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中国货从后院倾销而来/拿督刘明

邻居是一家中国银行驻马来西亚的高层,他告诉我阿里巴巴集团在第二吉隆坡国际机场(klia2)附近的菜鸟全自动化电商物流仓储已近竣工,他们的银行提供阿里100%融资。

另一位朋友对我透露,阿里旗下的Lazada其实野心勃勃,管控令前就有计划在大马全国各地设立物流中心,积极提升最后一里的服务质量,希望在24小时内把货物送到顾客手中。

上两个星期有从事物流的朋友问我要不要为大陆厂家提供仓储服务,我们只负责打包寄货,他们自行解决销售事务。

就上个星期和友人在电话闲聊,他说管控令期间他的朋友接到一个保安系统订单,单监控器的报价就超过百万令吉,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物流仓储项目,顾客是个大陆人!

以上种种迹象都显示中国的电商大佬们正磨刀霍霍、如火如荼地准备就绪,我估计疫情一过,成千上万中国商品将充斥整个大马线上甚至线下市场!

你也许认为中国商品本来就泛滥成灾,何必自己吓自己,妖言惑众?

但这一次的场景也许和以前不一样,大马电商平台在两大巨头多年努力耕耘下已日趋成熟和完善,大马国民已经习惯在这些平台上购买大陆物廉价美的产品,这让不少中国商家看到商机。

以前这些商品都是顾客下单后才从中国空运过来,但因受限于时间和空间,中国电商打起仗来綁手綁脚,但假如他们的仓储就开在你我的家隔壁,对嗜血的狼群不就更如虎添翼,有如神助吗?加上冠病疫情加速了线上商机,流量突然暴增,大陆商家在大马深耕和开枝散叶更是刻不容缓、急不及待的事。

大小企业无一幸免

若我不幸言中,受影响的已经不单是那些靠小商品赚价差的商家,连所有较大型的电器或家具业等都将是重灾区,换句话说大马所有企业无论大小无一幸免。我和朋友抬杠说,这一波连棺材佬都会受伤害!

我在以往的文章里头提过无数次对此事的担忧,但毕竟人微言轻,加上这几年国内政治动荡不安,当权者为保权位而自顾不暇,哪里还有闲情理会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始作俑者的前首相如今官司缠身,但每当谈起他任相期间非常草率地和马云签订电子商务免税区(DfTZ)这影响深远的协议,我还恨得咬牙切齿。

马云会见前首相后猛赞后者,说他是一位独具慧眼、魅力超群的政治家,因为他和非常多的国家领袖谈起电子商务免税区的概念时,全都没有了下文,但我们的前首相只用了10分钟就敲定了这个“丰功伟业”!

其实为什么别国政府不敢贸然答应在自己境内设立这样的免税区?原因非常简单,担心大陆商品在免税的保护伞下,名正言顺地在该国倾销大陆原本已经价廉物美的产品,到时该国产品岂不以石击卵?

当然这个电子商务免税区是双向的,签约国也可以把产品经过中国境内的免税区卖给大陆消费者,但我们扪心自问,除了白咖啡、猫山王榴莲、燕窝等几样东西之外,大马还有什么能耐能和中国包罗万有的商品一较高低?

物换星移,如今两位签约者都已下台,电子商务免税区究竟帮助了多少我国企业拓展国外市场我不知道,但我清楚地被告知,大陆的入口商品能在封柜的情况下从西港拖到免税区内,只要售价低于1200令吉,就能免缴10%的销售税卖给大马的消费者,享受连身为国民的我们都无法获得的待遇!

只好各安天命了

我和一位国内著名电器品牌商聊起家电在大马的情况,他说他的业务在管控令3.0期间下降了30%,在进口的大陆小家电的猛烈攻击下,家电业前途堪忧!

我国正规的家电品牌都需根据国家规定向大马工业标准研究院(SIRIM)申请注册,批准后才能在市场售卖,但中国小家电却能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不用任何批准手续,甚至不用缴交任何税务就能倾销我国市场,当权者却视若无睹、根本不理企业的死活!

如今的政治乱局也让业者投诉无门,看来大家只好各安天命如潮州音乐:“自己顾自己了”!

管控令1.0时,电器、家具和3C产品业者等业绩都罕见的创新高,这也许归功于政府的补贴促进消费、人民宅在家太久电器和家具损耗比较快等等原因,但老百姓在三度封城后已经被折腾至身心俱疲、政府补贴不再、储蓄用尽了,哪里还有闲钱购买不必要的东西?所以除了一些刚需产品,市场愁云惨淡,购买力日渐疲弱是理所当然的!

那些还有一些购买力的人没事上网购物,败家败得不亦乐乎,首选产品当然是来自价廉物美的中国大陆!

