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余

富不过三代/冬阳

文|图:冬阳

2024年过去了,回顾这一年,有什么事让你印象深刻?去年有一件事,让我刻骨铭心。

不记得是哪一年,依稀是初中生时,父辈买了一块贫瘠土地,筚路蓝缕,不畏艰辛,把荒地开辟成良田。开荒期间,父亲带我到此一游,我记得现场野草萋萋,有河,雇有工人,树荫下的肥料袋吸引我——袋里有一条蟒蛇,体色为绿,有菱形花纹,一动不动。

父辈的观念是,即便辛苦创业,也值得,为下一代留产业,代代相传。这片田地,早前父辈亲身耕种,待父辈体力不济便租给农民耕种,只收租。父辈逐渐老去凋零,大伯的晚年把账目工作交托给我,由我负责收租和分租,二伯的晚年把肥料单、土地局税务文件和地契转交给我,嘱我执行任务。

二伯的去世,意味第一代的终结。我认真打理这份家族农业,每每完成一个季节的任务,没有辜负父辈的交待,我有莫大成就感。这一做,做了20年。

地契一分为七

这些年来,股东人数也从第一代的4位股东激增到第二代的15位股东。第二代股东都有自己的工作,租金不过是额外收入,多数股东秉持“金字塔”观念:股东人数越来越多,因关系疏远,孙子辈彼此不认识,待儿子辈凋零了,这块地终将无人打理,变荒地。鉴于此,有股东嚷嚷卖地,有股东提议把地契分开——每个家庭拥有自己的地契,各自发展;当然,也有股东希望维持现状,一起合租。

经过多年充满火药味的“磋商”,最终达成协议:15位股东同意将地契一分为七,用抽签方式决定谁入主哪块地皮。将地契一分为七的费用昂贵,土地测量师的费用高达三万三,于2024年完成第一阶段进入土地局申请分割地契程序,这片公家田地有了“善终”,股东们好聚好散,可喜可贺。

古人说“富不过三代”确实如此,上一代艰难创业,第二代各怀心事渴望分家议论纷纷,家业要传第三代,难矣。

视频推荐:

 
 

 

反应

 

言论

善用荒置土地增粮产/南洋社论

天然资源及环境永续部长聂纳兹米宣布,该部打算在联邦土地及矿务局(JKPTG)管辖的联邦土地上打造社区农园。这个“昌明社区繁荣”计划下的建议,获得居民的积极反馈。

这名部长考虑使用联邦土地及矿务局管辖的土地,即尚未开发用于建设学校的联邦土地,来建设农园或采取一些其他替代方案,为公众提供便利。

“昌明社区繁荣”计划是一项新的政策,旨在向符合资格的社区提供5万至10万令吉资金,以刺激社区层面的经济活动,提升人民收入。

部长希望政府提供的小额拨款能够产生直接影响,协助社区农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社区农园涉及小额拨款,惠及的是社区人民的收入,是小众受惠的计划。其实,我国并不缺乏耕地,只要政府拟定长远计划,善用土地资源,推动大规模的农粮种植,不但增加人民的收入改善生活,还可调控通货膨胀,维护食品安全。

中总2022年的会讯披露,我国共有810万公顷农业地,截至2020年,有5.5%实际农业地(约45万公顷)是用作种植农业食品,包括蔬菜、水果和其他市场农作物等。另外,大约590万公顷土地是用作种植油棕树,以及110万公顷用作种植橡胶树。

农业及粮食安全部也披露,在大马半岛及纳闽联邦直辖区,有约1万4098.26公顷可用来种稻米的农耕地,却被私人地主荒置。根据以3.768吨的亩均产量计算,这些土地若被耕种,估计每年可生产5万3122公吨稻米。

每年进口778亿粮食

2022年,国内荒置农地及稻米可耕地达10万3563公顷。

马来西亚天然资源丰富,但在粮食供应方面却始终无法实现自给自足的目标,每年都在进口大量食品。截至2024年10月,我国进口的粮食高达778亿令吉。

我国约30%白米需要从外国入口,最大的来源国是中国,约91.3亿令吉、泰国占65.7亿令吉,其他国家有阿根廷(56.8亿令吉)、印度(55亿令吉)和巴西(49.2亿令吉)。过去6年,我国的食品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从2018年的186亿令吉增至2024年的331亿令吉。

由于食品需求大量依赖进口,我国很容易受到全球粮食供应所引发的各种冲击,包括因食品起价引起的通货膨胀。

咖啡、可可、茶叶和香料的进口额高达182.6亿令吉,占总进口额23%,谷物和谷物食品的进口额也高达118.6亿令吉。此外,蔬菜和肉类的进口额分别是67.3亿令吉和64亿令吉。

粮食增产策略成效微

粮食需求不断增长,农粮部设法制定策略增加粮食的产量,但都无法取得成果。除了一些本地无法种植或生产的粮食以外,气候不适宜、经济效益低、土地和劳动力限制等诸多因素,挫折了农粮部的计划。粮食进口非但无法减少,反而呈现上升的趋势。

我国有许多政府保留地、官联公司或私人界的闲置地段,可以善加利用,通过合法的租赁或与有需要的耕农合作,引进科技、推动粮农种植。只要政府抱持鼓励农耕并提供实际支持,农民可以放心投入资源与种植,土地发挥应有的利用价值,农民收入获改善,国家的粮食安全也可获得较有效的保障。

反应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