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股市动荡 该继续投资吗?/萧伊妗
友人说他把全部的退休金都投入了股市。这几天股市大跌,我就问他,最近全世界股市都暴跌了,晚上还睡得好吗?
他说:最近每天都睡得像婴儿一样。
我说:不愧是高手!这样都能睡得着。
他沉默半响道:就是跟婴儿一样,半夜经常醒来。哭一会儿再睡。
这是我网络看到的幽默段子,有网友说觉得很好笑,但是笑着笑着就哭了。
急脱售应该后悔
这几天,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离谱的关税再加上中国的反击后, 美国股市跌破2020年疫情的记录。而马来西亚也接近跌破1400指数。家里曾经在股市烧到手的长辈开始惊慌失措地叫晚辈快点卖股票,担忧股灾的到来。
然而,随着中国的反击。特朗普即刻来个大U转,宣布90天内除了中国以外,暂缓其他的国家的报复性关税。股市开始走高。马来西亚与其他国家的股市也随着美国市场一片绿海。
如果投资者真的在股市大跌时就把所有股票就脱售的话,今天一定感到很后悔。
衰退后必有反弹
回顾历史,过去100年美股数据显示,标普500指数在经济衰退后的3-5年内均实现反弹。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后,如果坚持定投,投资者已在2013年内恢复本金,持续投资至2021年的话,收益超过200%。
简单计算的话,这13年内每年的回酬约15%。
但是多数对投资没有信心的人都会在2008年放弃继续投资,也有很多人会因为害怕而提早止损。大家都会因为前几年的负增长而不再相信投资。
巴菲特坚持“买在无人问津的时刻”的逻辑虽广为人知,然而却鲜少有人能实践。因为我们这些普通人对投资不自信,几轮的金融风暴过了,但却还不能像巴菲特一样老神在在地卖在最高峰,买在低点。
你会发现到市场走势有时就是没有什么逻辑,有些公司基本盘上并没有问题,但可以因为一个传言暴跌。但也可以因为不被证实的消息让股市回升。
现在美国有一位狂人总统上位后,我相信股市会持续波动很久,投资者需要有心理准备。
没有上帝视角 只能步步为营
那我们这些没有上帝视角的平民老百姓如何应对动荡的股市?甚至最坏的情况,金融风暴的到来?经历过金融风暴的人都知道,以长期视角来看,经济衰退既是能买在低点的投资机会。
所以我们更应该:
1)保留有价值的资产,不轻易抛售。
2)持续增量采用定投策略,能平摊成本
3)配置防御性资产,如
现金:以便未来能有机会在股市大跌时趁低买入蓝筹股或者有潜能的股票。
黄金:2020年疫情初期涨了30%,在今年年头也涨了19%。但切记黄金配置比例要时刻注意,大跌的风险会随着升息,美元等因素而出现大幅调整。
投资级公司债券型基金:即使最糟糕的金融风暴,跌幅为-5%-10%。
4) 其他理财策略:
a)取舍非必须品:随着经济的不确定性,我们有可能会面临一些财务的威胁,所以最好是多储蓄以便不时之需。
b)保留重要的开销如教育与健康保险:危机中有很多转型的机遇,所以如果我们提前让自己能赶在市场需要的技能风口上,这将助于人们在收入上更有保障。
当然随着压力的上升,健康也可能亮起红灯,这时如果还要烦医药费,就真的会崩溃。
c)谨慎负债:过去的金融危机显示,信用卡的违约率升至1.8%。虽然金融风暴有可能让人有获利的机会,但也不代表马上能反弹,所以千万不要利用借债的方式去投资。
利用贷款的钱的利息再加上投资亏损,总亏损是比拿现金投资的人的双倍以上:
假设:小明利用信用卡去投资,小明借了10万,信用卡利息为18%,投资失利为-10%。
小明的投资亏损 = 10%x10 万 = 亏损1000
小明的贷款利息 = 18%x10万 = 利息1800
小明总共亏损 = 2800
小明的亏损率 = 28%
我们都明白复利的威力,但复利也需要积年累月的时间慢慢增值。关于投资,最重要的问题不是我要怎样马上拿到最高的回酬。而是可能问问自己,我能长期稳赚的最好回报是多少?
转个观念,就能平常心面对投资回酬的起起落落,不在乎短期回调,更在乎长期的回报。
免责声明:以上资讯只提供分享及参考用途而非正式理财、投资或产品购买意见。
因个人情况及需求会有差异,读者可依据自身独特情况再向笔者取得建议或者联络自己特许理财规划师取得咨询。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拿铁效应vs先买后付vs订阅效应 哪个消费陷阱更可怕?/萧伊妗

(本报制图)
生活中充满消费陷阱,商家的手段都是为了消费者能把钱花在他们的商品上。身为消费者,我们要如何判断以便保护自己的荷包?首先,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的消费习惯再做出比较。
咖啡效益:每日小额花费
我曾经在专栏写关于《会不知不觉会花很多钱的拿铁效应》,假设每天一杯拿铁是12令吉, 那么30年内,至少会花费了13万1400令吉在咖啡上。
拿铁效益顾名思义就是指每天花一点小钱,看似金额不大,但常年累积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然而,因为每一次花费不高,我们不会觉得在花很多钱,反而会喜欢每一天的一点小庆幸,小享受!
先买后付:先享受后分期付款
以前,普通人要买大型电器,如电视、电冰箱、按摩椅等都必须存上好几个月的钱。再三考虑后,才会购买。
现在有了先买后付的便利,几乎人人都可以马上拥有,而忽略他们之后付款的能力。这也是最近马来西亚消费联合会(FOMCA) 在佳节时警惕消费者,在假节期间盛行的 “先买后付” 计划可能加剧消费者债务问题。
由于在佳节时会希望换新家具,新衣服,开销庞大,先买后付消费陷阱可能会导致过度消费而导致债务累积。
订阅效应:被动支出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被动收入。这有一定的难度,但被动支出确是轻而易举的事。
订阅效应(Subscription Effect)指的是人们习惯性各种服务如:健身房会员,电话铃声费用,Netflix等。这些订阅服务最大的问题在于有可能并没有时常用到,但由于看起来每个月消费不高,人们不会特别去定期检查是否还需要用。
订阅一般是自动扣费,一旦订阅多了,被动消费将会不断累积达到一定的数目。这主要造成是很多人不明白自己到底老是存不到的钱的原因。
不知不觉地自己就成了商家的“被动收入”。
“先买后付”最危险
如果这样做出比较,大家会发现到其实最危险的是“先买后付”。虽然很多平台通常不收利息,但如果未能按时付款,利息和罚款可高达10-20%。这也违背了根据自己的财务能力而购买商品的理财原则。

查理·芒格推崇延迟满足和先买后付是一种截然相反的消费理念:

4招避开消费陷阱
无论任何消费陷阱,即使不那么可怕,也会剥削我们的累积财富能力。特别是会导致我们欠债的项目需额外小心。这里有些策略供参考:
1) 只要是上千元以上的商品,给自己一个月的时间考虑,不要冲动购物;
2) 设定存钱/投资目标。用真金白银买可负担的商品更有满足感;
3) 理解自己的需要和想要,定期审核自己的消费习惯;
4) 计算真实成本。把利息也算在商品价格内,可以提醒自己买贵了而放弃“先买后付”。
所以,在消费前多思考准没错,我们一定要优先避免先买后付,其次是控制订阅,最后是减少小额开销。
真正的自由来自“掌控金钱”而不是被消费陷阱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