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金钱打造幸福感?/史慧娴
步入2025年,可能你已经在减少开销,甚至想办法增加收入了,设法解决缺钱的痛苦。
但其实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花钱的方式来获得“幸福感”吗?以下就有4招:
1.购买体验感
“买体验,而非物品”,这还是社交媒体上常见的标语,通常发帖者还会配上一张年轻人凝望大海的照片。
实际上这句话是靠谱的。
研究显示,比起购买物质,购买体验更能在长期带来更高的满足感。
虽然拥有新物品可以带来快乐,但这种快乐感往往很快就消失了——毕竟我们很快就习惯新事物,且它们可能会老化或变得过时。
但体验就会永远留存在我们记忆中!
另一方面,体验感会化成我们的一部分记忆,或影响我们对自己身分的认同。
比起回忆物品时,我们更容易怀念体验感;就算是负面体验。
举例,若在一个你不懂其语言的城市迷路,这份体验也会变成你回国后讲述的有趣事迹。
相较下,若想在聚会上,用一台坏掉的新电视机的故事来娱乐朋友,似乎就有点困难了。
购买正确的体验
关键是多购买体验,但也要就这点展开谈谈:
(一)不要为了讲故事而购买体验
“买体验”是减少消费不必要物品的好方法,但一定要确保买到你能真正能享受的体验。
若你需要在一个自己不太想去的地方旅游,和购买一个有用的电子产品之间做选择,那么后者可能才是更好的选择。
(二)购买能带来体验的物品
其实体验和物品之间,并非总是分得很明确。
尽管一个有形,一个无形,但有些物品可以促进体验感。
例如在外国购买当地街头小吃,可以让你更好地体验旅行的快乐。
还有一些物品,例如桌游,则可以促进有趣的社交活动,从而创造体验感。
2.先买后享受
体验感之所以可以带来更多的满足感,还因为它们带来了更多的期待乐趣。
换言之,期待体验感的过程,几乎就和实际体验一样让人愉悦。
想想你在计划未来度假的期间,是否随着日期的临近,期待感就让你感到很愉悦了呢?
若你担心在实际体验后,无法达到预期会让你感到失望。
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会巧妙地弥补这两者之间的差距。
南加州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专家研究显示,当人们对体验感的期望较高时,无论体验质量如何,都会给出更高的满意度。
然而,不抱高期望时就不会产生这种效果。
另外,还有一个心理技巧,当我们选择现在付出,以便未来享受时,我们的大脑往往会“忽略”当下付出所带来的痛苦。
而一旦期待的时刻来临,付出的痛苦已经是过去的事,几乎不会影响我们当下的享受。
这就像是从过去的自己那里收到一个礼物。

3.购买时间
若你想更快乐,可以把钱花在那些能为你节省时间的商品和服务商,尤其那些你不爱做的事情上。
这不仅是富人的特权——不同收入水平和职业的人都表示,这么做能带来更高的生活满意度。
许多人恰恰相反,选择通过花费时间来省钱。
尽管这本身没错,但这是建立在收入有限,或者能节省很多钱的情况下,才会是个好主意。
若过于节俭,为了省下几块钱,特地开车去另一个距离多20分钟的超市,这时你可能需要评估下你的时间的价值了。
现今,许多事情都可以在线上完成了,这样就可以省掉被困在车龙或寻找停车位的时间。
例如网上买杂货、支付账单和完成金融相关交易等,都是节省时间的简单办法。
所以我们应该思考,排队1小时只为节省20令吉,还是直接原价购买该产品以省去麻烦?
是否应该支付每小时50令吉费用,聘请一个兼职清洁工打扫家里,从而腾出几小时来享受周末呢?
不过,要回答以上类似的问题,就要根据你的收入来判断。
你可以用每月收入除以每月工作小时数,从而了解你的时薪价值。
假设每月净收入为5000令吉,而工作时数为160小时,意味着时薪是31令吉25仙。
这样你就能判断排队1小时只为省去20令吉,是否是个好的决定。
4.为他人花钱
为他人花钱,如买礼物或捐赠慈善等,都能比为自己花钱获得更多幸福感。
而且研究显示,就算你不认同这点,在实际为他人花钱后,你仍会获得更多幸福感。
这篇研究还列出几个影响你从赠与中获得幸福感的因素。
首先,当赠与行动能建立社交关系时,我们更容易感到快乐。
例如,与朋友共进午餐时买单,可能会比只是给他们买礼物时感到开心。
另外,明确看到慈善捐款的效果时,也会让我们感到更好。
例如捐款给一家可靠的慈善机构,会比让你在不清楚用途情况下捐款来得感到有意义。
最后,捐赠必须是自愿的——你应该决定是否捐款及多少。
若一个慈善机构志愿者在街头逼迫你捐款,你可能就不会感到快乐。
关于金钱与幸福的误解
根据美国研究,情感幸福会随着收入水平提高而增加。
不过,在年收入达到7万5000美元(约33万5143令吉,差不多是软件工程师的薪水)后,情感幸福感就不会随着薪水提高而增加了。
这意味着钱少会引起或加剧情感痛苦——若你正在为支付抵押贷款、下一顿饭或离婚等财务问题而苦恼,确实很难感到生活中的快乐。
但在一定的稳定收入水平之上,你已能满足所有基本需求,并在闲暇时为休闲活动开销时,你的情感幸福感就不再被钱影响,而是生活中其他因素所影响了。
#WalletWisdomWithWaihun
想知道更多理财贴士,你也可以上到iMoney学习中心网站https://www.imoney.my/articles
免责声明:以上资讯只提供分享及参考用途而非正式理财、投资或产品购买意见。
因个人情况及需求会有差异,读者可依据自身独特情况再向笔者取得建议或者联络自己特许理财规划师取得咨询。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为何美国转向保护主义?/白文春
我在本栏上篇文章中提到,全球两大经济体的美国和中国,都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出口市场。
根据Statista.com的数据,2024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规模为29兆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其次是中国,2024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8兆美元。
德国排名第三,接近5兆美元,但与美国和中国距离甚远,之后是日本(4兆美元)和印度(接近4兆美元)。另一方面,大马的国内生产总值规模约为0.4兆美元,规模可说是相当小。
