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旧《槟城散记》/欧宗敏

【庇能风情】文|欧宗敏
《槟城散记》(1958)在书架上好久了,偶尔拿下来阅读一番,然后放回去,惭愧的是,几年来书仍未看完,可是有些篇章倒是翻看好几回。至于《槟城散记续集》(1973),却是无缘拜读及收藏。
最近《槟城散记(新编注本)》出版了,2本著作,合二为一,2书共67篇文章,分成5个章节,更有系统及贴切地展现当年作者邝国祥笔下的槟城风貌。本书的重点是为文章的地名、人名、事件等增添注释(这是高难度的查询与整理工作),也选用适合图片,让有心的读者更方便理解内容。
书里的注释,逐条阅读,虽然耗时费力,不过却协助累积槟城历史知识的厚度与阔度,也对文章里的人物、事件多一层的认识与理解,重要的是它厘清了阅读文章时,不时出现一个又一个的“拦路虎”。
文笔生动故事性强
槟岛亚依淡有条马路名为动物园路(Jalan Zoo),今时今日,动物园路不见动物园,唯有从<法空和尚与世界动物园>一文中,得知一位禅师创办动物园的传奇事迹。
张少宽在文章〈奇才异能的法空和尚〉里指出,有关法空和尚的史略,林博爱的《南洋名人传》有收录,只是该书以文言文书写,不易看懂,而邝国祥的白话文撰写版本,注入新意,文笔生动,故事性强,因此颇受欢迎。
有关世界动物园的史迹(Penang Zoological Garden),创办与经营的年份,根据文章内容,“总计开办的时光,还不足3年,……这是民国二十年的事(1931年)”,换句话说,经营时间大约是1928年至1931年。
《槟城新报》在1932年刊登一则有关该动物园的启事,单位名称是“槟城亚逸依淡律世界动物园”,启事内容为“第5周年纪念奖券办法”,重点是“以100元救济失业以2000元助赈中国水灾难民”。这则启事透露了世界动物园的创办年份为1927年,而在1932年尚在经营,与邝国祥的资料有别。
讲述槟城马来人历史
《槟榔屿的马来人》,顾名思义是讲述岛上马来民族的历史与事迹,除了从英文文献寻找资料,作者拜访当时的马来政治领袖与教育家阿比珍氏(Zainul Abidin S.M.),以取得其讲述槟城早期马来人历史的演讲稿,并翻译与记录。
阿比珍氏,或者再纳阿比丁,毕业于大英义学也是总学长,曾在母校执教20年,他是首位获得伦敦大学校外学位课程的马来人(1933年),1955年参与马来亚大选获胜。槟岛的再纳阿比丁路(Jalan Zainal Abidin)以他为名,只是路名有误。
《3个典雅的校名》里简述钟灵中学的校名由来,编辑选用了一张钟灵中学的校舍照片作为参考,不过图片说明有误,那是1950年钟灵中学大礼堂“怀泽堂”落成时的学校外观,而说明则是“约摄于1960年”,1954年的钟灵中学校舍中部增建大钟楼,学校外观至今依然如昔。
邝国祥从中国南来,通晓英文(文献阅读较广),作为第一代移民,他的视野广阔、兴趣广泛,书写题材并不局限于中华文化与华社历史,这是相当难得的。《圣尼古拉盲童院》、《聋童学校》、《本屿的防虐设备》、《柳丝松》等皆是明显例子。基于他的开放心态与文史胸怀,槟城子民才有机会知道那个年代多姿多彩的槟城历史与故事。
上尉手植猴面包树/欧宗敏

槟岛市区的那棵大树是著名的,著名原因是百余年前有位名人手植的,而至今依然树叶茂盛,显露生机勃勃面貌,只是树身倾斜,多年以来需置放多个支架来支撑,避免它倒塌。
大树生长在分界堤的草地,类似小花园,也是一个路口,2条马路交界的路口。这2条马路是中路和州元首府路。目前大树的周围,当局也种植了一些植物,因此路过时不容易清楚地见到它。
这课大树是猴面包树(Baobab),原产于非洲,印度与澳洲等地方有其踪影。猴面包树也被非洲人称为生命之树,树木全身都各有用途,而且可以生长几百年。
由于是名人手植,所以常常被误传是槟榔屿开拓者莱特船长,这也是情有可原的。
到底是谁种植这棵猴面包树呢?种树人是史必迪上尉(Captain Tristram Speedy),1872年他来到槟城担任槟城总警长,不过,只做了2年而已。
史必迪上尉在英属殖民地的主要贡献,不是在槟城,而是在拿律(Larut),也是今天的霹雳太平。他在槟城期间,第3次拿律战争爆发,马来封地主卡伊布拉欣(Ngah Ibrahim)流亡槟城,两人相遇,卡伊布拉欣赏识他的军事经验,而他接受卡伊布拉欣的重托,辞去槟城总警长职,拿了经费前往印度旁遮普(Punjab),招募逾百锡克士兵,因为那里也是他成长与参军的地方。

史必迪上尉手植的猴面包树已有逾150年历史。
招锡克兵平定拿律之乱
1973年史必迪上尉带领士兵前往拿律展开军事行动,与海山党员,并肩作战攻下义兴地盘,后来成功促使《邦咯条约》和谈,结束拿律之乱。
《邦咯条约》签署后,1974年霹雳首任参政司伯治(James Birch)就职,史必迪上尉出任副参政司,主要驻守在太平一带,他带领的锡克士兵也成为维持治安与执法的军警人员。
除了治安与执法之外,史必迪上尉规划与建设太平的建筑物与道路,让杂乱亚答屋乡村转型,换句话说,他推动太平现代化城镇,功绩不小。
太平是我国少数地方名称是选用中文命名(或者中文方言),据说当年史必迪上尉听取华社的献议,选中“太平”的寓意,期望不再发生长达十余年的拿律战乱。
拿律战争后,锡克士兵陆续被英殖民政府引进作为警力,成为社会治安的主力之一。独立后,锡克人在此扎根,成为我国多元文化的族群之一。
当年史必迪上尉跨洋招兵买马,引进锡克人,以今日我国多元种族观点来看,算是一个无心插柳柳成荫之作。
关于手植的树木,霹雳江沙的第一棵橡胶树于1877年种植,至今依然绿意盎然。而史必迪上尉手植的猴面包树,其年份更早几年,不知是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手植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