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一位律师与人类学者/欧宗敏

槟城刑事推事庭前的罗根纪念碑。(作者提供)
【庇能风情】文/图|欧宗敏
槟城莱特街在古迹区内(据说是岛上第一条街道),也是乔治市的主要马路之一,平时车水马龙,马路两旁有许多建筑物都是百年古迹,而槟城高庭和刑事推事庭则是其中两栋建筑物各在马路两旁。
刑事推事庭前面,矗立一座纪念碑,西式古典艺术造型的纪念碑,与背后新颖建筑物,在视觉上差别蛮大的。这座纪念碑是纪念一位律师,一位为民请命、不畏强权的律师,詹姆士·罗根律师(James Logan),除此之外,他也是人类学者。
也许对这座纪念碑陌生,或者对罗根陌生,不过,Jalan Logan可能比较熟悉,这条马路也是纪念他的。马路的中文路名是罗眼路,看来中文路名可能是方言音译。
1840年,来自苏格兰的罗根律师前来槟榔屿,并获得海峡殖民地律师执照,在岛上执业。他曾经代表一位印裔种植荖叶农夫与英国东印度公司打官司,结果打赢了,典型大卫打败巨人歌利亚的英勇事迹。
不畏强权为民请命
槟榔屿警方怀疑本地华裔社团的节庆活动,可能有黑社会犯罪分子涉及其中,要展开取缔行动,罗根当华团法律顾问从中调解,终于获得举行节庆的权利。
身为白人律师的罗根,为了正义与公正,不惜与非欧裔群体站在一起争取权利,这两起事件,也为他博得不畏强权、为民请命的好名声。
1843年罗根南下新加坡加入其兄长亚伯拉罕的律师楼,1847年他创办了英文东南亚研究学报《印度群岛与东亚学报》(Journal of the Indian Archipelago and Eastern Asia),他的研究工作涵盖地理、地质、考古、人类学和民族语言学,从此他多了一个身分——人类学家。
这份学报也称为《罗根学报》(Logan's Journal),也是19世纪东南亚研究的权威刊物。许多学者、官员、军官和教师等都提供各种不同领域研究报告,算是共襄盛举了。
除了槟城之外,印尼人民也听闻罗根的盛名。
19世纪印尼是荷兰殖民地,而当时也没有“印尼”(Indonesia)地名。荷兰学界称呼当时的印尼为Malay Archipelago、Netherlands East Indies和Insulinde等。
1850年该学报刊登文章,英国人类学家乔治·埃尔(George Windsor Earl)建议印尼地名为Indunesians和Malayunesians,他的选择是后者。而他的学生,也是罗根,为印尼地名做了小更改,取名为Indonesia。后来Indonesia成为印尼的国名,所以今天印尼国民记得罗根的贡献。
建纪念碑感谢贡献
1853年罗根重返槟城定居执业,他入主《槟城公报》(Penang Gazette and Strait Chronicle)当主编,积极通过报纸参与社会活动和进步思想。1869年他染上疟疾病逝,享年50岁,坟墓在岛上红毛路基督教墓园。
罗根逝世后,海峡殖民地的民众感恩他的贡献,为他建立一座纪念碑,矗立在槟城高庭的花园内,直到2007年因高庭扩建才迁移到目前的地点。
罗根纪念碑可能是我国唯一纪念一位律师与人类学者的纪念碑。
上尉手植猴面包树/欧宗敏

槟岛市区的那棵大树是著名的,著名原因是百余年前有位名人手植的,而至今依然树叶茂盛,显露生机勃勃面貌,只是树身倾斜,多年以来需置放多个支架来支撑,避免它倒塌。
大树生长在分界堤的草地,类似小花园,也是一个路口,2条马路交界的路口。这2条马路是中路和州元首府路。目前大树的周围,当局也种植了一些植物,因此路过时不容易清楚地见到它。
这课大树是猴面包树(Baobab),原产于非洲,印度与澳洲等地方有其踪影。猴面包树也被非洲人称为生命之树,树木全身都各有用途,而且可以生长几百年。
由于是名人手植,所以常常被误传是槟榔屿开拓者莱特船长,这也是情有可原的。
到底是谁种植这棵猴面包树呢?种树人是史必迪上尉(Captain Tristram Speedy),1872年他来到槟城担任槟城总警长,不过,只做了2年而已。
史必迪上尉在英属殖民地的主要贡献,不是在槟城,而是在拿律(Larut),也是今天的霹雳太平。他在槟城期间,第3次拿律战争爆发,马来封地主卡伊布拉欣(Ngah Ibrahim)流亡槟城,两人相遇,卡伊布拉欣赏识他的军事经验,而他接受卡伊布拉欣的重托,辞去槟城总警长职,拿了经费前往印度旁遮普(Punjab),招募逾百锡克士兵,因为那里也是他成长与参军的地方。

史必迪上尉手植的猴面包树已有逾150年历史。
招锡克兵平定拿律之乱
1973年史必迪上尉带领士兵前往拿律展开军事行动,与海山党员,并肩作战攻下义兴地盘,后来成功促使《邦咯条约》和谈,结束拿律之乱。
《邦咯条约》签署后,1974年霹雳首任参政司伯治(James Birch)就职,史必迪上尉出任副参政司,主要驻守在太平一带,他带领的锡克士兵也成为维持治安与执法的军警人员。
除了治安与执法之外,史必迪上尉规划与建设太平的建筑物与道路,让杂乱亚答屋乡村转型,换句话说,他推动太平现代化城镇,功绩不小。
太平是我国少数地方名称是选用中文命名(或者中文方言),据说当年史必迪上尉听取华社的献议,选中“太平”的寓意,期望不再发生长达十余年的拿律战乱。
拿律战争后,锡克士兵陆续被英殖民政府引进作为警力,成为社会治安的主力之一。独立后,锡克人在此扎根,成为我国多元文化的族群之一。
当年史必迪上尉跨洋招兵买马,引进锡克人,以今日我国多元种族观点来看,算是一个无心插柳柳成荫之作。
关于手植的树木,霹雳江沙的第一棵橡胶树于1877年种植,至今依然绿意盎然。而史必迪上尉手植的猴面包树,其年份更早几年,不知是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手植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