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面与虾面的多元共生/欧宗敏

对于马来西亚的饮食文化,作者陈静宜以旁观角度切入,看到另一种面貌。
图/文|欧宗敏
当我看到书名《我说福建面,你说虾面》时,心里不禁笑了起来(槟城人有一套坚持的叫法),台湾饮食作家陈静宜对我国的饮食文化,确实观察入微,连小食名称在不同区域的称呼,所引起的争论,她也能娓娓道来其中身分认同的缘故。
她的上一本著作《啊,这味道》,读过之后,得知她对我国华人饮食,尤其是小食方面,下了扎实功夫,几乎与做专门研究如田野调查的无差别。而最近推出的新书,也是延续类似精神,并将挖掘范围扩大到其他族群的饮食,以显现我国多元文化的缤纷特色。
陈静宜在撰写我国的饮食文化与味道时,另辟蹊径,正如她所说的“提供与饮食相关的跨域线索,由点到线到面牵起更多的连结”,以跨域线索,牵起连结,寻找我国小食与中国原乡(或者港台)的食材与烹饪关系(例如福建面、牛肉面和肠粉)。除此之外,也寻觅华裔小食与不同族群同名小食的差异之处(例如啰吔、薄饼和叻沙),让大家深一层认识小食里的“跨域”因素。
旁观角度切入
对于我们的饮食文化,陈静宜以旁观角度切入,看到另一种面貌。例如用盘吃饭有效地把酱汁分开品尝(与用碗吃饭有别)、例如为何咖啡附上瓷汤匙,而不是铁汤匙(目前后者慢慢取代)、例如咖啡的各种泡法称呼几乎都是以福建话发音、例如为何Roti Babi以马来话称呼(好像没有中文名字)等,这些熟悉的事物,我们甚少去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亦是情有可原的。
4种文化各有滋味
马来西亚的地理位置与历史因素,得天独厚,全球4个主要及深厚的文化,即伊斯兰文化、兴都文化、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出别树一帜的融合文化和独具一格的交流氛围。
提到厚重的文化,气氛难免严肃。其实文化范围颇广,饮食与口味也涵盖在内,提到食物,气氛顿变轻松了。
以上4种文化的饮食方面,其口味或者食物的代表性也是独特的。西方文化里的乳制品如牛油和乳酪,中华文化里的豆制品如酱油和豆腐,兴都文化或者印度文化里的各种香料和辣椒。至于伊斯兰文化,在这里归类为马来文化,而椰浆是马来族群的特有烹饪调味品。如果仔细回想以下,我们日常生活里食物的味道,是不是都具备以上不同文化里的滋味呢?
书里的自序题目为“多元共生,灿烂迷人”,而作者也在我购买的书内页里写上:“多元共生”,与大马读者共勉。我们的丰富文化与人文资产,也展现在食物与食材上,蕉风椰雨艳阳天,酸甜咸辣重口味,确实让许多外国人着迷,而陈静宜是深陷其中一位。当然,也是我们的幸运。
上尉手植猴面包树/欧宗敏

槟岛市区的那棵大树是著名的,著名原因是百余年前有位名人手植的,而至今依然树叶茂盛,显露生机勃勃面貌,只是树身倾斜,多年以来需置放多个支架来支撑,避免它倒塌。
大树生长在分界堤的草地,类似小花园,也是一个路口,2条马路交界的路口。这2条马路是中路和州元首府路。目前大树的周围,当局也种植了一些植物,因此路过时不容易清楚地见到它。
这课大树是猴面包树(Baobab),原产于非洲,印度与澳洲等地方有其踪影。猴面包树也被非洲人称为生命之树,树木全身都各有用途,而且可以生长几百年。
由于是名人手植,所以常常被误传是槟榔屿开拓者莱特船长,这也是情有可原的。
到底是谁种植这棵猴面包树呢?种树人是史必迪上尉(Captain Tristram Speedy),1872年他来到槟城担任槟城总警长,不过,只做了2年而已。
史必迪上尉在英属殖民地的主要贡献,不是在槟城,而是在拿律(Larut),也是今天的霹雳太平。他在槟城期间,第3次拿律战争爆发,马来封地主卡伊布拉欣(Ngah Ibrahim)流亡槟城,两人相遇,卡伊布拉欣赏识他的军事经验,而他接受卡伊布拉欣的重托,辞去槟城总警长职,拿了经费前往印度旁遮普(Punjab),招募逾百锡克士兵,因为那里也是他成长与参军的地方。

史必迪上尉手植的猴面包树已有逾150年历史。
招锡克兵平定拿律之乱
1973年史必迪上尉带领士兵前往拿律展开军事行动,与海山党员,并肩作战攻下义兴地盘,后来成功促使《邦咯条约》和谈,结束拿律之乱。
《邦咯条约》签署后,1974年霹雳首任参政司伯治(James Birch)就职,史必迪上尉出任副参政司,主要驻守在太平一带,他带领的锡克士兵也成为维持治安与执法的军警人员。
除了治安与执法之外,史必迪上尉规划与建设太平的建筑物与道路,让杂乱亚答屋乡村转型,换句话说,他推动太平现代化城镇,功绩不小。
太平是我国少数地方名称是选用中文命名(或者中文方言),据说当年史必迪上尉听取华社的献议,选中“太平”的寓意,期望不再发生长达十余年的拿律战乱。
拿律战争后,锡克士兵陆续被英殖民政府引进作为警力,成为社会治安的主力之一。独立后,锡克人在此扎根,成为我国多元文化的族群之一。
当年史必迪上尉跨洋招兵买马,引进锡克人,以今日我国多元种族观点来看,算是一个无心插柳柳成荫之作。
关于手植的树木,霹雳江沙的第一棵橡胶树于1877年种植,至今依然绿意盎然。而史必迪上尉手植的猴面包树,其年份更早几年,不知是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手植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