从人口规模来看,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23年美国人口为3.34亿,远少于中国和印度的14亿人口(2023年数据),大马2023年人口为约3500万,属于一个非常小的市场和人口基础。
购买力强劲
尽管与中国和印度相比,美国的人口较少,但美国却是世上国民购买力最强的国家之一。这是因为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美国2023年的人均收入为接近8万3000美元,是全球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
什么是人均收入?它通过将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除以总人口,来衡量一个国家的个人平均收入。
数值越高表示国家个人平均收入越高,而其购买力也越强。当然,在实际情况,不是每个人都是高收入者,有些人的收入会高一些,有些会比较低。
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美国的生产成本会比较高,因为美国企业需为员工支付更高的工资成本。
除了是全球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之一,美国还有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这个群体通常具有较高的购买力,并能真正消费。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2021年,美国的中产阶级群体占总人口约50%,尽管这一比例比1971年的61%有所下降。
皮尤研究中心是一个位于美国的非党派智库,提供有关社会问题、公众舆论和塑造美国及全球趋势的人口统计信息。

美国的生产成本会比较高,因为美国企业需为员工支付更高的工资成本。
全球消费主力
尽管美国的中产阶级群体比例有所下降,但在我看来,它仍然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
这也解释了为何美国继续扮演着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的主导角色之一,以及为什么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包括大马,都想将产品卖到美国,供其消费者使用。
随着美国工资成本历年来不断增加,许多公司,尤其是制造业者,包括一些美国企业,都已搬迁到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以保持他们的竞争力及生存下来。
然而,我相信,这些企业当中,有许多仍在向美国销售其产品。
因此,美国多年来在全球与各国的商品贸易中持续录得逆差。
商品贸易逆差说明,美国从世界各国进口的商品,多于其出口的商品。
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因为当一个国家的生产成本提高到某一个水平,这些国家便不再自己生产某些产品了,而直接进口对他们来说会更划算。
2000年,美国对全球与各国的商品贸易逆差为4360亿美元。
然而,这一逆差金额自那时起还继续不断膨胀至2020年的9020亿美元,并进一步增加至2024年的1.2兆美元,显示美国对进口商品的依赖,以满足其消费者的需求。
与中国贸易逆差最大
在各国中,美国与中国的商品贸易逆差最大,2023年逆差为2790亿美元,尽管比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始时的4170亿美元已有所减少。其次是墨西哥,其逆差从2018年的830亿美元增加到2023年的1610亿美元。
越南排第三。
美国与越南的商品贸易逆差从2018年的约400亿美元增加至2022年的1160亿美元,之后在2023年略微回落至1050亿美元,这也显示一些公司为了避开关税的增加,可能通过越南,墨西哥或其他国家作为基地,将出口商品卖给美国。
2023年,美国与加拿大和欧洲(欧洲作为一个团体)的商品贸易逆差分别为720亿美元和2020亿美元。
但分别较2018年的240亿美元和1690亿美元已有所增加。
鉴于商品贸易逆差的不断增加,美国这一次开始对加拿大和欧洲等亲密盟友征收进口关税。
此外,从美国的角度来看,对中国商品征收进口关税似乎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因为自2018年美中贸易战开始以来,美国与中国的商品贸易逆差有所缩小。
然而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始,美国对全球与各国的商品贸易逆差不断恶化,显示提高中国进口关税并没有达到真正的效果。
公平对等关税
当然美国也应已知道,有些商家会通过其他较低关税的国家把商品出口到美国,我想美国可能暂时还没对这些国家有进一步的行动。
然而,美国总统特朗普已在2月13日签署了一份新的备忘录,将针对所有美国贸易伙伴实行“公平和对等”的关税。
美国总统就此已指示他的顾问团们开始研究及计算美国贸易伙伴的关税水平。
根据一些新闻报道,这一措施可能会在4月初开始实施。
但,在我看来,是否有效能扭转美国对全球与各国的商品贸易逆差的不断恶化还不得而知。因为,在我看来,商品贸易逆差不单单是关税的问题。
与此同时,尽管商品贸易逆差历年来持续扩大,是什么原因可让美国能够继续承受这一局面呢?换成是其他国家,她们应已面对经济危机。
在我看来,这一切可能归功于美元在全球的强大地位,尤其是美元在全球贸易和其他交易中所扮演着的主导角色,使到美国可继续印刷美钞来支付扩大商品贸易逆差。
在这方面,美国或许需感激世界各国给予美元这一尊贵地位,这是许多大国也希望能拥有的地位。
但为何美国近年来开始渐转向保护主义呢?
那是因为美国已面对越来越高的国债(36兆美元),她觉得越来越不自在,生怕美元的超然地位会有所不保,那将对美国的经济带来很严重的打击。因此,美国总统特朗普想让美国再次强大起来。美国有可能做到吗?
视频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