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送礼物,嗅嗅花香/晨砚

春节要来了,这些年来,已经没有人寄卡片,手机里收到的大都是“罐头式“的祝贺,想想也不错了,那也是经过设计的,自己做大概还没有这样的水准。
但我想如果能有一点自己的特色,就更不错。于是每年圣诞或春节等,都拍了家中应节的布置,把心意都拍进去,不加一词一句,让收到的人自行发挥。
圣诞前夕刚好从抽屉里找到个软软的红绒布袋,上面有只鹿,鹿脚处有个系着青丝带的礼盒。这看起来很圣诞。

红绒布袋上面有只鹿,鹿脚处有个系着青丝带的礼盒,这看起来已经很圣诞。
我再看到墙上挂着一束风干的红玫瑰,伴着些银灰色的尤加利叶子,于是就把它们挂在一起,拍了照。
然后我一口气寄出了给几十个人,常有联络,或平时不常联络的。
那些回应里有些很有趣。对说“很美”的人,我说:“谢谢!光线还处理得不错就是。”
有人问,这里面有什么有什么特别意思吗?过完节了,最后有个人说:“啊!原来那鹿正在闻着花香!”——这真是要有点闲适,才能看到的景色。
这岂不就是我心里的想望吗?这还得从两句诗及一本绘本说起。
被温柔和美丽折服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是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Siegfried sassoon)代表作里的经典诗句—— 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余光中将其翻译为“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也成为经典——老虎也有细嗅蔷薇的时候,忙碌而远大的雄心,也会被温柔和美丽折服;或者内心实在毛躁愤世得可以,但我们此刻愿意按捺舒放……上网看看,这两句诗也有好些画家把它画成了画。
那些斑斓猛虎都一副沉醉的样子,或驻足观看,或屏息仰望,生怕惊动,那些花都好美啊!
古今中外作诗作画,花朵一般是配蜜蜂蝴蝶蜻蜓、禽鸟,披着柔软细毛的小狗小猫,水上植物如荷花大不了配只青蛙或鱼,连蛇和蜥蜴都似乎没见过。属性不一,只有带来张力,但大诗人就是这样铺陈了。
诗人西格里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战场表现英勇,屡建功勋。但连天战火,战友阵亡……战后回乡,他写下大量诗歌文学作品,表明反战及其中的恐惧和空虚。这
两句诗颇具哲学内涵——心志要有像猛虎下山的志向抱负,也要有沉醉美好事物的温柔和雅致;铁血柔情,亦可安然感受美好。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人只要心间起了爱意,也可以很温柔。
宁闻花香也不愿斗牛
绘本《爱花的牛》作者罗曼·里夫(Munro Leaf)。这书在美国是第一本被贴上“颠覆”卷标的作品。讲述的是有一头叫费南迪的公牛,当其他公牛都喜欢跑跑跳跳、互相抵角,只有费南迪不喜欢。他常常坐在牧场外那棵最爱的树下,静静地闻着花香。
后来,他误打误撞地被带到马德里斗场去。可是,这时他却叫人意外地坐下了,因为他看到了某种他熟悉而喜爱的东西……花!场边女士帽子上的花朵。
他宁愿闻花香也不愿斗牛。于是,最后他又回到了从小长大的地方,继续闻他的花香。
但在西班牙内战期间(20世纪30年代)这本书曾经被禁;另外,它也曾遭德国纳粹列为焚书书单之一。
绘本中阐扬“反战、和平主义”,绝对不合一些掌权人的胃口。虽然,这故事深受世界各地儿童的喜爱。
从猛虎到公牛,同样叫人不可思议,牛岂不是倔强固执、骄傲狂妄的吗?牛脾气已经很难搞,再加个“牛嚼牡丹花”——这不解风情,不识滋味的,要跟花摆在一块说故事,那起意的人心中必有要浇的块垒,也实非高手不为。
而我这次误打误撞,摆了只要送礼物,也在嗅着花香的鹿,说来只是个顺理成章,没有震撼。
只是希望2024年,大家都能不时送送礼物,嗅嗅花香——是为祷。
佳节的消费变迁与反思/苏湖港
在缤纷的霓虹灯和圣诞老人温暖的笑容中,每当圣诞节临近,城市的街头就被购物狂欢的气氛包裹。然而,随着时代的更迭,这个最初代表着平安与恩典的节日,逐渐蜕变为资本的盛宴。
回溯到90年代,再对比2000年代的圣诞节消费模式,不难看出一条逐渐上扬的“消费曲线”。这一变迁背后,是消费主义的步步渗透与生活理念的深刻变化。
当节日被塑造为一场不顾一切的消费盛典,我们是否也在丧失某些珍贵的初心?
追溯到90年代的圣诞节,那时的节日氛围充满了温暖与朴素的真情。人们对礼物的选择较为实用,重在心意而非价码,圣诞树的装饰也多为手工制作的简单小饰品。这份朴实的节日布置使得圣诞节更加贴近生活,家庭成员共同装饰一棵圣诞树、去教堂听讲道、唱诗祷告,这些活动成为节日的核心内容。节日的意义在于分享与陪伴,而消费只是其中的点缀。
然而,自2000年代以来,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推动,使圣诞节逐渐从“心灵的盛宴”转向“购物的嘉年华”。
商场中,琳琅满目的商品、无休止的折扣、铺天盖地的广告营造出一种不可抗拒的消费冲动。电子产品、奢侈品牌被包装成“必备”的节日礼物,圣诞节的装饰也从简朴手工转变为商家精心设计的“视觉体验”,而礼物不再是“表达心意”的象征,而变成了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
年轻人甚至在节日中通过炫耀消费、晒出高端礼物来获取身分认同和社交认可。
这种“仪式化”消费背后,是日益严峻的财务问题。许多人成为“卡奴”“月光族”,节日消费带来的不仅是短暂的欢愉,往往还有长期的经济负担。
作为基督教信仰中的重要节日,圣诞节的真正意义在于纪念耶稣基督的降生,祂的到来象征着爱与救赎,而非奢华与享乐。耶稣诞生在马槽中的形象提醒我们,生命的价值并非由物质堆积来定义,而是来自对爱的分享与对灵魂的关怀。
圣诞节的意义应在于心灵的归属,而非物质的堆砌。如今的节日消费模式虽然繁荣,但我们也要警惕这背后对节日真义的侵蚀。
勿盲目跟随价格标签
在滚滚的消费浪潮中,我们更应拥有一份清晰的判断力。圣诞节固然是一个表达爱意、感恩的时刻,但这种爱意并不需要建立在盲目挥霍上,而应以智慧与理性为基础。
用智慧挑选节日礼物,将心意和关怀融入其中,而非盲目跟随价格标签。简单的礼物如亲手制作的卡片、写一封真挚的信、准备一顿家庭晚餐,这些发自内心的关怀往往比任何昂贵的物品更具温度与力量。
无论年轻人或长者,都应该铭记:节日的价值不在于礼物的高低,而在于礼物背后真挚的心意与关怀。
金钱并不是衡量情感的唯一标准,而是我们选择如何在节日中传递爱与温暖的方式。让圣诞节的真意留存在心,才能让我们度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节日,而非成为消费主义的俘虏。
在即将到来的圣诞节里,不妨让我们暂时放下物质的诱惑,用智慧消费,让节日回归其本来的模样。让耶稣基督的爱与恩典成为节日的中心,而非奢华的物质享受。在平安夜的钟声中,我们或许会再次领悟到,圣诞节最初的那份宁静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