企业若想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必须在合同签订前做好税务规划,与专业顾问合作,确保所有交易符合税务法规。

你的公司是否也曾遇到税务纠纷?如果不想成为下一个因合同措辞不当而损失百万的案例,就请务必提高警惕,未雨绸缪!

在复杂的税务环境中,企业往往需要的不仅仅是一般的税务代理,而是能够真正理解税务法规、洞悉税务局运作模式,并能精准判断税务风险的专家。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