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铁效应vs先买后付vs订阅效应 哪个消费陷阱更可怕?/萧伊妗

(本报制图)
生活中充满消费陷阱,商家的手段都是为了消费者能把钱花在他们的商品上。身为消费者,我们要如何判断以便保护自己的荷包?首先,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的消费习惯再做出比较。
咖啡效益:每日小额花费
我曾经在专栏写关于《会不知不觉会花很多钱的拿铁效应》,假设每天一杯拿铁是12令吉, 那么30年内,至少会花费了13万1400令吉在咖啡上。
拿铁效益顾名思义就是指每天花一点小钱,看似金额不大,但常年累积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然而,因为每一次花费不高,我们不会觉得在花很多钱,反而会喜欢每一天的一点小庆幸,小享受!
先买后付:先享受后分期付款
以前,普通人要买大型电器,如电视、电冰箱、按摩椅等都必须存上好几个月的钱。再三考虑后,才会购买。
现在有了先买后付的便利,几乎人人都可以马上拥有,而忽略他们之后付款的能力。这也是最近马来西亚消费联合会(FOMCA) 在佳节时警惕消费者,在假节期间盛行的 “先买后付” 计划可能加剧消费者债务问题。
由于在佳节时会希望换新家具,新衣服,开销庞大,先买后付消费陷阱可能会导致过度消费而导致债务累积。
订阅效应:被动支出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被动收入。这有一定的难度,但被动支出确是轻而易举的事。
订阅效应(Subscription Effect)指的是人们习惯性各种服务如:健身房会员,电话铃声费用,Netflix等。这些订阅服务最大的问题在于有可能并没有时常用到,但由于看起来每个月消费不高,人们不会特别去定期检查是否还需要用。
订阅一般是自动扣费,一旦订阅多了,被动消费将会不断累积达到一定的数目。这主要造成是很多人不明白自己到底老是存不到的钱的原因。
不知不觉地自己就成了商家的“被动收入”。
“先买后付”最危险
如果这样做出比较,大家会发现到其实最危险的是“先买后付”。虽然很多平台通常不收利息,但如果未能按时付款,利息和罚款可高达10-20%。这也违背了根据自己的财务能力而购买商品的理财原则。

查理·芒格推崇延迟满足和先买后付是一种截然相反的消费理念:

4招避开消费陷阱
无论任何消费陷阱,即使不那么可怕,也会剥削我们的累积财富能力。特别是会导致我们欠债的项目需额外小心。这里有些策略供参考:
1) 只要是上千元以上的商品,给自己一个月的时间考虑,不要冲动购物;
2) 设定存钱/投资目标。用真金白银买可负担的商品更有满足感;
3) 理解自己的需要和想要,定期审核自己的消费习惯;
4) 计算真实成本。把利息也算在商品价格内,可以提醒自己买贵了而放弃“先买后付”。
所以,在消费前多思考准没错,我们一定要优先避免先买后付,其次是控制订阅,最后是减少小额开销。
真正的自由来自“掌控金钱”而不是被消费陷阱束缚。
公积金提款与退休年龄一致 专家:恐打乱退休计划
报道:林秀芳
(吉隆坡14日讯)对于大马公积金局有意让公积金领取年龄与退休年龄划一,专家提醒相关改革应循序渐进,并兼顾灵活性,因一旦处理不当唯恐弄巧反拙,随时让“保障退休生活”变成“打乱退休安排”。
公积金局总执行长阿末祖卡奈早前披露,根据该局养老金优先改革清单,首要任务是调整公积金领取年龄,使其与退休年龄一致,意即若退休年龄有改变,领款年龄也需随之调整。
该局另一计划是把基本存款转换为稳定的收入来源,即引入年金制度。
对于这建议,理财有方的一群可能不表认同。理财专家接受《南洋商报》专访时说,若当局强制性落实势必引起不满,因许多人希望自主管理个人储蓄,也担忧此举可能打乱提前退休的安排,甚至影响部分人对未来生活的规划。
无论如何,他们认可政府在养老财务管理方面的介入,因过去调查显示,多达70%的退休人士在短短3年内便耗尽所提取的退休金,主因包括财务规划不足导致投资失败、误坠骗局或因缺乏医疗保险而被迫动用积蓄支付医疗费用。
若公积金领取与退休年龄划一,专家建议:
●针对不同群体设灵活条款
●允许因特定需求提前提款
●让多储蓄者享更大提款自由
●按部就班给5至10年过渡期
●拟方案以防削弱储蓄自主权

