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的一点光/黄康伟

有一束光源于阅读带给人类的文明。(取自Pixabay)
【康怀无外】文|黄康伟
侯孝贤的《悲情城市》中有一幕是如此的。一众友人到主角林文清(梁朝伟饰演)的家中做客,友人看见书柜说:“看马克思?很进步哦。”
短短几句对白,描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阅读不仅是一种个人兴趣,更是一种思想潮流。当左翼浪潮席卷全球,即使不认同社会主义,马克思的著作也是时髦青年必读的作品。
放到今天,我似乎找不到类似的例子。如今,资讯垂手可得,短视频的兴起,人们注意力正在逐渐消逝,阅读更是一种没有效率的阅听模式。阅读经典不再是潮流,人们更倾向于消费即时流行的内容,如某首热门歌曲或贺岁电影。无论是为了谈资,还是为了融入社交圈,人们更倾向于追逐这些媒介。阅读,愈发被冷落。
所以,书本在今天的意义变得更加小众,也更能凸显个性。阅读也经常是一件非常个人的事,就如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语)。读者可以穿越时空,与不同时代的人类对话,也可以躲避这个时代的凡尘俗世。
在高压社会,有的读本需要特殊管道才能取得,书籍不仅是个人的庇护所,更在私下形成小型的思想交流网络。
这些隐秘的阅读聚会,成为人们在受限环境下,撑开最低限度公共领域的一种方式。我曾经在书店听过一个大叔说,1990年代末,社会郁闷,人们苦无出路,每星期聚会读书,既吸收新知识,也表达对当下的不满。
2010年代,政治稍微松绑,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天天上街,抑或是在脸书上骂战对立,又或是挞伐政府,幻想“按like改变世界”。阅读,则不再是宣泄的唯一管道。狂飙过后,社会趋于平静,公共领域的限制似乎放宽了。
然而,公共讨论却未曾随之增长,反而愈加沉寂。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消费,无止境的消费。
当热闹散去,公共领域压缩,我们的社会形成一种泛政治化的反政治倾向。而阅读又被放在什么位置呢?当退无可退,阅读就只是那些仍然愿意翻开书页的人心中的微光。它或许不再流行,但也不会消失,就像黑暗中偶尔亮起的一点光,微弱,却始终未曾熄灭。
侯孝贤罹失智症退休 台北工作室传已关闭

侯孝贤去年4月出席活动,当时大家还开心替他庆生。
(台北25日讯)享誉国际的知名台湾导演侯孝贤,惊传因失智症所苦被迫退休。
外媒指他今后不会再拍电影,今(25)日一早经由各大媒体报道,震撼影坛。
根据外媒《IndieWire》报道,侯孝贤位在台北工作室已经关闭,知情人士透露,包括助理在内所有工作人员都已被遣散,不过至截稿为止,他本人与家属尚未对外宣布,但据报道指出,侯孝贤退休消息早在影坛传开。
侯孝贤在1947年4月8日出生,今年76岁,是台湾备受推崇肯定的知名电影导演,其执导电影在国内外各大重要影展屡屡获奖,为台湾新电影代表人物之一,曾获3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1989年执导《悲情城市》一举拿下第46届威尼斯影展金狮奖,1993年更以《戏梦人生》获第46届坎城影展评审团奖。
新闻来源:自由时报