我上购物平台闲逛,首先跳入眼帘的都是来自中国的产品,产品五花八门,而且价格便宜到你受不了诱惑,一而再再而三地继续败家……

疫后不是春天是寒冬

想想一下后疫情的场景:

大陆的无数个大型仓储前,超大的陈列室到处林立,各色各样的新奇产品整齐排列在货架上,有小家电、零食、服饰等等, 价格便宜到“阿妈都唔认得”,相中了中意的商品,不必担心大包小包拎回家,只需用手机在平台下单,你购买的东西当天准时送达!

政府积极为人民接种疫苗,我们似乎在隧道尽头看到了一丝曙光。当疫情逐渐退去,商家们开始松了一口气,以为好日子即将来临……

但我想残忍地泼一些冷水,后疫情马上迎接我们的不是春天而是另一波更大的寒冬!

英国大文豪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篇写到: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是好是坏、是智慧还是愚蠢、是光明还是黑暗、是希望还是失望、是应有尽有还是一无所有、是天堂还是地狱,靠的还是我们自己!

同胞们,加油吧!退堂!

 

 
 

 

反应

 

国际财经

在美国上市中概股危机未完 特朗普还隐藏两张王牌

彭博评论

华盛顿与北京之间的贸易对抗,将波及在美上市中概股,分析人士正在推演中国公司被迫从美国退市的可能性。

当被问及是否会让中国公司退市时,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表示,在与北京的贸易谈判中,“一切选项都在桌面上”。

虽然目前尚无更多细节流出,但摩根大通、摩根史丹利、杰富瑞金融和瑞银集团的策略师与分析师纷纷发布报告,评估在美上市的200多家中资企业的退市风险,这些公司的总市值达1.1兆美元(约4.84兆令吉)。

拼多多、唯品会、好未来等公司可能首当其冲。这些企业是少数在美上市但尚未在香港挂牌的中资公司,由于无法将美股转换为港股,投资者面临的风险更大。

摩根大通估算称,若这些公司被迫退市,可能会被剔除出全球指数,导致约110亿美元(约484亿令吉)的被动资金流出,其中仅拼多多就占到94亿美元。

跟踪在美上市中概股的纳斯达克金龙中国指数,迄今基本没有受到这种威胁的影响。该指数今年累计下跌0.5%,而同期标普500指数下挫8%。金龙中国指数周二止步两连涨,小鹏汽车和京东对指数拖累最大。

摘牌阴影重现

退市对中概股投资者来说并不是个陌生词。早在特朗普第一个总统任期内,当中美围绕中资企业审计问题争执不下时,这类公司就曾受到密切关注。

该问题在2022年得到解决,直到特朗普第二任期开始,热度又出现上升。这位总统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要求政府加强对流向中资企业的美国投资的审查。

特朗普政府手中有多项工具可用于推动中资企业退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可下令交易所将中国或香港企业摘牌,或直接取消这些公司在美国市场的注册资格,使其无法在任何形式下进行交易——包括场外交易市场。

目前,滴滴和瑞幸咖啡虽已退出美股交易所,但仍在场外交易。

此外,SEC还可动用紧急权力要求交易暂停,但若该措施由白宫发起,将更具法律和政治分量。

另一种做法是要求SEC出台最终规则,禁止使用可变利益实体(VIE)结构。VIE是多数中港企业为在美国交易所上市而采用的商业架构,也是在特朗普行政命令中点名批评的对象。相比此前审计纠纷依据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案》,上述这些措施执行起来速度可能更快。

随着贸易战升温,贝森特的表态再提醒人们,退市威胁依然是特朗普应对中美冲突策略的一部分。

杰富瑞分析师爱迪生李(译音)在一份报告中写道:“美国手中有两张强有力的牌:中概股摘牌和禁止美资对华投资。对等关税不仅仅涉及贸易问题,更关乎美中之间的国力竞争,以及如何确保美国在这场竞争中取胜。”

估值风险

退市将引发流动性方面的担忧。杰富瑞指出,对于许多中资企业来说,美国存托凭证(ADR)的交易额,远高于在香港市场的交易额。摩根史丹利数据显示,阿里巴巴和京东的ADR日均交易额,比它们港股的日均交易额高出约80%。

摩根史丹利策略师王劳拉(译音)在一份报告中写道,随着美中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级,如果所有中概股ADR同时从美国交易所退市,整个中国股票市场都将面临估值下行风险;但从长期来看,香港市场应该能够弥补这一交易量缺口,尤其是对于市值较大的公司来说。

对冲基金Polar Capital的基金经理吴杰瑞(译音)表示,对大多数在美上市的中资企业而言,退市带来的风险相对较低。阿里巴巴和京东的投资者曾主要来自美国,但如今中国本土投资者已成为这些公司股东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他表示,拼多多是一个例外,因为它尚未在香港上市。

“其实路径已经很清晰,对吧?阿里巴巴和京东的董事部在过去几年里已经完成了相关布局。如果拼多多想做,我认为这个过程也相对简单。但在短期内,这确实会给股东带来一些波动。”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