蔡兆源
蔡兆源:兼顾灵活性
渐进式推养老金改革
亚企理财中心税务与财务咨询总监拿督蔡兆源认为,为避免引发强烈反对,当局可采取渐进式和灵活性兼顾的方式推行养老金改革,如逐步推迟领取年龄,每年递增一岁,最终延长至60岁,与退休年龄一致。
他进一步建议,在基本存款转换为稳定收入方面,也可循序渐进推行。例如公积金局会员到达领取年龄时,初期仅保留20%作为年金,2至3年后再增加10%至30%,如此逐步调整,最终全面过渡至年金制度。
“只要不过于激进,给予5至10年的过渡期,人们的反对声浪就会相对减少。”
他认为改革方案应具备一定的弹性,例如允许因医疗需求而提前提取部分存款,以兼顾弱势群体的实际情况。
蔡兆源指出,当局推动养老金改革的核心原因在于许多国人退休金储备不足,而问题的根源在于收入偏低,使得储蓄有限。
此外,冠病疫情期间大规模提款进一步削弱了退休储备,自去年5月公积金局实施灵活户头以来,总提款额已高达122亿令吉。
“再加上大马人普遍理财意识薄弱,许多人提款后因缺乏规划导致资金耗尽,最终政府不得不介入,提供援助金等支援。”
他强调,过往政府未能正视这一问题,而现任政府正通过多项措施,如最低薪金制、渐进式薪金政策及2030年新工业大蓝图(NIMP 2030),以提高人民收入并创造高附加值就业机会,从根本上改善退休保障。
“若国人无法妥善规划退休金,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强制实施年金制度,而非让退休人士一次性领取全部存款。尽管短期内或引发争议,但从长期来看,这是最可行的做法。”
他以数据说明,大马人均寿命为75.2岁,若55岁便领取整笔退休金且3年内耗尽,未来20.2年如何维持生活?
“当一个人无法自律时,政府就必须介入,以政策提供他们的退休保障。”

周志强
储蓄充裕应获弹性提款
迈悦理财教育机构创办人周志强认同养老金改革的方向,但建议针对不同群体设定灵活条款,尤其让储蓄充裕者享有更大的提款自由度。
他指出,公积金局去年已调整退休储蓄目标,其中基本储蓄为39万令吉,适足储蓄为65万令吉,增强储蓄则为130万令吉。因此,延迟领取年龄的政策应优先针对储蓄不足、风险承受能力较低且缺乏退休金将影响生活的群体。
“相比之下,收入稳定且储蓄充裕者可获更弹性的选择。这类群体往往从事高压或劳累的工作,因此,他们可能希望提前退休,或利用退休金创业、转向新的生活方式。”
他提到,年金制度的核心在于避免一次性领取全部退休储蓄,以确保退休者拥有长期稳定收入。以新加坡为例,其年金模式提供三种方案:固定最低提款、逐步提款或大笔提款。
“我个人认为,按月提款的方式较为理想,毕竟许多国人缺乏理财规划。然而,我们必须评估这一模式是否足够覆盖基本生活需求。例如,一名公积金储蓄仅有39万令吉的会员,每月领取额仅为1625令吉,这是否足够维持生活呢?”
他提及,尽管大马公积金的回报率相对稳定,但其贡献率却偏低,雇主和雇员合计仅为21至23%之间,相比之下,新加坡的公积金贡献率高达37%。
“因此,不论是调整领取年龄至退休年龄一致,还是实施年金制度,关键问题在于人们是否愿意接受?事实上,许多人仍持反对态度。”
周志强强调,大马的退休改革也不仅限于养老金制度,还应从更广泛的国家层面推进,例如加强医疗保障。目前,医药卡与保险保费高昂,医疗费用也不断攀升,政府应系统性完善退休保障体系,以减轻国人的后顾之忧。

萧伊妗
不应强制存放于年金
理财师萧伊妗认为,公积金制度的调整应更具灵活性,尤其是对具备财务管理能力的人士给予更大的选择权,包括领取年龄以及退休金投资的配置,而非强制存放于年金计划中。
她指出,公积金局的改革初衷是保障退休生活,但这也可能影响部分理财有方、储蓄充足且计划提前退休者的财务安排。
“低收入群体的退休储蓄原本就不高,即便推迟至60岁领取,提供5%至6%的回报率,也未必能显著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相反的,强制性措施可能削弱所有人的储蓄自主权。”
她补充道,目前市场上已有多种回报可观的退休年金计划,例如保险公司和信托基金提供的年金产品,因此,她不认同全面强制执行公积金年金制度,而是主张给予会员自由选择。
萧伊妗坦言,市场上存在不少投资骗局,因此建议政府提供选项的同时,强制提款者必须参与财务管理课程后才能提款,通过讲座来教育及提升人们的理财认知,可让他们能作出更明智的决定,避免因道听途说而陷入错误投资。
明确规范提款理由
此外,她认为政府若允许设立灵活户口供会员提款,应明确规范提款理由,防止资金被滥用,从而确保公积金制度的永续性。
她还强调,若领取年龄推迟至60岁,将影响原本计划55岁退休的人士,他们将面临长达5年的资金“空窗期”,这可能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我国高度依赖外资,而外资流动性大,并不会对国家经济保持长期承诺。一旦外资撤离,许多雇员将面临裁员和失业风险。若能提供更灵活的公积金提款机制,这些人或能提前规划,例如利用退休金创业,重新布局未来。”
制定更针对性方案
总的而言,专家们认为随着国家迈向老龄化社会,加上多数国人的理财意识较为薄弱,当局在保障人民退休生活之际,需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改革方案,以确保国人能逐步适应,并最终达成退休保障目标。
视频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