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里,听觉音乐和诗/健杰

文|图:健杰
艺术学院的时候,虽然学的是绘画,但不少同学都会玩点音乐,有者只为孤芳自赏,有者爱展示才华,也有的跑去搞歌曲创作。而像我这样的,是不汤不水,这个玩一点那个学一下,却以为曲高和寡、怀才不遇的,今天回想,比较是“坏才”不遇吧!
虽然最终对音乐不在行,但学音乐的经历对绘画还是有帮助的,也觉得音乐里头的一些因素,与绘画中的构图和色彩大有关系。
觉得乐谱上跳动的音符,和画布上的的色彩及色块,只是听觉与视觉的差异。尤其在看康定斯基那些点线面的抽象画作,脑海里总会出现交响乐的联想。
一个点,像一个敲击的音;一个明亮的点,是一个清晰响亮的音符。
一条线,像一道拉长的声音;一条锋利有力的线,是一道尖锐的乐器声。
大块的面,像大合奏里那铺天盖地、万马奔腾的震撼声。
许多的点在洒在画面上,是一首曲子里热闹的、跳动的音符;许多的线——或长或短、或粗或细、或深或浅、或高或低——是许多合奏的乐器;尖锐的高音配搭沉厚的低音,是鲜艳和暗沉的彩色比对;小声到大声,是一条由浅调子画到深暗调子的线;颜色互相呼应,制衡,达到平衡一幅画作的视觉效果;乐器之间需要互相配搭,追求的是和谐的听觉效果。
《琵琶行》很有画面感
画面上很浅很淡的调子,曲子里需要静心倾听的微细声音,两者都可能不经意易就错过;热与冷的对比,是热情与冷酷的对唱;快的拍子,是快速挥笔的线;慢的节拍,是间距紧凑的点;由快到慢,是距离密集到疏远的连接点;雷霆万钧忽然一个戛然而止,那不是画面中大快的黑及大片的白之间的锋利交接吗?
行笔至此,脑海忽然浮现白居易的《琵琶行》。你看,大珠小珠落玉盘,不是画笔洒出去的大大小小的点呼?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多么的有画面感呀!
千多年前,诗人已经把音乐、诗歌和视觉画面给连贯在一起了。
【视频】角色转换中寻找平衡 艺术帮助妈妈重塑自信

余跃波希望向世界证明,艺术不仅能装点生活,更能成为灵魂的支撑,让每一位母亲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吉隆坡8日讯)生命的转折点上,艺术成为了她的避风港,也成为了她赋能他人的桥梁。
余跃波在26岁成为母亲时,育儿的压力如潮水般袭来,让她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在这段挣扎与成长并存的旅程中,她发现了艺术的疗愈力量。
艺术不仅帮助她找回自我,也点燃了她对助人之路的热情。
正是这份深刻的体验,让她创立了“Mama on Palette”,一个帮助母亲们通过艺术表达来管理心理健康的平台。
她相信,每一位母亲的心灵深处,都藏着未曾诉说的情感,而艺术是一种温柔且有力的方式,让她们在色彩与创作中释放压力、重塑自信。
她希望,透过艺术让女性在角色转换中寻找平衡,勇敢重塑人生的真实写照。
她同时也希望向世界证明,艺术不仅能装点生活,更能成为灵魂的支撑,让每一位母亲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再次找到人生的意义
余跃波在16岁时获得全额奖学金,只身从中国前往新加坡深造。
当时,她首次体会到孤独,忽然意识到,在没有父母陪伴的情况下在异国他乡求学及生活,她只能靠自己。
第二次体会到孤独时,是她2017年刚生完小孩。尽管意识到本身有时情绪过于起伏,但她无法言说,感到无措。
“这让我感到担忧,因为我会觉得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似乎无法掌控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
她直指当时无法控制自己做事的方式,让她忽然之间感到孤立无援。
庆幸,她获得丈夫的体谅。“多亏了丈夫的支持,我开始绘画。他觉得我再次寻找自我的过程太艰难了,于是建议我应该重新让自己扎根于过去的爱好,比如说画画。”
这项建议给了她很大的动力,让她再次找到人生的意义。
创作很多漂亮的画作
余跃波最初是在个人的社交媒体,记录她的育儿历程,她知道万事起头难,尤其是她受过高深教育的人,也会经历产后抑郁感到迷茫。
她是在社交媒体贴文约6个月后,收到另一位妈妈的留言,指其经历让她感同身受。
“我不是唯一热爱艺术的妈妈,这位妈妈也创作了很多漂亮的画作,我想应该在我的博客上展示她的作品,或许也会让她觉得自豪。”
随后,她们通过网络相识了许多有同样经历的妈妈。
“我们发展到了3个人,4个人。有趣的是,这些妈妈都是外籍妈妈。”
所以,她认为一个人处于一种有点迷失、有点焦虑、睡眠不足的状态时,只想知道有人会在那里陪伴,不至于那么空落落。
而她相信,艺术对母亲的精神健康有价值,或者说有好处。为了彼此鼓励,她们组织了很多活动,有合作也有自发性的活动。
这些活动为妈妈们提供一个可以发光的舞台,而她们也会选择合适的平台,组织展览或快闪店。
把艺术画作变成服装
一幅画,问津的人少,要卖掉也需时很长;然而,一件衣服,却可在短时间内售出,因此余跃波鼓励妈妈们把他们的艺术画作,做成服装。
“这是一种让更多人看到艺术作品的方式,卖一幅画可能需要很久,把画作变成时尚服装则更容易被市场接受。”
她希望,此举能吸引更多买家,继而支持大家继续创作。
【亚洲女性系列·3】(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