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拿铁效应——钱都去哪了?/萧伊妗

假设你有每天到咖啡厅喝一杯热热拿铁的习惯,你知道30年后,你会花费多少钱在咖啡上吗?

如果一杯拿铁固定只售12令吉, 那么30年内你将至少花费13万1400令吉在咖啡上。

我的一位朋友由于工作因素,时常在外地公干。他告诉我他平均一餐得花费25令吉,太太也不会煮饭,所以两个人在饮食的花费平均一天100令吉,单单饮食就占了他收入的50%。

很多人都一直投诉自己存不到钱。因为在生活中看似不多的钱,通通都被不经意地花掉了。这些都看似不多的消费,可以是香烟、办了却没去几次的健身卡、劣等的服饰、一年换一次的手机,也可以是每一个月慰劳自己的高级晚餐和电影院戏票。

这就是所谓的“拿铁效应”。

拿铁效应是由一名著名的理财作者大卫巴赫提出的。它的道理非常简单,就是指日常中我们花费的小钱,竟有积少成多的效应,最后可能成为比我们想象中还要高的花费。

这位作者倡议,如果我们能把这每一天微不足道的钱拿去投资,我们将会有更大的累计财富机会。

如果你确实很有钱,任意潇洒地花费倒也无妨。但假如你是个有理想,想要某天致富的普通人,那么,这样的消费不可能让你达成目标。因为当有创造财富如投资的机会来临时,就会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有钱。

尤其在现代,线上消费已经成为多数人花钱最多的地方。尤其是促销期间,消费者在“买买买”时,感受到了“好像省下了钱但又买更多了”的快乐。当模糊了需要和非必要消费的界限,我们很容易掉入拿铁效应的陷阱。

如何避开拿铁效应

我们应该怎么避开拿铁效应?

1. 从记账开始

有人就说即使不喝咖啡,不抽烟,不乱花费也还是存不到钱。在做出任何否定之前,何不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好好记录每一天的消费。

我们可以利用电子钱包和信用卡的便利,每一条消费都会在账单清楚列明,这也让你明白多数钱的走向。

记账能有效地提醒自己,务必在下一个月更谨慎的花费,避免在同一个消费领域花费太高。

就如以上消费在食物上的例子,朋友发现消费过高在饮食上,就决定减少电召外卖配送。这一举措减低至少20%的伙食费。

2. 强制“先存后花”

许多人的储蓄习惯是:收入-支出 =储蓄。有剩下的钱就存,没有的话就等下个月,如果超支的话就拿储蓄来用。正确的储蓄习惯应该是:

 收入 - 储蓄 = 支出

假设收入为6000令吉,你的储蓄目标为每月20%,那么必须把1200令吉,强制转移至一个不能随意动用的户头,如“长期投资”户头等。

那么,就可以避免自己超标消费而存不到钱的窘境。一开始,你会觉得这没有可能实行,但你会慢慢发现其实生活品质并没有因为这20%出现变化,消费习惯也会跟着调整,户头口里的钱还会越变越多。

3. 适度延迟满足

棉花糖实验已经告诉我们,那些有自控意志力能力的小孩,在未来的成就如认知、社交能力和面对压力等,比不能自控的还要高。

自控力可以是天生的,但是后天也可以通过“延迟满足的训练”控制意志力,来改变人生轨迹。这也与投资大师巴菲特的终身搭档——查理芒格坚持一生的延迟满足习惯一致。

我们可以利用理财来训练自己。对于“想要”的物品,多强迫自己思考利用至少1天的时间审核自己是不是真的是此刻花钱购买。

冷静的24小时,能有效地让我们的理性回归,这也能减少很多浪费。如果是高价物品则要用更长的时间去思考,把延迟满足变成一种习惯。

有人会说消费那么绑手绑脚,一点也不快乐。但,恰恰相反的是,正确的理财习惯赋予人们在未来更大的自由。

观念一转,把短暂的欲望延迟,为长期的财务目标铺路,你会发现避开拿铁效应一点也不难!

 

 
 

 

反应

 

名家专栏

拿铁效应vs先买后付vs订阅效应 哪个消费陷阱更可怕?/萧伊妗

生活中充满消费陷阱,商家的手段都是为了消费者能把钱花在他们的商品上。身为消费者,我们要如何判断以便保护自己的荷包?首先,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的消费习惯再做出比较。

咖啡效益:每日小额花费

我曾经在专栏写关于《会不知不觉会花很多钱的拿铁效应》,假设每天一杯拿铁是12令吉, 那么30年内,至少会花费了13万1400令吉在咖啡上。

拿铁效益顾名思义就是指每天花一点小钱,看似金额不大,但常年累积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然而,因为每一次花费不高,我们不会觉得在花很多钱,反而会喜欢每一天的一点小庆幸,小享受!

先买后付:先享受后分期付款

以前,普通人要买大型电器,如电视、电冰箱、按摩椅等都必须存上好几个月的钱。再三考虑后,才会购买。

现在有了先买后付的便利,几乎人人都可以马上拥有,而忽略他们之后付款的能力。这也是最近马来西亚消费联合会(FOMCA) 在佳节时警惕消费者,在假节期间盛行的 “先买后付” 计划可能加剧消费者债务问题。

由于在佳节时会希望换新家具,新衣服,开销庞大,先买后付消费陷阱可能会导致过度消费而导致债务累积。

订阅效应:被动支出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被动收入。这有一定的难度,但被动支出确是轻而易举的事。

订阅效应(Subscription Effect)指的是人们习惯性各种服务如:健身房会员,电话铃声费用,Netflix等。这些订阅服务最大的问题在于有可能并没有时常用到,但由于看起来每个月消费不高,人们不会特别去定期检查是否还需要用。

订阅一般是自动扣费,一旦订阅多了,被动消费将会不断累积达到一定的数目。这主要造成是很多人不明白自己到底老是存不到的钱的原因。

不知不觉地自己就成了商家的“被动收入”。

“先买后付”最危险

如果这样做出比较,大家会发现到其实最危险的是“先买后付”。虽然很多平台通常不收利息,但如果未能按时付款,利息和罚款可高达10-20%。这也违背了根据自己的财务能力而购买商品的理财原则。

查理·芒格推崇延迟满足和先买后付是一种截然相反的消费理念:

4招避开消费陷阱

无论任何消费陷阱,即使不那么可怕,也会剥削我们的累积财富能力。特别是会导致我们欠债的项目需额外小心。这里有些策略供参考:

1) 只要是上千元以上的商品,给自己一个月的时间考虑,不要冲动购物;

2) 设定存钱/投资目标。用真金白银买可负担的商品更有满足感;

3) 理解自己的需要和想要,定期审核自己的消费习惯;

4) 计算真实成本。把利息也算在商品价格内,可以提醒自己买贵了而放弃“先买后付”。

所以,在消费前多思考准没错,我们一定要优先避免先买后付,其次是控制订阅,最后是减少小额开销。

真正的自由来自“掌控金钱”而不是被消费陷阱束缚。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